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道兴村"的广东模式——南粤古驿道推动乡村振兴之实践

2018-08-15 01:59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7期
关键词:南粤驿道文化

近两年,广东省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先后在实践领域探索出以“文”兴村、以“农”兴村、以“旅”兴村和以“居”兴村4种模式。为全国以线性遗产廊道为依托,寻找华夏古驿道、讲述中国好故事提出了新的示范,为小城镇和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成为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借助的另一种动能[1]。

本文以“道”、“道”与“村”、“道”兴“村”三重递进关系为主要结构,从认识南粤古驿道入手,剖析南粤古驿道的总体情况,进一步论述南粤古驿道与乡村地区的战略上的共生关系、经济上互补关系、空间上联动关系。

“道”:南粤古驿道的认识

南粤古驿道概况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以前在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2]。广东历史上拥有众多古驿道,它们或为两省通衢,或为兵家要道,或为通商往来路径。作为广东多民族民系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彰显海外侨胞身后家国情怀的归根纽带,南粤古驿道用千年时光,铸就了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在驿道遗存方面,广东省迄今发现的古驿道及附属遗存202 处,现存陆路古驿道遗存107处(不可移动文物居多),古驿道本体总长约180公里[3]。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粤东、粤北地区。通过分析,古驿道线路两侧各5公里范围覆盖的省定贫困村数量约为1320个,约占全省2277个贫困村总数的60%[4]。因此,南粤古驿道先天上即与广东省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互相促进。

南粤古驿道总体保护与利用线路

为了以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将古驿道的保护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陈列在南粤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广东省在2016年开始有序推进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作出了多个层面上的探索和努力,编制完成《广东省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等,以指导全省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图1)

2017年完成建设的古驿道示范段

2017年,广东省选取8处古驿道进行示范段打造,示范段建设以古驿道本体及其沿线周边5公里区域为发展载体,整合区域丰富资源,发展体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采用多种形式,让古驿道焕发生命力,促进县域经济,特别是沿线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图2)

2018年重点推进的古驿道示范段

2018年广东集中打造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共约700公里,要求合力改善沿线农村人居环境,包括结合水田垦造,打造古驿道沿线特色农业景观,扶持当地培育特色农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通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农村连片政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持续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科学配置公共服务和旅游设施,整治公共卫生,扶持特色民宿民居建设;开展古水道治污工程;促进沿线村庄建筑风貌的改善。

“道”与“村”:南粤古驿道与乡村地区的关系

整体而言,南粤古驿道与乡村地区之间存在战略上共生、经济上互补、空间上联动三重关系。二者以“战略共生”为导向,“空间联动”做布局,“经济互补”为保障,互动连通形成“驿道为载体、聚焦在乡村”的良性循环局面。

图1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布局图

图2 2017年完成建设的古驿道示范段

战略“共生”关系

从世界各国线性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来看,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面向实施的有力抓手。一方面,以现状古驿道历史遗产空间的再利用为载体,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扶贫开发、乡村旅游、户外体育运动等相互融合,促进沿线农村面貌改善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南粤古驿道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为现代农业农村注入强大动力,从制度供给、人才支撑、投入保障、规划引领等方面聚焦农村地区,为古驿道保护利用提供坚实后盾。

经济“互补”关系

当前,存在南粤古驿道传统文化的“富裕”与乡村经济的“贫困”的结构性失衡现象。一方面,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沿线贫困村的发展,是南粤古驿道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5]。另一方面,南粤古驿道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有利于带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例如,西京古道开发利用对其周边乡村转型发展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6]。二者结合形成“旅游+”“生态+”等发展模式,活化古驿道利用方式。

空间“联动”关系

空间关系上,南粤古驿道与沿线特色村镇就“点与线”的关系,可划分为以下3种联动形式:

第一,与古驿道直接相关,由驿道直接串联起的村落,尚有部分古驿道遗存或遗址,如古驿道线路穿越或驿铺所在的镇村。例如,珠玑巷(位于南雄梅关古道)、台山五福村(位于台山古驿道)、从化钱岗村(位于从化钱岗古道)。通过古驿道遗存或遗址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建设古驿道、驿站,串联沿线的文化节点,可发展古驿道文化旅游特色镇村,从而推动乡村旅游脱贫工作,带动村镇经济整体发展,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位于古驿道周边,与古驿道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联系,如与古驿道军事、邮驿、商贸、迁徙、宦游等历史事件相关的镇村。通过对古驿道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展示,建设古驿道、名人、历史事件等主题展览馆,可发展成为古驿道沿线的重要文化节点镇村,从而提升村落文化内涵,增强居民文化自信心,促进文明村落创建。

第三,位于古驿道辐射范围内,传统风貌保存良好的村落,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古镇古村等。结合镇村的整体保护与利用,充分融入古驿道文化内涵,注重镇区、村落内部的传统建筑的保护,游径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以道兴村”:促进古驿道沿线及周边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

通过2017年、2018年的实践表明,广东省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基于“以道兴村”的理念,形成了以“文”兴村、以“农”兴村、以“旅”兴村和以“居”兴村4种模式。(图3)

图3 广东“以道兴村”逻辑框架图

以“文”兴村:实现历史文化复兴

南粤古驿道是岭南文化溯源的重要线路、海上丝绸之路交流的物质载体。以“文”兴村,即在沿线村庄通过建设跟南粤古驿道相关的文化设施,复兴地域文化要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沿线乡村的历史文化复兴。

以台山海口埠为例,2016年,台山海口埠还掩盖在杂草和污泥堆里,当地政府经过近一年的挖掘、保护、修复和利用,目前已完成7.5公里古驿道保护修复及8公里河堤观光道、银信纪念广场、银信博物馆建设,进一步彰显了海口埠与梅家大院的空间联动[7]。文化特色上,台山紧抓“银信”这一元素,收集整理银信1071件,并将其转化为可触摸、可观赏、立体化的20根银信柱。去年5月24日,海口埠成功举办了2017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暨中国南粤古驿道文化之旅首站活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世界各地的华侨同胞纷纷回国探亲,见证海口埠的蜕变。可以说,台山海口埠的修复利用,对凝聚侨心、团结海内外华人的家国情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以黄埔古港古村为例,黄埔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辖区,属广佛中古驿道段。黄埔村是古时珠江入海口的村落,在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以“古码头、古水道、古街巷、古民居、古庙宇、古民俗”构成“村港一体”的岭南海洋文化特色[8]。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将黄埔古港确定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出海口纪念地,借此契机,黄埔古港展开一系列古村复兴举措。“南粤古驿道+文化”展示“海丝文化”与“广府文化”,举办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吸引大批艺术人士入驻。

以“农”兴村:推动农业发展

南粤古驿道沿线多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农兴村,即在沿线村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水平,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实现沿线乡村的产业兴旺。

以惠州市博罗旭日村为例,旭日村位于惠州市,属惠州-龙川古驿道段,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清代古村落,被考察专家学者誉为“岭南古民居建筑之典范”。 得益于南粤古驿道连片带动效应,村民自发让出自留地和古屋老宅配合政府活化利用工作,建成一批农家乐、民宿,部分旧宅通过修缮提升了几十倍的价值,极大地带动了村里的收入。村里专门设立了农特产品专卖区——“阿婆街”,规定75岁以上的老人摆摊无须支付摊档费。节假日期间,全村的特色鸡蛋、萝卜、豆腐花等热门手信销售额比平时增长780%、住宿营业额比平时增长约350%。

以韶关市仁化石塘村为例,石塘村属南雄-广州古驿道段,拥有640多年历史,于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拥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石塘古村紧邻丹霞山,二者在地理区位比邻、功能需求上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为此,在原古道的基础上增补绿道加强石塘村与丹霞山二者联系,将有效促进互动发展[9]。两年来,通过南粤古驿道建设带动,石塘村恢复了在光绪年间广为流传的石塘米酒,创办多个酿酒作坊,吸引20多位年轻人返乡创业,26家堆花米酒酒坊创收6万元,其余农副产品创收1.5万元,石塘米酒产业化已初显成效。2017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跑进石塘村,进一步扩大了“石塘堆花米酒”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以“旅”兴村: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南粤古驿道沿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众多。以旅兴村,即在沿线村庄建设高品质乡村旅游设施,引入“互联网+”等新经济类型,激活乡村旅游市场,实现沿线乡村的乡村旅游发展。

以南雄梅关古道沿线村庄为例,经过持续的保护修复,梅关古道于201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古道”的“最佳保护古道”,2017年又成功申报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古道沿线标识系统已安装完毕,通过举办姓氏文化旅游节大会、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古道1300周年庆典活动,兴建珠玑游客服务中心、灵潭村公共服务中心、景区停车场等新建服务设施提升了沿线乡村地区的生活和旅游服务水平。

以广州从化钱岗村为例,钱岗村属北江古驿道段,钱岗村始建于宋代,村中上百年的古树、古祠堂、古民居广布,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被网友称作“史上最牛古祠堂”的广裕祠也坐落于此。以古驿道为纽带,利用现有乡道、村道、步道,将钱岗古村打造为古村文化画卷、山水养生绿谷、运动休闲走廊,打造全域旅游格局。2017年以来,钱岗古村及沿线其他村落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4亿元。

以“居”兴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

南粤古驿道沿线乡村风貌亟须整治。以居兴村,即在沿线村庄全面推广乡村风貌综合整治,从河涌治理、农房改造、修复活化等多角度,实现沿线乡村的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高。

以樟林古港为例,在被列入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之后,樟林古港正式拉开了环境整治、河涌治理、修复活化的序幕。2017年2月,澄海樟林港古码头遗址重现,2017年10月12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樟林古港田野工作室在樟林古港揭牌。目前,通过改造升级,沿着古港河核心区的多个广场已经建成,古驿道信息牌、樟林古港吉祥物雕塑等配套设施都已经完成安装。古港截污清淤引流后河水变清变深,两旁河堤绿道与传统村落建设构成一体,行走其间十分惬意,获得了周边村民的连连点赞。

以江门市开平仓东村为例,仓东村属于北江-珠江口古驿道。开平仓东村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因村民无力修缮而破败不堪,很多村民搬至城区或另寻地方居住。2011年,五邑大学谭金花副教授在该村牵头实施“仓东计划”,将该村打造成“文化保育试验场”。项目在保留建筑原有的工业与田园的混合式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的五金厂、钟表机械厂厂房和旧邮局进行改造,分别将其打造成集活动、讲座、展览、图书阅览和餐厅于一体的社区中心、功能齐全的国际青年旅社和团队办公空间。

结语

以“道”兴村,就是以“道”兴粤。“道”是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之道,“道”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之道,“道”是广东走在前列、敢为人先之道,“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道。未来,广东将继续加大南粤古驿道的建设力度,通过带动沿线乡村持续不断地转型经济、升级环境、营造特色,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国可以借鉴南粤古驿道模式,寻找华夏古驿道,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线性遗产廊道,推动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发展。

猜你喜欢
南粤驿道文化
南粤赏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南粤赏花
稻菽卷起千层浪 丰收画卷耀南粤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谁远谁近?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