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满军 德庆央吉 张彩峡
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又被称为藏金菇,隶属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伞菌科、卷毛菇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珍贵食药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疗保健作用。其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海拔3 200~4 800 m的高寒草甸或草原上,可与牧草形成菌根,在草地上形成蘑菇圈[1-2]。黄绿卷毛菇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极难培养,国内外对其的报道也相对较少,其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都还不清楚。为了了解其生长规律及环境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就必须进行野外试验观察,为此,笔者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野外观测、研究和科学分析,获取了黄绿卷毛菇的生长发育数据,以期为黄绿卷毛菇的人工驯化培养提供依据。
1.1 调研地选取及自然概况 本研究于2017年7—8月在西藏申扎县巴扎乡耶旺山(当地名音译)上进行,观测点海拔高度为4 830 m左右,地处东经88°51′、北纬30°39′。申扎县巴扎乡地处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平均海拔在4 700 m以上,气候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类型,空气稀薄,气温低、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且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289.6 mm,年均蒸发量高达2 181.1 mm,主要草地类型的是矮嵩草-嵩草草甸型和藏嵩草草甸型。观测点海拔较高,基本不受家畜影响,山上不发生冬虫夏草,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小[3]。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的观测点设置在耶旺山的矮嵩草-嵩草草甸上,挑选往年出菇地点作为观测点并设置标记,以观测点内已发生的黄绿卷毛菇为调研对象。用游标卡尺测量黄绿卷毛菇的菌盖直径;不同生长阶段的黄绿卷毛菇需拍照对比,观察颜色,菌盖及鳞片变化情况;测定黄绿卷毛菇附近的草地盖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
2.1 子实体的结构与颜色 黄绿卷毛菇由菌盖、菌褶、菌柄、菌膜等组成,在其生长期间只能观察到有类似菌环的物质在菌柄上,成熟期后没有发现菌环。子实体颜色也会随着生长变化,菌盖颜色从最初的橙黄逐渐变为金黄色。
2.2 生长时期划分 在观测点不定时观测,以肉眼能见到黄绿卷毛菇衰败生长过程可以将其生长分为原基期(体态很小,整个子实体只露出地面一个小点,米粒大小,是黄绿卷毛菇由菌丝体的营养生长阶组织阶段转入子实体的繁殖生长阶段)、菌蕾期(绿豆到花生大小,菌盖直径<1 cm子实体内部刚刚发育)、生长期(菌盖开始迅速生长,后期出现鳞片分层)、开伞期(菌盖开始打开,直径有的可达20 cm,喷射孢子)和衰败期(孢子喷射结束,生长形态渐渐衰败)五个时期。
2.3 降水量、温度和光照对黄绿卷毛菇生长的影响 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黄绿卷毛菇的出菇与否,降水量丰富的地方出菇量大,菇形健壮,而且降水对黄绿卷毛菇各生长时期都有促进作用;温度和光照强度影响着黄绿卷毛菇的整个生长期长短。
黄绿卷毛菇的地上部分的生长期可达25 d,在整个生长期受到降水、光照和温度的影响较大,可不同程度地影响黄绿卷毛菇的发生、生长。野外黄绿卷毛菇可以迅速出菇,但距今为止还未见报道有实验室培养出菇的。实验室环境封闭、单一,黄绿卷毛菇生长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难以模拟,以及对其生长过程还没有很好的了解,都可能的原因是其人工驯化栽培难以成功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黄绿卷毛菇有着严格的生长环境要求,若能同步观测其周边植物的生长状态,及其周围生态环境变化,对于黄绿卷毛菇生长规律的探析将会更加科学、可靠。
[1]韩兴宝,谢占玲.黄绿卷毛菇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6):219-222.
[2]王琰,谢占玲.不同地区黄绿卷毛菇生长发育相关植物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6):215-219.
[3]谢占玲,赵联正,李椰,等.青藏高原特有种黄绿卷毛菇的地理分布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J].生态学报,2016,36(10):2851-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