某尾矿库增容后库底塌陷、渗漏可能性论证

2018-08-15 03:31
西部探矿工程 2018年8期
关键词:库岸库内库区

宋 旭

(贵州有色地质工程勘察公司,贵州贵阳550005)

1 概述

某尾矿库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由1~6号坝围成了6个库池,堆放物质主要是赤泥砂及其强碱性溶液,库区大部分地段岩溶发育,尾矿库在投入使用前未进行任何防渗治理。在使用过程中,曾多次出现库内物质外渗,严重地污染了外围环境,使用单位在设计高程范围内,采取了相应措施进行了有效治理。现库水位标高为1352m,设计使用高程为1355m,拟对该库进行增容改造,使用至1370m高程,堆填高度增加15m[1]。增容后是否存在库底塌陷、渗漏问题,是本文分析、论证的核心问题。

2 从库区地质条件方面分析、论证

(1)地形地貌:库区属隆起低中山峰丛山地地貌,现地面标高在1300~1430m之间,四周低,库区位置高,与四周邻谷地形最大高差超过200m。未建库之前,在现5号、6号库的中部偏东地段为一岩溶洼地,库底标高1300m,库底面积较小且不平坦,大气降水曾在库内汇集形成集水山塘,被当地人称之为“扎塘”[2]。可见,原始地貌上库底渗漏小—弱,岩溶不甚发育,库底岩体内存在大型岩溶管道的可能性小,增容后产生库底塌陷的可能性小。地表塌陷、地下渗漏主要集中在库岸西侧和南侧。20世纪90年代末曾在5号库西侧做了物探工作,工作点地面最低标高1320m左右,范围覆盖了库底约1/3,经物探曲线分析,在120~150m深度内未存在大型岩溶管道和大型溶洞;1993~1998年,在库池南侧和西侧分段进行了灌浆施工,施工结束后,距堆场西侧约500m外的S407泉水流量由15L/s降为0.4L/s左右,pH值由11.5降为7.5,距库南约1.5km的S639泉流量由4L/s降为1L/s左右,pH值由11降为7。

(2)水文地质条件:库区属小区域分水岭地带,地下水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地表排水条件好。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沿垂直裂隙下渗,活动一般,岩溶发育形态主要为竖直溶沟、溶槽,充填或半充填残坡积粘土。溶沟、溶槽岩溶形态主要分布在库岸西侧和南侧的1310~1355m标高之间地带,浅表层岩溶极为发育,库岸西侧和南侧产生浅表岩溶塌陷的可能性较大,库底存在大型岩溶管及大型溶洞的可能小。因而,增容改造后岩溶塌陷、渗漏主要集中在库岸西侧和南侧,并非库底。

(3)工程地质条件:库区范围内地层岩性主要为栖霞、茅口灰岩,岩石较完整,基岩中无软弱夹层存在,场地稳定性好,岩石承载力较高。据取样测试结果,库区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区间极限值为11.16~73.97MPa,平均值为37.75MPa,力学性质较好,其承载力特征值介于2000~3500kPa之间,约200~350t[3]。而库内物质的平均密度为1.46g/cm3,增容后库内物质厚度为70m,对库底单位面积荷载为102.2t,远小于岩石的允许承载力。因此,库底在堆载荷载作用下产生塌陷的可能性小。

3 以往开展地质工作方面分析、论证

20多年以来,针对库区岩溶渗漏问题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先后进行了库区及外围水文地质调查,扎塘工程物探,5号库区水文地质调查,6号库南侧工程地质测绘,5号坝工程地质勘察,5号库北侧水文地质调查,5号、6号库西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调绘、电探,5号库西侧工程勘察、工程物探,6号库西侧工程物探,6号库南侧工程物探,5号库北侧工程物探,5号坝北侧工程物探、工程勘察,陆家湾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测绘,6号库南东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测绘,6号库南东侧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调绘、工程勘察,6号库南侧工程物探,6号库南侧工程勘察,3号、4号坝稳定性评价,库区及外围详勘及水文地质调查,库区增容可行性勘察,库增容改造3号、4号坝加高、副坝勘察、Ⅻ区岩溶渗漏勘察。

总结多年地质勘探工作成果,岩溶强发育带标高基本均在1310m以上。库底标高在1300m,浅部溶沟、溶槽已被库内物质充填,现库内物质厚度已超过50m,且中、下部已固结成岩。根据3号、4号坝近期钻探取样做室内测试,经统计计算承载力特征值为80~168kPa。因此,库底产生岩溶塌陷、渗漏的可能性小。

4 从库内物质力学性质方面分析、论证

库内物质为陆续堆积,在堆填过程中,库内物质(赤泥)本身会因重力作用不断沉积固结,越深固结程度越好,部分近似泥岩性质,赤泥性质主要指标见表1。

从表1可知,赤泥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本身具备一定的力学强度,从而加强了库底板的坚固性。而且,在今后继续使用过程中,赤泥的力学强度会逐渐提高。在增容过程中,库底产生岩溶塌陷的可能小。

表1 赤泥性质主要指标一览表

5 从库岸防渗处理方面分析、论证

本尾矿库的渗漏主要是通过库岸,以脉状、裂隙状的岩溶管道方式向库外渗漏。根据勘察压水试验资料,对5号、6号库西侧和南侧分别做了防渗设计,帷幕灌浆深度均进入相对不透水层(透水率q<3Lu)以下2个灌浆段(即大于10m)各灌浆施工段分别如下:5号库西侧防渗底标高1221.04m,5号坝西侧防渗底标高1271.97m,6号库南侧防渗底标高1254.56m,6号库南东侧防渗底标高1273.75m,Ⅰ区防渗底标高1285m,Ⅲ区防渗底标高1300m,6号库南侧(后)防渗底标高1260.10m,Ⅷ防渗底标高1270m,Ⅹ区防渗底标高1260m,ⅩⅢ区防渗底标高1280m。

以上防渗体系底标高均不小于现有库底标高,最大相差80m。防渗灌浆处理深度均已进入相对不透水层(透水率q<3Lu)10m以下,且至地表以下40m后的灌浆压力全部采用3.0MPa的灌浆压力。在防渗过程中,对外围渗漏点的观测有比较明确的结论,如S407、S313、S639泉在防渗灌浆前pH值在10~12,灌浆后pH值恢复至7~8,防渗治理效果明显,曾多次出现泉点碱水断流,泉点水质恢复正常,说明碱水是沿库岸南侧和西侧的岩溶通道渗漏,库底存在大型岩溶管道的可能性小。

6 从库体运行及长观方面分析、论证

从20多年的长观测资料分析,未发现库内出现塌陷现象。发生的岩溶浅部塌陷可能性较大的地段均位于库岸西侧和南侧,随着库内物质不断上升,在碱水的浸泡、软化作用,直接导致了库岸充填于竖直裂隙中残积土层的塌陷。因此,增容后,塌陷的区段主要集中在库岸西侧和南侧。

7 从库区副坝设计方面分析、论证

本库在增容后,由于受地形的限制,需增设多座副坝。根据副坝的要求,其坝前的干滩长度基本要满足100m以上。由于四周基本均设副坝,库内积水面积将缩减至现有的一半左右。加之可能采取混和排料及干法堆放方式,库内物质的力学强度将进一步提高,理论上大大降低了库底塌陷的概率。

8 结语

综上所述:库区整体稳定,无库底塌陷、渗漏,岩体较完整,承载力较高,库岸防渗工作仍在不断加强,外围泉点无大的异常,库内物质固结较好,近二十年长观资料反映库底无异常,增容后库底塌陷、渗漏可能性小。但在尾矿库增容改造设计中,应对库岸加强有效的防渗措施,防止因使用标高抬升而导致的库岸岩溶塌陷及渗漏,同时应加强长期观测工作。

猜你喜欢
库岸库内库区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动车检查库库内热源特性实测与分析
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以皂市水库为例
浅析库区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马铃薯贮藏库设备的研究
香家湾大桥涉水桥墩基础和库岸边坡稳定地质评价
月潭水库库岸稳定问题研究
万州江南新区密溪沟库岸特征及塌岸风险预测
早产儿保温箱与“库内宝宝”
月潭水库库岸再造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