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雅丽
中国的近现代发展轨迹繁复多变,新闻教育经历了起步、发展、停滞和繁荣,如今已经形成庞大的规模,并将要迎来第一百个年头。中国新闻教育发展迅速,对其研究的内容涉及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课程标准、教学评估、新闻人才的素质教育、教育体制与法规建设等多个方面,既有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又有基于实际情况展望未来的。
新闻教育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的背景与环境,随着新闻教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相关研究逐渐出现细分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具体来说,细分化的人才培养与新闻教育研究涉及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国际新闻教育、经济新闻教育、环境新闻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与内容。专业新闻教育的出现与分化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科学性,需要新闻教育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与研究。
细分化的研究还体现在一些个案研究或区域研究中,如孙发友和吴廷俊研究华中理工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文理远程交叉”的学科发展思路及其中的规律性经验,邱沛篁著的《四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论》回顾了四川新闻传播教育蓬勃发展的情况,张晓旭的《大数据环境下辽宁地区新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辽宁地区的新闻教育情况等。
中国新闻教育的比较研究主要以中西比较、中美比较为主。中美新闻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往往选取中美两国具有典型性特点的新闻院校,把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作为最主要的比较内容,也有其他一些研究涉及中美两国新闻教育的评价体系、实践平台和新闻教学辅助资源等内容。通过研究中美新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等,比较其中显著的理念与实务差异,并提供合理性的发展建议或措施。
中国新闻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研究也有涉及,如金允美的《中韩高等新闻教育的比较研究》、樊璠的《中国、澳大利亚新闻学硕士教育比较研究》、孔煦妤和张晓鹏的《中日新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以中国复旦大学、日本同志社大学为例》、马嘉的《中日新闻教育的发生学研究——文化比较的视角》等。此外,关于海峡两岸的新闻教育研究也属于比较研究中的一部分,如李璐《海峡两岸新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比较研究》、吴晓娟的《海峡两岸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王欢的《两岸新闻本科教育课程设置之比较研究——以两岸六所高校为例》等。
中国新闻教育的比较研究还有学科内的比较研究,基于不同的授课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新闻教育,如冯恩大的《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本科新闻教育与高职新闻教育的比较》,分析本科新闻教育与高职新闻教育在发展背景、培养目标、实训T2O以及课程体系方面的异同,提出了一个“让本科归属新闻教育,让高职归属媒介教育”的探索性命题。
世界环境变化影响传媒的发展,2012年12月,在清华召开的“全球传播和新闻教育的未来”国际学术论坛再次明确了新闻传播业担负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责任。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新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界和业界均有较多的思考与总结。在发扬中国新闻教育优良传统和本土经验的同时,还要顺应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不断创新形式确立中国独特的新闻教育体系。国内学者结合全球化背景,提出了一些提高中国新闻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方法,如加强高校之间的国际化联系、营造学生学习的国际化氛围、提供境外实习的通道等,着重从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高校新闻教育的国际化实践。
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介产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发展必然会不断拓展新闻教育的内容、革新新闻教学的手段。具体来说,中国新闻教育在融媒时代背景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媒介融合与新闻教育的认识上,总结新闻教育要处理好的多种关系,更新观念和意识,积极应对技术挑战的变化;二是在媒介融合与新闻教育的实践方面,总结高校新闻教育面对媒介融合的困境、举措、创新及发展路径等;三是新闻教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建议,根据时代的融合特点与要求,提出新闻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和具体方向。
新的政治社会环境、新的媒介技术语境,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新闻教育要适应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全球化的趋势。新闻教育研究不仅要回应传媒生态变迁,还要积极应对媒介传播的新变化,更好地为新闻实践服务。着眼于全球化和媒介融合的大框架,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新闻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新闻人才,能给中国新闻教育带来更多的思考与突破。
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人才培养T2O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对新时期中国新闻教育的现状研究很多,如学者陆晔通过量化的方法开展了中国新闻教育现状与问题调查,梁娟的《论我国新时期的新闻教育》、李近的《新时期新闻教育的发展及其对策》等,都对新时期新闻教育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同时,对中国新闻教育的研究也更加系统化,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受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委托,于2013年11月启动了对国内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调研,选取18家国内新闻传播院系为样本,研究当前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新闻教育问题的研究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价值取向长期以来追求“社会本位”忽略“个人本位”,特别是新媒体时代到来后,教学理念与时代发展、与媒介前沿相脱节;二是教学实践方面,大多数学者用“滞后”“单一”“脱离”“冲突”“不相适应”“不合理”“不明确”等词语概括了中国新闻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师资结构、教学内容、实践平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教学规模方面,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进入21世纪之后,出现了“超常规发展”“供大于求”的现象,由此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投入不足、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不对口、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中国新闻教育一路走来,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改革需要结合时代需求、社会需求,不断思考学科专业定位以及学科、专业的融合和拓宽等问题。
关于中国新闻教育的研究普遍着眼于现有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之相关的建议、举措和要求不断被学者们提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中国的新闻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关注新闻人才的培养,应该回归以人的视角看问题的价值本位,不断通过优质的人才培养推动新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中国新闻教育的核心目标,新闻人才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适应不同介质的传播特征与要求,积极应对全媒体传播环境中的挑战与任务。
二是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大多数学者往往都强调新闻教育课程设置应不断加强理论与实务、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李希光曾提出,鼓励其他学院的学生利用其专业特长来讲述新闻故事。总之,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对待课程数量和课程质量、基础课程和新型课程之间的关系,结合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合理配置并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的新闻课程。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不同细分门类新闻教育的轻重关系,如贺明华认为,要强化专业新闻学教育,维持政策新闻学教育,积极发展公共新闻学教育,平衡批判新闻学教育。
三是学科建设方面的建议。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与研究一直较多,从“新闻无学”到新闻学与传播学共同发展,有学者提出,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也有学者认为,新闻传播学必须回归教育本位。新时代背景下,关于学科建设方面的建议也在与时俱进,学科架构的要求不断调整,需要融合跨学科的知识和跨文化的思维,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媒体人才。
此外,不少学者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关于中国新闻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既涉及高校内部的新闻教育改革,如教育目标、教学管理与方法等,又包括外部的新闻教育环境,如规章制度、学科运行机制等,这些都是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关键。
面对发展的问题,强调意识形态对新闻教育的要求是中国新闻教育T2O不断成熟与深化发展的保障。中国人民大学郭庆光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人民大学60多年的新闻教育历程就是摸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中国新闻教育和人才培养T2O的历程。田秋生、熊琦在《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接续与再造》中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批判传统。陈天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探究——以新民主主义时期为例》从产生背景、学科框架、鲜明特征、历史地位等方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的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发展基石,直到现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神传承也一直在进行着。
当下对中国新闻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主体也越来越多,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各大新闻院校院长、教学负责人等学界知名人士,他们对新闻教育的T2O与体系进行了新的考量与评估;二是长期在业界工作的媒体人等,他们从工作环境要求和社会现实需求,提出了对当下新闻人才和新闻教育变革的期望;三是高校中的学生群体,围绕中国新闻教育发表观点,撰写毕业论文等。这些研究主体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新闻教育的体会与认识也各不相同,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入与多面化。
中国新闻教育的丰富精神依然延续着,理论和实际结合、学界与业界沟通、坚守专业主义精神等一系列促进新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改变。坚持“面向实际,办出特色”,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学术体系的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传承与突破中不断寻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结合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实际情况,吸收中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精髓,理性借鉴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素养的新闻人才,建设既富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
[1]李明文.新闻教育的功利化误区[J].新闻记者,2006(07).
[2]徐晓红.我国新闻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定位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08.
[3]宋万林.复式专才:21世纪中国新闻教育之核心目标[J].新闻知识,2006(12).
[4]熊国荣.新媒体时代学科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05).
[5]贺明华.试论四种新闻教育范式及转换[J].国际新闻界,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