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孙鹏
6月26至2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作为浙江省建工集团和陕西青年的优秀代表,2010年加盟建工,历任党群干事、团总支书记、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综合办公室主任、西藏档案馆项目党支部书记(兼)、浙建集团西北区域联合党委办公室主任(兼)等职的张亚龙同志光荣地出席了大会。
张亚龙是浙江省建工集团史上首位全国团代表,之所以能够从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走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因为他抓住浙江建工区域化发展的机遇,加盟西北公司。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带领青年助力发展、依托网络热心公益、不忘初心积极奉献,闪亮了青春风采。
张亚龙一进浙江建工西北公司,同事们就感受到了这位年轻人特有的冲劲。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工作上,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他抓住浙江建工区域化发展的机遇,加盟西北公司。立足岗位努力工作,带领青年助力发展、依托网络热心公益、不忘初心积极奉献,闪亮了青春风采。
任西北公司团总支书记期间,张亚龙深刻领会浙江建工进陕发展的意图,为公司群团工作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上台阶的奋斗目标,不断将西安文化与集团文化相融合,努力探索,实施大集团“走出去”战略。2010年,张亚龙被推选当上团干部,当时公司团支部成立不久,这块工作一片空白,如何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在企业属地发展中至关重要。因为他知道,团的工作能否活跃,团组织在本单位中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团干部的创新能力、工作方法和综合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张亚龙白天在单位边工作边思考,晚上在家里写方案找切入点。为此,他经常忙得顾不上自己的家庭。结婚时来不及休婚假,孩子出生时也没有陪着,父母生病又放不下工作。妻子有时也不理解,孩子说她好像“没有爸爸”,老父母说“自己的儿子在‘国外’”,但为了做好工作,他舍小家为大家,先后带领团队创建了驻地区级、市级青年文明号,打造项目团支部、建立青年突击队、创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连续五年获评浙江建工先进基层团总支。他在陕西成立了首支以浙江建工命名的党团志愿者服务队,主动接洽驻地政府部门搞共建、搭平台,先后策划、发起了党团大学习、“浙匠人”公益验房团、“亲情暖心—构筑温暖回乡路”等一系列群团活动,获得了浙江省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西安市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队)等荣誉,连续三年被授予《三秦都市报》优秀新闻采写实训基地牌匾,扩大了企业品牌在陕西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他积极推进“党建带团建”工作,五年为党内输送了5名发展对象。
任综合办公室主任期间,张亚龙认真研究探索企业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积极撰写并发表了《文化演绎法:西北公司企业文化落地初谈》《浅谈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等多篇论文,并获得集团表彰。
在党群工作中,张亚龙协助公司党总支积极探索“工作规范化、活动品牌化、人才本土化”的党建“三化”推动区域发展机制,将党建同企业生产经营、文化建设、群团工作相结合,推动了西北公司的各项工作。一是有成绩。整个管理系统均按照标准程序运行,为公司连续五年创出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六年创出浙江建工信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17年西北公司党总支还被浙建集团确定为党建示范点,公司利润连年增长百分之三四十。二是有方法。他认真分析建筑行业及党员的特点,探索出一条外地进陕企业在当地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群团工作创出3个西安市级、6个碑林区级荣誉称号,产生2个驻地省级、5个市级、8个区级个人荣誉。三是有品牌。他根据企业特点和区域文化,探索、挖掘亮点,积极策划活动,善于利用当地媒体造势,逐渐形成品牌。张亚龙先后参与了西安摩尔中心、青师大新校区项目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均被评为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6年4月,西藏档案局新馆开工建设,张亚龙自告奋勇兼任了项目党支部书记。从关中平原的西安到平均海拔3500米的拉萨,张亚龙一般一月去一次,一呆就是半个月,和家人每分别一次,都要愧疚地给妻子说一句“家里交给你,我放心”的“空”话。面对西藏高原低气压、缺氧、紫外线强等恶劣环境,张亚龙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奋斗在工程一线,全面负责起项目党建工作。在此期间,张亚龙经常由于不适应缺氧环境而流鼻血或者感冒发烧,但每每想起领导的期望和嘱托,他就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在项目部采用“藏汉”双语布置党员活动室,推广双语学习计划,设立藏汉食堂,开展“藏汉民族一家亲”党支部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了党建工作创新开展。该项目先后获得浙江建工优秀项目管理团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张亚龙也连续两年被评为浙江建工优秀共产党员。
2008年5月12日,当时还在一家电视台实习的张亚龙受命奔赴前线报道地震灾情,在那里看到过许多志愿者救人的震撼画面。从那时候起,他就决心做公益,做志愿者。张亚龙的决定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他们经常从工资中抽出300元钱作为家庭公益基金,谁有困难就会用这笔钱去帮助谁。做公益以来,他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锻炼了自己,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影响、带动了更多人走进志愿活动中。
2010年,张亚龙虽然没有继续担当公益记者,但在浙江建工西北公司,他把自己曾经的公益经验都利用了起来,适时成立了“浙小匠”党团志愿者服务队。他在网络上策划的“扶贫攻坚”项目“小农人·帮扶助农”话题,先后带动了身边1000余位爱心人士加入扶贫志愿者队伍,解决滞销果蔬销量15万余斤,直接受益者3700余人。而这些实实在在的“线下服务”均是他先自费认购,然后再去通过线上网络引导大量的粉丝加入助农行列。用张亚龙的话说:“自己力量有限,但又想为农民做更多的事儿,这也是线上、线下运行‘扶贫攻坚’项目的初衷。”2016年12月6日,张亚龙得知果农王宣维家中有8000余斤苹果急等销售,其家人出了车祸,亟需“救命钱”时,第一反应就是怎样帮到他。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去了趟果农家,自费买下王宣维家中的8000余斤苹果。选果、装果,20斤一装袋,8000余斤,都是他亲自协同工人师傅一起完成的。西安、兴平两地奔波,果农王师傅实在不解,怎么看张亚龙也不像水果商。直到“8000斤苹果架起‘爱心桥’解果农燃眉之急让城管感到温暖”的新闻映入眼帘,大家才明白:张亚龙一头想着帮助果农解决困境,另一头牵挂着城管队员和保洁员,为他们捐赠“平安果”,祝福他们工作中“平平安安”。一位接受馈赠的城管队员高兴地表示:“这是入冬以来我吃到的最暖心的苹果。”这件事经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后,一夜之间,得到了很多微博大V的点赞与转播。随后,张亚龙得知还有其他果农的苹果未销售。他在网络上迅速发起了“我是‘助农’,我为果农代言”“关注城市守护者”的爱心行动,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加入活动。12月26日晚,果农王师傅激动地给记者打电话说,他出车祸的亲人终于苏醒了,8000斤苹果的“救命钱”来得太及时了。他提出要答谢亚龙,张亚龙拒绝了,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温暖。2017年4月,张亚龙在线上看到一篇题为“5000亩莴笋滞销,一斤两毛钱还难卖,华 州区菜农哭了”的消息后,又牵头认购了1万斤滞销莴笋,送给了社区老人和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让260余名学生和500名社区老人受益,再次被各大媒体报道,带动线下越来越多的爱心单位和个人认购滞销莴笋。就这样,将滞销菜变成爱心菜,一天认购量高达2.6万斤,看着菜农脸上的笑容,张亚龙也笑了。今年8月,张亚龙通过线上“关爱抗战老兵”话题,为富平县及周边五位抗战老兵各配置了一对价值3000余元的助听器和一辆价值5000余元的电动轮椅。老人们拿到助听器,坐上电动轮椅后,激动不已……
1.“小农人-帮扶助农”认购滞销苹果送环卫工
2.“情暖冬日”关爱文明引导员送元宵活动
3.“不忘初心·青春奋斗”梁家河主题教育活动
近两年来,张亚龙通过新浪微博“青之龙眼”吸聚粉丝80余万,发布正能量信息2.6万余条,扶持200余个救助项目,为100余家公益机构和地方农产品长期免费宣传和推广,合作、主持全国公益新闻联播、中国好网民、青龙正能量、微公益等十余个有影响力的正能量话题,累计阅读量达十余亿人次。
张亚龙还紧跟共青团步伐,运用自己的微博平台打造“网上共青团”,很好地助力了企业“本土化”发展。他发起“‘互+’益堂课”网络育苗护苗培养计划公益项目,常年利用业余时间,走进高校、社区、特殊群体中授课,为就业创业、扶贫帮困、网信工作等作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他的努力,单位里同事助人为乐的意识、网络舆论的效应、群团工作的认识得到了增强,处处呈现出全国文明单位的浓厚氛围。他本人也先后获得陕西省最美青年、陕西好青年、西安市五星志愿者、西安好人、西安市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西安市青年岗位能手等殊荣。张亚龙还是“中国梦·青年志—寻找身边的陕西好青年”主题曲《好青年之歌》的词作者。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奋,既推广了公益,又宣传了企业。
此次光荣出席团的十八大,张亚龙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说,团代会后更加坚定了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决心,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以实际行动响应团中央的号召,为青年工作和建筑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