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绍根 张文婷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他说: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民、实践和不断发展的理论。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1]确实,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之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过程,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萌芽过程及其成果,厘清两者的关系,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对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当代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大多数人在论及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时,都会使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句话来精炼概述。该论断深入人心,大家也耳熟能详。早在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工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明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他先进分子上了共产主义的一课。”然后,他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创立及传播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始于一八四三年(鸦片战争后三年),但由一八四三年到一九一七年,七十四年之久,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全世界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所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他也简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据说还有一个什么人,在一个杂志上译过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总之,那时我没有看到过,即使看过,也是一刹那溜过去了,没有注意。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他特别赞扬了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比飞机飞得还快。飞机从莫斯科到这里也不止一天吧,但这消息只要一天,即是说,十一月七日俄国发生革命,十一月八日中国就知道了。那个时候,把俄国的革命党叫作过激党。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不知道!这样的口号,这样明确的纲领,从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了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起,就提出来了。”[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过程的论述,不仅为我们理解毛泽东思想找到了理论来源,而且为当下研究者梳理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过程的分期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主义在华早期传播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最初译介、20世纪初到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初步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真正有意义”的传播等三个阶段。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问世后,立即显示出了其巨大魅力和力量,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成为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在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随着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而传入中国,有关马克思及其学说的零星介绍开始在中国晚清报刊上陆续出现,其内容主要是马、恩两人的简单介绍及部分著作(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个别语段。[3]当然也有个别先进中国人,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896年蒙难伦敦期间,最早读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名著,又目睹英国工人运动遭到政府镇压的情景,开始考虑到在民主革命之外还要增加社会革命内容。[4]
马克思主义最初由欧美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靠晚清新教来华传教士在以传教为目的引介西学的过程中无意间将马克思、恩格斯之名及其学说片段译介到中国。学界曾有一说法:马克思的名字最早在中国出现,是在1898年夏上海出版的书籍《泰西民法志》。该书由广学会总干事长、《万国公报》编辑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翻译,该书第七章着重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第一次被译介到中国还是要归功于它。[5]该说法在1998年遭到质疑后,未被学界广泛认同。
1899年2月,《万国公报》第121册刊登了由李提摩太翻译、蔡尔康撰文的《大同学》第1章“今世景象”,叙述了近代欧洲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后的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情况,把“马克思”称为“百工领袖著名者”,并转述马克思的话:“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6]这句话出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书《共产党宣言》,当今译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4月,《万国公报》第123册刊登《大同学》第3章“相争相竞之理”,介绍了社会主义各流派,再一次提到了“马克思”,“试稽近代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之一家,如德国之马客侣(马克思),主于资本者也。”[7]同年5月,上海广学会正式出版了《大同学》,其第8章“今世养民策”再次介绍了马克思及恩格斯,更正其国别:“德国讲求养民学者,有名人焉。一曰马克思。一曰恩格思。”并引用了恩格斯的话:“贫民联合以制富人,是人之能自别禽兽,而不任人簸弄也。”[8]
虽然李提摩太主编的《万国公报》及出版的《大同学》书籍中关于马克思及其学说的零星介绍,简单且粗糙,译名也不统一,国籍也搞错,甚至站在批判立场;但是当时《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家中文期刊。它以“开通风气,输入文明”为宗旨,却充当了在中国最早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媒介。自此,中国人开始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及其学说。
20世纪初到俄国十月革命前,是马克思主义在华的初步介绍阶段。20世纪初,中国开始从欧美转向日本来摄取西学和新学。日译西书以“快捷、省力、适用”的优势成为国人传播译介新学的首选。新兴资产阶级开始由日文大量译介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01~1912年出版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日译书籍共16本。[3]马克思主义在华译介活动初具规模,并通过报刊书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介绍。
著名改良派报人梁启超是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提到马克思的中国人之一。1902年10月,他在日本横滨《新民丛报》第18号发表文章《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对马克思做了简要介绍,“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又说:“今日之德国,有最占势力之二大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9]1903年11~12月,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一文,再次提到“麦喀士”,称他是“社会主义之鼻祖”,“著书甚多”,主张“变私财以作公财”。该文尽管不是论述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专文,但较为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初国内新兴资产阶级对待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解水平和基本态度。[10]1904年2月,他在《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概括其最要义是“土地归公、资本归公、专以劳力为百物价值之源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出版机构广智书局,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及其学说相关的书籍。如赵必振等翻译、日本福井准造等撰写的《近世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党》《社会改良论》等。其中,《近世社会主义》特设“加陆·马陆科斯(卡尔·马克思)及其主义”一章,介绍马克思生平及其学说,称颂他是“一代之伟人”“为社会主义定立确固不拔之学说”,简述《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内容,推崇《资本论》“为一代之大著述”。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积极向中国人民传播马克思主义。年月,马君武在日本东京的《译书汇编》发表《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一文,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指出:“马克司者,以唯物论解历史学之人也。马氏尝谓,阶级竞争,为历史之钥。”在文末所附马克思著书录中,列举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5本书。[11]年,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了机关报《民报》。孙中山、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等人是介绍和宣传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先行者。如宋教仁的《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廖仲恺的《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朱执信在《民报》第二、三号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学说。他把《共产党宣言》看成是马克思的代表作,简要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摘译了《共产党宣言》中的十大纲领,这被认为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最早的节译本。朱执信还发表了《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等一系列文章,对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做出了突出贡献。[12]
无政府主义者也加入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阵营。1907年,刘师培等人在日本组织团体,出版《天义报》作为宣传阵地,经常夹杂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天义报》第八、九、十合卷中,刊登出版社会主义书刊的广告,其中列有《共产党宣言》。第十五卷上刊载了由民鸣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创办了《新世纪》周刊,报道并评述欧洲社会主义学说与其他思潮之间的斗争。在国内,江亢虎编辑出版了《天铎报》《社会日报》,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施仁荣翻译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并以《理想社会主义和实行社会主义》为题,1912年在上海《新世界》半月刊杂志上连载。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有了新进展。孙中山从1912年春到1912年底发表了一系列演讲、谈话和文章,曾多次谈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学说,表示“竭力赞成”社会主义,号召“广为鼓吹”,赞扬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1912年4月5日,他和上海《大陆报》记者谈话时说:“余生平事业,悉在革命,今幸告成。此后中国将采行社会主义,使国民生计优裕。”[13]同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本部发表讲演,称赞马克思“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系统之学理。研究社会主义者,咸知所本,不复专迎合一般粗浅激烈之言论矣”[14]。1914年5月,孙中山写了一封信给社会党国际局,呼吁他们给予帮助,“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3]
总之,从20世纪最初十多年里马克思主义在华初步介绍的情况来看,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介绍者已经注意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尽管这些介绍线条很粗,观点十分简略,而且有不少误读曲解之见,但还是在管窥之中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这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15]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黑暗苦闷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和道路,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它不仅唤醒了西方无产阶级,而且震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十月革命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历程,以往的“零星介绍只能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前史”[16],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17]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共产国际和苏俄开始派遣代表来中国,并提供理论指导和经费支持,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真正传播。
十月革命爆发前,中国思想界以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开始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它在思想上准备了迅速接受十月革命影响的条件。十月革命的消息在事件的第三天就在上海《民国日报》上披露,国内其他各地报刊也有报道。一些思想敏锐的知识分子首先认识到十月革命的意义。他们开始从“西化”向“师俄”文化新范式转换,陆续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传播者。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高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伟大旗帜的第一人。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年7月和11月,他先后在《言治》《新青年》等刊物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称赞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18]1918年冬组织成立了“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心得影响了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1919年元旦,李大钊发表文章《新纪元》指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中国人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19年4月,他在《每周评论》第16号“名著”专栏撰文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最后部分,包括十条纲领全文。此后,李大钊将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己任,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逐渐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早在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时,他发表文章《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告诫中国人觉悟起来,并对俄国革命寄予希望,表示“吾祝其成功”。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做出了拥护和肯定的评价。1919年4月,他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称赞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关键”。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思想界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时代潮流。特别是苏俄新政府于1919年7月、1919年9月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深切表明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中国的先进分子逐渐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觉悟的劳工大众衷心拥护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积极传播起来。
1919年5月,李大钊主编的《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出版。该专号刊登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学说》《唯物的历史观及批评》《马克思之经济学说及批评》《马克思学说的批评》《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传略》等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篇2万余字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章,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经济论和政策论,即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是有机统一的,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红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此外,该专号还先后发表了李大钊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文章。李大钊的这些文章对于马克思主义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对人们比较系统地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较大影响。
1920年,陈独秀发表了《马尔萨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马克思学说》等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李达先后翻译出版《唯物史观解说》《社会问题总览》等书籍,撰写了《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等文章。李汉俊则发表《怎么样进化》《改造要全部改造》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些进步知识分子纷纷成立社团、创办刊物,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据统计,1919年仅北京一地注册的社团就有281个。在北京,李大钊除继续与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外,还在《每周评论》不断刊登介绍十月革命和苏俄情况的文章,并在《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1919年7月,李大钊主编《少年中国》杂志。全国创办的进步刊物有400余种,其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就有200种之多。[19]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和主持下,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4月,陈望道翻译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发起成立马克思研究会。上海《国民》杂志和《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大量登载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以北京、上海为阵地向全国辐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在湖南,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在天津,周恩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组织革命团体“觉悟社”,出版了《觉悟》杂志。在武汉,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先后组织“利群书社”“互助社”“共存社”,出版了《互助》《向上》《武汉星期评论》等刊物;在济南,王烬美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在江西,方志敏组织“改造社”,出版《新江西》月刊。这些新团体、新刊物为大力宣传新思想,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思想界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文、译文(著)与五四运动前相比,数量上有了巨大增长,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章只有几篇,而从五四运动到党的成立期间,该杂志刊登的同类文章就高达100多篇。[12]中国对社会主义学说的认识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开始了真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推动了革命群众运动的发展,终于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7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无序状态和混沌局面,被动性逐渐减少,选择性不断加强。在党的领导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的新局面。
早在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马克思主义者迫切需要创建自己的新闻舆论工具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俄共(布)帮助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应运而生,如上海《劳动界》、北京《劳动音》、广州《劳动者》、中俄通讯社等。
1920年9月,《新青年》第8卷第1号起在上海实行改组,成为上海早期党组织领导的机关刊物,成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舆论阵地。《新青年》发表了一系列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章;出版了两个专辑《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讨论无政府主义》,同伪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进行了论战,扫除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障碍。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在一次报告中说:陈独秀办的《新青年》“开创了一个以翻译我们的文献为主进行共产主义宣传时期”,高度评价了《新青年》对建党的影响,“党就是这时期建立的”。[20]1921年7月,《新青年》一度改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
1920年11月7日,在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的最早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正式问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首次以“共产党”命名的刊物,并在中国第一次树起“共产党”旗帜。由李达任主编的《共产党》月刊内容上更是旗帜鲜明地宣传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列宁的建党学说,介绍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和苏联党的纲领,批判了机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探讨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刊物。1921年4月,《共产党》月刊第三号发表了《告中国的农民》一文,这是中共关于农民运动最早的历史文献。该刊秘密发行全国,最高发行量达5000多份,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必读材料之一。[21]1921年7月,因中国共产党成立,《共产党》停刊。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通过了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书记,张国焘担任组织主任,李达担任宣传主任。8月,成立专门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公开出版一批工人报刊,如上海《劳动周刊》、北京《工人周刊》、山东的《山东劳动周刊》、武汉的《劳动周报》、长沙的《劳动周刊》等。
1922年1月1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创刊办了第一份机关刊物《先驱》半月刊,它曾用相当的篇幅宣传马克思主义,驳斥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报道和介绍苏俄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真相。它大量译载有关少年共产国际和各国青年运动材料,还出有少年共产国际号3期,展现了团刊的性质特点。中共还创办了人民出版社,专门出版马克思、列宁著作和共产主义丛书10余种,广泛通俗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经过认真讨论,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确定了党的最低和最高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大”召开标志着“马克思学说之在中国,已是由介绍的时期而进到实行的时期了”[22]。大会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由蔡和森担任主编。党的“二大”召开后,民主革命日益高涨,党团地方组织纷纷建立,党团报刊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报刊网络。其中,中共中央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周报最具实力和影响。
1922年8月17日,党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了宣传工作,认为必须加强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宣传,决定创办《向导》周报,并委派负责中央宣传工作的中央委员蔡和森为主编着手筹办《向导》出版。1922年9月13日,《向导》在上海创刊发行。《向导》创办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从一个方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从一个宣传主义的团体成长为领导中国革命的独立政治力量。
《向导》作为党中央直接掌控的政治机关报,紧密围绕“二大”会议所确定的民主革命纲领进行解读和宣传。首先,它积极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激发民众的民族觉悟。为及时、大量揭露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激发人民的反帝斗志,《向导》设立《外患日志》专栏,逐日刊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为努力戳穿列强的伪善面目,揭破反动文人的欺骗宣传,《向导》发表文章30余篇文章揭露列强在华新闻侵略活动,并对它们的造谣惑众进行了驳斥。其次,揭露封建势力的罪恶,推动反军阀斗争。《向导》几乎每期都有评述军阀卖国的文章,揭露军阀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卖主权、出卖民族利益的事实。再次,《向导》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批评“制宪”论、“好人政府”论、“借债兴邦”论、“废督裁兵”论、“联省自治”等改良主张,宣扬革命救中国。《向导》开诚布公地宣布了本报的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性质,“《向导》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机关报。”《向导》在宣传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中,逐渐成为一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指导中国现实政治斗争颇有影响的报纸,受到了读者的追捧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影响最大的报刊。在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下,《向导》发行量不断攀升,由最初的1000多份,很快上升到2万、4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称赞它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党中央评价它“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成为“本党政策之指导机关”。[23]
中共中央机关报刊除《向导》外,创办了《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在广州创刊《新青年》季刊,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本任务,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出版了共产国际号、列宁号、世界革命号等专号;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主张;三是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批评唯心主义观点,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1923年7月1日,《前锋》月刊在上海创刊。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在“五卅”运动中,为了及时报道运动形势和指导群众斗争,党中央决定创办《热血日报》国民通讯社。1925年6月4日,《热血日报》在上海创刊,成为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除中共中央机关报刊外,党的地方报刊在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起来。如1924年4月27日中共北京地方党组织创办的《政治生活》周刊、1925年8月中共河南区委在开封创办的机关报《中州评论》、1925年12月中共湖南区委在长沙创办的机关报《战士》周报、1926年2月4日中共广东区委创刊的《人民周刊》、1926年10月中共湖北区委主办的机关报《群众》周报等。甚至一些地区党组织纷纷创办了自己的报刊,如浙江的《火曜》、江西的《红灯》周报、福建的《革命先锋》等。至此,党的报刊网络初步形成。
在党的报刊网络形成之际,团的报刊网络逐渐成形。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团中央机构,《先驱》半月刊正式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从第9期(1922年6月20日)起,刊名右边署“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印行”字样。1923年10月20日,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其重要内容就是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其发行量1万多份,最多时2万份,许多青年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1927年10月,《中国青年》停刊。此外,团中央又在上海创办了面向工农青年的《平民之友》(1924年春刊)、《青年工人》(1924年初)、《劳动青年》(1925年初)等报刊。地方团组织也主办了一批报刊,如广东的《少年先锋》(1926年9月)、北京的《烈火》(1926年)、《湖南青年》(1926年1月)、上海的《少年通讯》(1926年)、《北方青年》等。
国共合作后,随着工农群众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和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团报刊网络的出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农民、妇女、学生报刊迅速发展起来。1924年春,工人报刊开始复兴,新创办了一批报刊,如广州《工人之路特号》。1924年10月,上海创刊的《中国工人》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1925年5月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农民报刊逐渐兴起,如1926年1月至1927年初,涌现出广州的《中国农民》和《犁头》旬刊、湖北的《湖北农民》和《湖北农民画报》、江西的《江西农民》《锄头》和《血潮画报》、湖南的《农友》、山东的《山东农民》和《山东农民画报》、陕西《耕牛》等报刊。随着妇女运动的开展,妇女报刊逐渐增多。此前仅有上海《妇女声》半月刊(1921年)、天津《女星》旬刊(1923年)、上海《妇女周报》(1923年)、天津《妇女日报》(1924年)等。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出版了一批妇女报刊,如北京的《妇女钟》和《妇女之友》、武汉的《赤女杂志》。有些共青团地方组织也出版以女青年为对象的报刊,如长沙《青年妇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报刊也蓬勃发展,如《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广东《新学生》半月刊、湖北《武汉学生》、上海学联的《上海学生》,以及《湖南学生》《香港学生》等。其中,1925年8月创刊的中华全国青年总会机关报《中国学生》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高。1926年7月,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第八届大会期间,仅对学联系统刊物的统计就有40多种。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崛起,是这一时期报刊发展的主要特征。在党中共的领导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青年、工人、妇女、学生等群众性报刊纷纷涌现,声势空前。它们和中国共产党报刊一起,组成强大的宣传队伍,活跃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最前列,作出种种有声有色的表演,成为革命报刊的发展主流。[2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自创立以来经历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创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以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的三个历史阶段。有研究者认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诞生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观形成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现中国化的历史。如果把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和李大钊与陈独秀共同创办《每周评论》以及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的革命报刊实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开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史进程标志的话,那么迄今已经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25]确实,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逐渐系统认识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革命群众运动的发展,促使了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又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成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为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断创办党报党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知识,大力发动和组织民众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积极开展了新闻宣传活动,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宣传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萌芽成果。
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宣传思想不仅汲取了近代中外民主进步的新闻思想养分,而且传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创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新闻事业。共产国际、俄共(布)一些来华人员也传来国际无产阶级的办报经验、新闻思想和新闻宣传政策。赴苏俄采访的瞿秋白,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周恩来,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赵世炎等,参与国际无产阶级报刊宣传活动,学习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通过上述渠道的传播与学习,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办报传统和新闻思想。[26]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新闻宣传活动,不断总结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经验,积极进行新闻理论探讨,逐步产生了一批理论成果,如中国共产党早期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文件规定和小册子、中国共产党第一批报刊活动家有关新闻思想的论著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的初步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原则基本原理,认为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置于党的统一领导。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二部分“宣传”中规定:一切书籍、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每个地方组织均有权出版地方通报、日报、周刊、传单和通告。不论中央的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都不能刊载违背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的文章。[27]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中共加入共产国际决议案》,其中有关党性原则规定:①党的日常的宣传和鼓动必须具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性质。②党掌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确实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③不管整个党目前是合法的或是非法的,一切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出版机构都应该完全服从党中央委员会的领导;出版机构不得滥用职权、执行不彻底的党的政策。[28]中国共产党认为:报刊是党的喉舌,必须统一宣传口径,正确阐释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通过《对于宣传工作之决议案》规定:党员对外发表之一切政治言论,尤其是在国民党中发表之一切政治言论,完全应受党的各级执行机关之指挥和检查。[27]192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决案规定:为使中央各出版物能有定期的审查,为使我们所主持的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团体、青年团体的机关报能与党有密切的关系并能适当地运用策略,为使中央对于各地方的各种出版物能有周到的指导起见,必须设立一编辑委员会,……委员会至少每月开会一次,报告中央及各地党的、工会的……机关报状况,加以审查。[27]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性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党的机关报刊、通讯社和各种无产阶级报刊,以及主持的统一战线报刊,先后成立了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中央报纸编辑委员会,从组织上思想上加强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初步奠定了党办媒体、党管媒体、党领导媒体的管理体制。
中国共产党始终遵循列宁关于党报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的重要新闻思想,重视发挥党报在党内,特别是对广大工农民众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教育,宣传鼓动作用。[26]蔡和森认为:《向导》是统一我党的思想工具和组织工具。《向导》作为中共的政治机关报,在大革命运动中充分发挥了舆论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认为,新闻宣传的根本任务在于为革命、为民众利益服务。恽代英主张:党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宣传一切民众,使知为自己利益而奋斗;组织一切民众,使能为自己利益而奋斗。他认为革命报刊是党“团结民众的手段”,“我们靠宣传的工作;靠一张嘴、一支笔,宣传那些应当要求改造世界的人起来学我们一同改造世界。我们要宣传到使勇敢的人起来帮着我们宣传,我们要宣传到使怯弱的人都了解而赞助我们的主张,我们要宣传到一切被压迫的人们都联合起来。”[29]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明确提出创刊目的,“是为了革命……为了要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从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宣传的实践和论述看,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反帝反军阀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廓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和先进文化思想,批评各种错误思想主张。[26]
中国共产党大胆尝试全党宣传和全党发行报刊模式。1922年,《中国共产党党报》第一期刊登《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中明确强调,共产党员人人都应是一个宣传者,平常口语中需时时留意宣传。[27]1924年9月25日,党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各地方分配及推销中央机关报方法》,规定:
凡属本党党员,不但有购阅本党中央机关报之义务,并有努力向党外推销之义务。一、《党报》,凡正式党员均赠阅一份……二、《向导》,无论正式候补党员均赠阅一份,由地委向区或中央领交各组长发给。每份必须担任推销五份以上。三、《新青年》,每组赠阅一份,每组担任推销三份以上……四、《中国工人》,每组赠阅一份。[27]
1925年3月6日,党中央组织部再次重申了《各地方分配及推销中央机关报方法》,强调各级党团组织和党团员应尽量定阅党的中央机关报,努力推销各种刊物,并代其介绍书局或学校贩卖部为代派,借资宣传。[27]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报刊宣传队伍的培养,并创设了工农通信员制度。从中央到各区委、地委设有专职宣传员。国共合作后,大批中共党员从事国民党的报刊宣传工作,急需培养宣传人才。广州设立宣传员养成所。在北方,党中央则委派李大钊等在开封主持一国民党宣传学校,由中共选派80人去学习,期满后,派往北方各省工作。192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议专门讨论了“工农通信员”问题,并决议强调:我们的党要能知道审查群众的情绪而予以指导,必须在宣传工作上亟亟实行工农通信的决议。组织工农通信员的方法,大约可以有四种:(甲)在工人中挑选能够写普通信的人,使他们随意写自己的生活情形、工作条件以及家庭状况,说出自己的感想和对问题的认识等等;(乙)挑送几个学生同志派到工人区或农村中去,笔录工人农民的谈话;(丙)宣传部委托工委农委在群众工农区域的负责人,请他们用种种方法找这种工农通信;(丁)罢工抗租抗税事件发生时,宣传部应特别派人到工农区域去,或委托工委农委负责人,用上述方法去找群众对于当时事件的意见感想和通信。各地宣传部应时时注意编制工农通信的问题单子,使工人农民通信员能按照这些问题答复。[27]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工农通信员制度,组织起工农通信员队伍,培养了报刊宣传干部,发动广大全体党员投身新闻宣传活动和党报发行工作,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全党办报模式的雏形。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新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宣传报道方法,初步形成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传统。
其一,新闻宣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不动摇,指导社会舆论。《新青年》季刊宣布办刊的重要一条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以研究、解决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该刊和《前锋》《向导》等报刊发表的大量政论、时评,均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周密分析中国国情,为党制定革命策略提供依据,为革命读者指出努力方向。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坚决贯彻落实共产国际关于宣传工作议决案,尤其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各国党之布尔塞维克化之必要的决定,使之成为党中教育工作的理论的根据。大会通过决议:在全民族革命运动中,我们党的机关报《向导》竟得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我们许多同志亦得立在行动的指导地位[27],并指出:集中力量办《新青年》月刊,使其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见地运用到理论和实际方面,作成有系统的多方面问题的解释,以扩大我们宣传范围[27];并强调,要在知识界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见地传播无产阶级的文化。1926年9月,党中央指示《向导》,应当更加加增鼓动的性质,使能反映中国革命民众的日常斗争而与以指导。[27]
其二,主张以真实的事实为新闻评论的基础,根据事实说话。李大钊认为:报纸普通而重要的主旨,乃在尽力把日日发生的事实,迅速的而且精确的报告出来,使读报纸的人们,得些娱乐、教益与知识。[30]恽代英把求“真”列为办好报纸的重要要求。毛泽东则主张,报纸要根据事实说话,提出《政治周报》反攻敌人的方法,“并不多用辩论,只忠实地报告我们革命工作的事实”。[31]
其三,新闻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提倡生动浅显朴实的通俗文风。1922年,党中央通过的《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强调,已有的《工人周刊》及《劳动周报》当尽力推销于工人及党员之间。凡能与工人接触之党员当尽力运用《前锋》《新青年》《向导》《社会科学讲义》等之材料,使用口语,求其通俗化。当尽力编著通俗的、问答的、歌谣的小册子。[27]1923年10月,党中央通过的《教育宣传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指出:小册子——尤其是为工人农民之通俗刊物为最要紧。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大会批评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宣传,存在“常常不能深入”的问题,指出《向导》作为本党的政策指导机关,“今后内容关于政策的解释当力求详细,文字当力求浅显。”[27]同时要求宣传工作要贴近群众实际,“在职工运动中的宣传工作,我们应切实了解其客观所具有的条件,如不识字,识字不多,不善听纯粹理论的议论,注意目前切身的实际问题,然后筹划的方案方不至难于施行。如工人补习学校、星期日补习学校,经常的或临时的讲演会,皆可视各地之需要择宜设办,但最重要的是从实际问题中灌输简明的理论知识和浅近的小册子之编辑。……各地方不应忽略了利用每个群众集会,实行我们广大的宣传和鼓动工作。在这种工作中,传单、小册子的内容,讲演人的口号均宜十分切合群众本身实际要求。”[27]是月,中共中央出版部发布第四号通告,要求党员同志利用各种方法,使本校的印刷物,深入群众,与群众树立密切的关系,至要至要。[27]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既是记者、政论家,更是共产主义的革命战士。他们不认同记者是所谓“第四等级”或“独立评论家”的资产阶级新闻观点,大力倡导忠诚党的事业,坚定谋求大众利益无私无畏的政治立场。陈独秀表示要首先挺身出来为劳动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而牺牲,坚定“身许工农,死不足惜”的革命信念。李大钊则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座右铭。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如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高君宇、张太雷、向警予、赵世炎、萧楚女等人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文思敏捷,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中国的问题,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坚决同实用主义、伪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展开了三次大论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扫清了道路。他们艰苦奋斗,不畏艰险深入工厂、农村,联系工农,调查社会真实情况和民众的疾苦诉求,使新闻宣传的内容能真切反映民众呼声,适合民众需求,引导民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宣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萌芽的初步成果。虽然论述还比较分散零碎,系统性不够完善,但它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思想的基本框架。它反映出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体现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认清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作用和基本任务;大胆尝试了全党宣传和全党发行报刊模式,创建了工农通信员制度,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全党办报模式的雏形;并在新闻宣传活动中,创造了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宣传报道方法,初步形成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传统,展示出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优良素质和道德情操。它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宣传思想的首创成果,具有开拓创新的重大意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萌芽成果,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