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夜半惊鬼神——徐渭诗歌探析

2018-08-15 00:51马小明
天中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徐渭诗人诗歌

马小明



光芒夜半惊鬼神——徐渭诗歌探析

马小明

(河套学院 汉语言文学系,甘肃 巴彦淖尔 015000)

晚明诗坛的变化转折与心学思潮的兴起息息相关。徐渭青年交游多以心学名流为主,这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主张。他力主“诗本乎情”,是晚明公安派、竟陵派的先声。徐渭诗歌内容涉及边塞、山水田园、时事政治、题画等诸多方面,部分诗歌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压制女性的不满。

徐渭;交游;诗歌主张;诗风

徐渭深受心学思潮的影响,是明代诗歌由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向公安派转变的关键人物,曾有过“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的自我评价。徐渭一生科场蹉跎,“八试不售”,曾入胡宗宪幕府为幕僚,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展示了其军事才华,深受胡宗宪赏识,也与当时文坛名流多有交往唱和,是“越中十子”之一。关于徐渭之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

今其书画流传者,逸气纵横,片楮尺缣,人以为宝。其诗欲出入李白、李贺之间,而才高识僻,流为魔趣。选言失雅,纤佻居多。譬之急管幺弦,凄清幽渺,足以感荡心灵,而揆以中声,终为别调。观袁宏道之激赏,知其臭味所近矣。[1]765

此评虽云徐渭之诗流为“魔趣”“轻佻”,但也不得不承认徐渭“才高识雅”,其诗“足以感荡心灵”,并以李白、李贺二人誉之,袁宏道《与吴敦之》力赞徐渭之诗为“明诗第一”[2]505。从诗作来看,徐渭诗风雄浑浩大、感荡心灵,充斥着一股突兀倔强的不可磨灭之气,是明代诗坛主情主义诗风的探路者,与相对沉寂的明代诗坛相较,其诗可谓“光芒夜半惊鬼神”!

一、交游对徐渭诗风的影响

作为明朝中晚期极具代表性的诗人,徐渭深受心学思潮的影响。对徐渭影响最深的,首推阳明后学王畿。据徐渭自述,王畿是徐渭的远房表兄,而且徐渭曾师事王畿,两人诗歌唱和甚多,徐渭早年的诗歌思想深受其影响,徐渭《答龙溪师书》是其与王畿二人论诗之专文。徐渭在《继溪篇》中表达自己对王畿的尊崇之心:

海水必自黄河来,桃树还有桃花开,试看万物各依种,安得蕙草生蒿莱。龙溪吾师继溪子,点也之狂师所喜,自家溪畔有波澜,不用远寻濂洛水。年年春涨溪拍天,醉我溪头载酒船,一从误落旋涡内,别却溪船三两年。[3]130

“自家溪畔有波澜”是对王畿心学思想的赞誉,“不用远寻濂洛水”一语双关,以为尊师王畿之学可与程朱理学相比肩,而“点也之狂师所喜”表明自己的狂狷洒脱得到了王畿的认同,继而说明对王畿的赞扬与向往;“别却溪船三两年”则大有惜别之情与相见恨晚之意。可见,王畿对徐渭狂狷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位对徐渭思想影响甚深的是亦是阳明嫡传弟子的季本。徐渭28岁起师事季本,他在《畸谱》中曾这样描述他当时师事季本的心情:“廿七八岁,始师事季(本)先生,稍觉有进。前此过空二十年,悔无极矣。”[3]1332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徐渭集》中有大量书写季本的文字,如《奉师季先生书》三札、《先师季彭山先生小传》《季先生入祠祭文》等,另有记录交游的诗歌数篇,季本死后,徐渭作有多篇回忆悼念之诗,如《季长沙公哀词二首》。其文章《师长沙公行状》以五千余言记载了季本一生的主要事迹,是《徐渭集》中篇幅最长的传记文字,可见季本对徐渭的影响是深刻的。在与季本的交往中,徐渭对“兴”这一传统诗学观念做了新的解释,他在《奉师季先生书》中说:

诗之兴体起句,绝无意味,自古乐府亦已然。乐府盖取民俗之谣,正与古国风一类。今之南北东西虽殊方,而妇女儿童、耕夫舟子、塞曲征吟、市歌巷引、若所谓竹枝词,无不皆然。此真天机自动,触物发声,以启其下段欲写之情……[3]458

这是继唐顺之以“天机自然”诠释“兴”这一审美观念之后,进一步提出“天机自动”说,认为“触物发声”是“兴”的根源,提出诗人“兴”的发生是出于“欲写之情”,这种主张是晚明诗歌“主情”诗风的先声。

徐渭虽身为幕僚,一介布衣,但因胡宗宪的赏识与自己的才名,与当时文坛名流如唐顺之、茅坤、罗洪先、邹守益、欧阳德、聂豹、程文德、万表、薛应旂等都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中,他与唐宋派代表人物唐顺之交往深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相互影响也较大。在徐渭晚年自著《畸谱》所列“师类”五人中,便有“武进唐公顺之”条。而唐顺之对徐渭的影响不仅在诗文酬唱方面,两人更有着相似的御海抗倭理想。徐渭《壬子武进唐先生过会稽,论文舟中,复偕诸公送至柯亭而别,赋此》序曰:

时荆川公有用世意,故来观海于明,射于越圃,而万总兵鹿园、谢御史狷斋、徐郎中龙川诸公与之偕西也。彭山、龙溪两老师为之地主。荆公为两师言,自宗师薛公所见渭文,因招渭,渭过从之始也。[3]66

从序文可以看出,此次聚会除王畿、季本外,还有万表、谢瑜、徐学诗等,几人均为王门后学,这是徐渭初次结识唐顺之,是二人交往的缘起。唐顺之时任兵部郎中,经常到浙江与胡宗宪商讨海防抗倭军情,与身为胡宗宪幕僚的徐渭往来甚密,徐渭也深得唐顺之赏识。陶望龄《徐文长传》载:

时都御使武进唐公顺之,以古文负重名。胡(宗宪)公尝袖出渭所代,谬之曰:“公谓予文若何?”唐公惊曰:“此文殆辈吾!”后又出他人文,唐公曰:“向固谓非公作,然其人谁耶?愿一见之。”公乃呼渭偕饮,唐公深奖叹,与结欢而去。[3]1339

唐顺之从惊叹“此文殆辈吾”到“愿一见之”,再到“唐公深奖叹,与结欢而去”,可见其对徐渭才华的赏识。唐宋派另一重要人物茅坤曾住在胡宗宪幕府,亦与徐渭交往甚密。陶望龄《徐文长传》曾记载二人之间的一件趣事:

归安茅副使坤时游于军府,素重唐公。尝大酒会,文士毕集,胡公又隐渭文语曰:“能识是为谁笔乎?”茅公读未半,逮曰:“此非吾荆川必不能。”胡公笑谓渭:“茅公雅意师荆川,今北面于子矣。”茅公惭愠面赤,勉卒读,谬曰:“惜后不逮耳。”其为名辈所赏服如此。[3]1339

唐顺之与茅坤同为唐宋派的领军人物,二人交往深厚,对彼此的诗歌文风亦了然于胸。从茅坤“此非吾荆川必不能”句可见,徐渭与唐顺之有着相似的诗文之风,亦可见徐渭文学思想由唐宋派向后起公安派的过渡。

此外,徐渭还与张元忭、玉芝禅师、钱楩、萧鸣凤、陈鹤、杨柯、朱节、沈炼等文士名流多有交往,不再详述。

二、徐渭的诗歌主张

清代黄宗羲曾作《青藤歌》云:“岂知文章有定价,未及百年见真伪。光芒夜半惊鬼神,即无中郎岂肯坠?”[4]51当明代诗坛前后七子复古主义逐渐衰落,文坛沉寂,诗歌走不出复古主义的泥潭之时,徐渭举起“主情”主义大旗,开公安派之先声。袁宏道说:“先生诗文突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2]715徐渭认为“诗本乎情”,其《肖甫诗序》云:

夫设情以为之者,其趋在于干诗之名,干诗之名,其势必至于袭诗之格而剿其华词,审如是,则诗之实亡矣,是之谓有诗人而无诗。有穷理者起而救之,以为词有限而理无穷,格之华词有限而理之生议无穷也,于是其所为诗悉出乎理而主乎议。而性畅者其词亮,性郁者其词沉,理深而议高者人难知,理通而议平者人易知。夫是两诗家者均之为徘,然谓彼之有限而此之无穷,则无穷者信乎在此而不在彼也。[3]534

徐渭认为诗歌所讲之“情”是诗人性情的自然流露,并批判了当时诗坛“本无是情,设情以为之”与“为诗悉出乎理而主乎议”的创作风潮,认为为文而造情的虚伪做作的假性情是不可取的,而重理、重议论的诗歌创作则有损诗歌的审美特性,以为有限的诗篇很难表述无穷的道理,表达诗人真性情才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审美特性。

徐渭的诗歌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诗坛存在的弊端,即本无情却为创作诗歌而造情,格调与辞藻模拟因袭前人。另外,他又认为诗歌讲理、重议论,以空泛的说教掩盖诗歌情感的贫乏,必然会使诗歌流入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在《叶子肃诗序》中,徐渭巧妙地运用比喻,深刻地批判了当时诗坛模拟因袭之风的荒谬,他说:

人有学为鸟言者,其音则鸟也,而性则人也。鸟有学为人言者,其音则人也,而性则鸟也。此可以定人与鸟之衡哉?今之为诗者,何以异于是。不出于己之所自得,而徒窃于人之所尝言,曰某篇是某体,某篇则否,某句似某人,某句则否,此虽极工逼肖,而已不免于鸟之为人言矣。[3]519

《论中》一文,批判之言辞更为犀利激烈:

今操此者,不务此之兴,而急彼之不兴,此何异夺裘葛以取温凉,而取温凉于兽皮也、木叶也,日为其为古也,惑亦甚矣……举一焉,今之为词而叙吏者,古衔如彼,则今衔必彼也。而叙地者,古名如彼,今名必彼也。其他靡不然。而乃忘其彼之古者,即我之今也,慕古而反其所以真为古者,则惑之甚也。虽然,之言也,殆为词而取兴于人心者设也,如词而徒取兴于人口者也,取兴于人耳者也,取兴于人目者也,而直求温凉于兽与木也,而以为古者,则亦莫敝于今矣。何者?悉袭也,悉剿也,悉潦也,一其奴而百其役也,其最下者,又悉朦也,悉刖也,悉自雷也。[3]491

他深刻地意识到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的民歌童谣放到现代来唱,还是会显得艰涩难懂,而后人欲以今文解之,则更显烦琐不堪。所以他主张不拘泥于时代,不受时代拟古思潮的影响,才能做出文章的“本味”来。“本味”,主要指诗歌所流露的真性情,这是徐渭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其《选古今南北剧序》云:

人生堕地,便为情使。聚沙作戏,拈叶止啼,情此昉也。迨终身涉境触事,夷拂悲愉,发为诗文骚赋,璀璨伟丽,令人读之喜而颐解,愤而皆裂,哀而鼻酸,恍若与其人即席挥尘,嬉笑悼唁於数千百载之上者,无他,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而南北剧为甚。[3]1296

不同于儒家“止乎礼义”的有社会秩序性的“情”,徐渭所讲的“情”是人自然本性的真实流露,没有任何虚伪矫饰,是完全发自诗人内心的毫无克制的真性情,情不真则不能动人,亦不能传世。

综合徐渭所处的时代及其自身经历,徐渭在诗歌创作上,高举真性情的大旗,反对复古模拟,冲决了前后七子复古主义一统诗坛的藩篱,开晚明“公安派”性灵文学诗歌创作思想的先河,为晚明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明代诗歌由复古走向性灵这一巨大转折的关键人物之一。

三、徐渭的诗歌创作

关于徐渭的诗歌创作,袁宏道说其笔下的物象意境:“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一都可惊可愕。”[2]716《明史》亦云:“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亦各鸣一时,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5]7307这是对徐渭较为公允的评价。徐渭本人多才多艺却又一生沉沦,内心愤怒压抑,再加上受所处时代及心学的影响,造成其性格上的狂放不羁,袁宏道说他“信心而行,恣意谭谑,了无忌惮”[3]1342。诗如其人,徐渭诗歌往往是其狂狷人格的体现,如七古长诗《醉中赠张子先》:

……回思此景十年事,君才高帽笼新髻,只今裹装走吴市,买玉博金作生计。博物惟称古张华,况君与之同姓字,剡笺蜀素吴兴笔,夏鼎商彝汲冢籍。紫贝明珠大一围,玉琴宝剑长三尺,市门错落散若星,游客往来观似篑……方蝉子,调差别,中年学道立深雪,如鱼饮水知寒热。自知喜心长见猎,半儒半释还半侠,索予题诗酒豪发,与剑同藏龙吼匣。[3]123

此诗大有太白风神,如水银泻地,万斛泉涌,一气呵成,神思飞逸,浮想联翩,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生不得志的悲凉与内心压抑,似乎只有一醉才能解脱。既然为时所弃,干脆做一个“半儒半释半侠”的人又何妨!

徐渭诗作中有大量的边塞诗,其诗作笔力强劲,力透纸背,意境往往雄浑浩荡、奇伟倔强,大有横扫六合、纵绝千古之势,如《上谷歌》九首,其诗云:

少年曾负请缨雄,转眼青袍万事空。

今日独余霜鬓在,一肩舆坐度居庸。(其一)

居庸卵石一何多,大者如冢小如鹅。

千堆万迭无他事,东掷西抛只蹶骡。(其二)

支金削壁抱重关,并入江南洞壑看。

既去高天遏飞鸟,更供诗料到吟鞍。(其三)[3]359

此组诗是万历四年六月诗人由京赴宣化府途经居庸关时所作,诗人被边塞雄伟壮丽的风光所折服,满怀深情地写下这组歌颂边塞风光的组诗,其间也不乏诗人壮志难酬、岁月蹉跎、人老志衰的感叹。

徐渭生活的时代,东南沿海海盗活动频繁,倭寇十分猖獗,以汪直、徐海、陈东、萧显等为首的倭寇,动辄万余人登岸掳掠,有时甚至几十人就能够穿越重兵防守的城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地方官员往往守城自保,无视老百姓死活。有感于此,徐渭愤慨地写下了组诗《海上曲》:

暇日弃筹策,卒卒相束手。四疆险何艰,但阻孤城守。旷野独非民,弃之如弃草。城市有一夫,谁不如木偶?长立睥睨间,尽日不得溲。朝餐雪没胫,夜卧风吹肘。彼亦何人斯,炙肉方进酒。(其三)

肉食者诚鄙,鄙夫亦何多?百人守一辙,贱子嗟奈何。积骸枯野草,征发倾陵阿,涓涓不可塞,谁为回其波?朽株不量力,窃负宁顾他,胡为彼工师,数顾商丘柯。(其五)[3]60

朝政的失策与地方官员的无能导致倭寇十分猖獗,官兵不敢对倭寇稍有行动。倭寇来犯,市民被征调来守城,连上厕所都要受到呵责,冰寒难熬,苦不堪言,而官员们却吃着烤肉喝着美酒,无视尸骨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诗人的一腔愤慨与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渭集》中,一些描摹山水、感叹命运、抒写个人情怀的诗作也独具特色。寄情山水是古代文人的闲情逸趣,徐渭也写过一些山水之作,如《日暮进帆富春山》:“日暮帆重征,江阔眇无度。峰翠逐岸来,树干参天去。”[3]63无数来往的征帆,气象雄浑,难怪张孝裕要说他:“春意多而秋意少,常显露一片生机。”[6]162

徐渭还有一些抒写个人情怀的诗作,其长诗《画易粟不得》写道:“……名笔非不珍,苦饥亦难支,一身犹可谋,八口将何为?……顾予谅斯言,盛衰诚有时,取酒聊自慰,兼以驱愁悲。展画向素壁,玩之以忘饥。”[3]73爱妻病夭,祖屋被夺,面对极端的困窘,诗人独立撑家。为解决温饱,诗人不得不出售两幅心爱的名画来换取生活用品,这对徐渭而言是极其痛心又十分尴尬的事。又如:

鼎内闻台使,生鱼属校人。吐珍宜染指,急到即沾辱。黄霸知乌攫,张汤掘鼠淘。自怜如几上,念此益酸辛。(《几上篇》)[3]753

十年不得见,一日云就泥,我与鼠争食,尽日长苦饥。(《寄莫叔明》)[3]77

胡宗宪因党祸被逮,诗人生计没了着落,诸事不顺,诱发了狂疾,九番自杀,屡有丧命之险,后因杀妻入狱7年,其间辛酸悲苦自是常人难以想象。出狱后的徐渭,童生资格被取消,科举无望,传统士人所具有的理想价值均已落空,贫困交加的诗人不得不在为生计奔波中苟延残喘。《葡萄》五首可以看作是其晚年生活的写照,诗曰: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其一)

璞中美玉石般看,画里明珠煞欲穿,世事模糊多少在,付之一笑向青天。(其四)[3]401

一位才华横溢、文章曾受皇帝朱批的老翁,几经人生坎坷,却不得不面对贫病交加、孤独凄苦的寂寞晚年。诗人在孤独失落中长啸人生的不公,抛掷着用心泼染的一枚枚明珠般的葡萄,在不为世人理解的狂放怪诞中,嘲笑蔑视着那个哭笑不得的时代。

徐渭诗作中,最独具特色的应该是描写当时妇女生活的诗作。与其他文人软酥柔媚的风格不同,徐渭大多描写受压迫受残害的弱势女子,并满怀同情地怜悯她们的不幸与痛苦,反对“节妇烈女”。如《周氏女二首》《宛转词》《严氏女》《周愍妇》《赋得为他人作嫁衣裳》《宫人入道》《读某愍妇集二首》等。其中以《周氏女》其一最为典型,其诗云:

周氏女,嫁徐郎,欢未几,夭不双。采发者姑批颊翁,不嫁不已软则肱。五日一饭,三日不一粥,阿母遣弟,私姊粱肉。袢不及展椀先覆,肉不下咽,颊且饱拳,如此苦辛妇则甜。翁千户爵,罚当作,往闽幕,徐娘虽老,孳尾如昨。提孙以往归总角,十五未有十二莫。妇走迎姑,程里过百,希姑欢喜,姑怒倍嗃。儿宁不识母?姑教使然,此儿乳媪,儿久母捐。泪未及落,两掌应弦,孰令女迎,为此媚娟?妇囚空房,历岁靡年,弟不敢往,母不敢怜,他人敢怒而不敢言。影则不双,魂一夕九迁。噫嘘嘻,妇所遭,孝可旱海贞两髦,姑则牝晨儿夕枭。雉经于梁彩弥昭,谁能饱此塌蛴螬。[3]51

诗人以乐府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一名可怜女子的悲惨命运,公公婆婆把丈夫的早逝归罪于她,她不仅要忍受丧夫之痛,还要遭受公婆非人的残酷虐待。诗人通过一首诗的完整记录,对女子无辜遭辱的悲剧命运给予极大的同情,而对欺凌她的公婆进行了愤怒的谴责与严厉的批判。后来,该女子被迫害致死,徐渭又作《周愍妇》:

愍逝闺人集,孤标作者篇,九泉沉宝瑟,一国响哀纮。婚媾翻成寇,芟麦故及荃,伤心西伯操,臣妾古来然。[3]212

徐渭在诗序中愤怒地斥责:“姑嫜致之死,故第云。”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而穷人家的女子更是命运悲惨,以至于一些社会底层的女子,因无力置办嫁妆而终老一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徐渭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赋得为他人作嫁衣裳》,其诗云:

贫女悠悠嫁不成,为人刺绣事聊生,娇闺袖生公相薄,倚市婚腮笑亦评。柳叶双描京兆对,莲花半导华山行,蹉跎两事头为白,脉脉停针此际情。[3]251

贫家女子无力置办嫁妆,只能靠做刺绣,替有钱人家的小姐作嫁衣裳来维持生计。她们不辞辛劳地缝制精美的嫁衣,却没有一件是属于自己的,她们将内心的辛酸与痛苦一针针地织入刺绣中,刺完了青春,绣光了人生,直到白发苍苍仍孑然一身地辛苦劳作着。诗歌在辛辣的讽刺中,也饱含了诗人对底层女子的同情和对那个时代的痛恨。

封建社会讲究“贞节牌坊”,明代尤盛,这又是葬送女子鲜活生命的社会机器。徐渭深味其间苦楚,他写道:“尔辈借将扶世教,妾心原不愿忠臣。”[3]279节妇显然是畸形社会的产物,而非发自妇女内心本愿,若不是社会压迫,怎么会有如此多的“贞妇烈女”!徐渭的《节妇》诗,便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其诗云:

缟衣綦履誉乡邻,六十年来老此身。庭畔霜枝徒有夜,镜中云鬓久无春。每因顾影啼成雨,翻为旌门切作颦。百岁双飞元所志,不求国难表忠臣。[3]769

徐渭的第一任妻子潘氏,美丽贤淑,却不幸早亡,她给了徐渭一生最难忘的幸福。《徐渭集》中有一组怀念潘氏的七绝组诗《检旧札有感因赋七绝》,声情并茂,如泣如诉,感人肺腑,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不亚于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其诗云:

十年前与一相逢,光景尤疑在梦中。

记得当时官合襄,薰风已过荔枝红。(其一)

华堂日晏绮罗开,伐鼓吹箫一两回。

帐底画眉犹未了,寺丞亲着绛纱来。(其二)

筵前半醉起逡巡,窄袖长袍妥着身。

若使吹箫人尚在,今宵应解说伊人。(其三)

掩映双鬓绣扇新,当时相见各青春。

傍人细语亲听得,道是神仙会里人。(其五)

翠幌流尘着地垂,重论旧事不胜悲。

可怜惟有妆台镜,曾照朱颜与画眉。(其六)

筐里残花色尚明,分明世事隔前生。

坐来不觉西窗暗,飞尽寒梅雪未晴。(其七)[3]341–342

徐渭与潘氏情感甚笃,伉俪和谐,其不幸夭亡给徐渭留下了一生的伤痛。细味其中深沉的温柔,很难想象徐渭这样一个狂傲不羁的人,内心却如此孤独脆弱。徐渭因其与自己颇多相似之处,特给爱妻取名潘似,字介君,他把名字刻在爱妻的墓碑上以为爱情婚姻的见证。

总之,徐渭以其先进的思想、敏锐的才华,感受到了时代脉搏的发展变化。他较早地以布衣身份竖起了诗坛反“复古”的大旗,开晚明诗歌“主情”诗风的先声。他用自己的诗歌思想与创作实践,为在“复古”主义道路上彷徨不前的明代诗歌开辟了新的出路,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诗歌成就是明诗发生转折的一大关键。袁宏道《冯侍郎座主》赞云:“宏于近代得一诗人曰徐渭,其诗尽翻窠臼,自出手眼有长吉之奇,而畅其语;夺工部之骨,而脱其肤;挟子瞻之辨,而逸其气。无论七子,即何李当在下风。”[2]769此评当为徐渭诗歌风格的总论,信夫斯言!

[1] 季羡林.四库家藏:集部:典籍概览(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 钱伯城.袁宏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季羡林.四库家藏:黄梨洲诗集[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5] 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序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 张孝裕.徐渭研究[M].台北:学海出版社,1978.

〔责任编辑 杨宁〕

Midnight Light——Study on XU Wei's Poems

MA Xiaoming

(Hetao College, Bayannur 015000, China)

The change of poetic styl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study. Most of XU Wei's young friends were such scholars who deeply influenced his poetic writing. He advocated “Poetry is all about love”, and became the pioneer of Gongan and Jingling School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content of his poems relates to the frontier, farming, current affairs and Chinese pictures. Some poems expressed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feudal oppression to the female.

XU Wei; friend-making; poetic proposals; poetic style

2017-07-20

马小明(1978―),男,甘肃天水人,讲师,博士。

I207.2

A

1006–5261(2018)01–0097–06

猜你喜欢
徐渭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风莺图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徐渭南腔北调
诗人与花
须知书户孕江山——徐渭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