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 军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网络从3 G到4 G的跨越性提速,二维码技术借助微信的巨大用户群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并以其体积小、信息储存容量大,使用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应用互动性强、体验度高,编辑成本低、耐用度好、普及率高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电子支付以及媒体应用等诸多领域。然而也正是因为其发展太过迅速,使得用户虽然每天都在使用,却对二维码的原理、发展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够了解。基于此,笔者对新媒体技术下的二维码信息传播进行探讨,以期为推动我国二维码技术的规范应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维码技术的原理及其特点。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二维方向上分布黑白相间的矩形方阵,用以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与传统条码技术相比,其信息储存量更大、编码密度更高,可编入500多个汉字,还能将图片和声音进行编码。此外,其还有保密性高、追踪性高、抗损性强、备援性大、成本低等主要特点。
二维码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的内涵。二维码具有储存大量信息的功能,其在信息传播活动中充当了媒介渠道的角色。且其具有及时访问的功能,可以减少受众的思考时间和记忆压力。多数情况下,普通个体用户使用二维码,并不是为了知道二维码里面包含的信息,而是将二维码作为用户与传者之间的协议,实现用户与传者之间媒体资源的交换。二维码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之一,就是快速地进行网页访问,如扫码上网。二维码能将复杂的网页U R L进行编码,用户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进行扫码便可以直接跳转到相关网页,实现快速上网,大大节省了登录网页所消耗的时间。
二维码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无疑是身份识别和电子支付。自微信推出“扫一扫”功能强化了用户在进行好友添加时的趣味性后,这一通过扫码获取个人身份信息的创新迅速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用户。此外,商户将商品的信息、价格编码成一个二维码,用户通过支付宝钱包等支付平台进行扫码,就可以实现线上支付。整个过程花费时间极短,节省了消费者和商户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自2005年,《北京晚报》开始在报纸上使用二维码以来,读者通过扫码可以进入相关的新闻网页,并在新闻网页上可以链接更多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突破了版面限制。此后,电视媒体上也广泛应用二维码。许多电视节目屏幕下方都有一个二维码,节目主播也会不时提醒观众利用手机进行扫码可以获取更多的资讯。2014年春晚,二维码互动平台首次上线,观众通过扫码进入互动平台后,可以很方便地参与春晚相关话题的讨论,更可抽取一定的奖品。如今,扫二维码享优惠、听解说,进行信息展示、APP下载、防伪溯源,享受智能医疗、Wi F i应用、电子票务等,也极为便捷。
二维码体积小,信息储存容量大。信息储存是二维码的基本功能,许多应用也是基于二维码储存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在传播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储存介质作用,一方面,保护信息不被其他用户直接识别,保密性高;另一方面其也增强了容错率,保证信息在轻微受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进行解码并获取信息。同时,由于二维码是由电子设备进行扫描,其大小和形状可以进行缩放,一般不超过4平方厘米,确保了巨大的信息容量,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
二维码使用方便快捷,效率较高。二维码联通了线上和线下活动开展,解决了用户生活中许多诸如身份识别、电子支付等复杂的问题。在二维码支付没有被广泛应用到餐饮行业之前,消费者需要亲自到餐厅排队、询问、点餐、取单、付款,进行一系列繁琐的操作。而如今二维码的应用则避免了这一复杂流程,消费者只需要坐在家里就能轻易下单并取餐,不需要与服务员进行面对面交流。二维码使用操作简单,对用户的智力水平要求低,十分易于推广。此外,二维码技术的推广能简化社会活动的过程,使人们从不必要的排队与重复交流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社会运转效率。
二维码应用互动性强,体验度高。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二维码技术将传统媒介的信息通过视觉和听觉灌输,转变为用户自行扫码参与。用户一旦参与了传播活动本身,传播的效果就能大大提升。我国二维码的推广应用首先从微信的“扫一扫”功能开始,微信用户通过扫描对象的二维码进行好友添加,将互相告知微信号的口头传播活动转变为互相拿出手机进行肢体操作。新型的操作方式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和使用兴趣,同时,腾讯庞大的用户群使得众多网民参与到扫码的活动中来,很好地培养了用户扫码的习惯。
二维码编辑成本低且耐用,普及率高。二维码采取电子编码技术,基本实现“零成本”,且其信息储存能力强、容错率高并具备纠错能力,因此得以在新媒体时代受到广泛欢迎。
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庞大的上网用户群体构成为二维码在我国的信息传播活动奠定了基础。以其低廉耐用的特点,借助巨大市场利益的牵引,二维码应用在我国能得到最快速的发展。当前依靠企事业单位的推动,二维码逐渐成为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必备T2O,政府在进行物资管理和城市管理时也广泛应用二维码技术。这一低成本的信息储存形式,真正起到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作用。
尽管二维码应用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相比日韩等国仍然存在不少差距。我国二维码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应用仍然不够广泛、产业规范不够完善、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技术,其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发展。
提高安全属性,建立多维防护体系。二维码技术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被列为物联网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但在中国的产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却发展缓慢。对于二维码安全性问题的解决,必须首先进行规范建设和制度建立。2015年12月,我国首个《二维码规范应用评价体系》在北京发布,有效提升了二维码产业规范化水平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能力,对快速建立我国“自主、安全、规范、可控”二维码产业发展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下半年,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了G B/T 3399 3-2017《商品二维码》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对逐步规范引导商品、产品二维码的健康发展,逐步规范我国开放流通领域二维码的应用,搭建二维码良好生态系统,以及商品的跨国流通标识与信息互连互通方面,将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制度保障是构建二维码防护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全局的角度对我国二维码产业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
此外,还应该提高受众自身防范意识。受众防线是二维码安全防护体系的基础,在二维码应用的推广阶段,市场着重培养了受众进行扫码的习惯,并没有提醒用户要增强安全意识。因此,受众在扫码之前并没有确认二维码是否安全的防范意识。对此,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力量,发动网络媒体发布更多关于二维码的知识,普及安全扫码的常识。政府部门可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醒广大网民加强自身防范,不要随便对二维码进行扫描。也可建立投诉举报通道,鼓励网民对制作含有非法信息的二维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投诉举报。与此同时,以腾讯微信和新浪微博为首的网络大平台,也要承担起培养网民安全扫码习惯的社会责任,利用其庞大的用户群和强大的传播力,广泛地提高中国网民的安全扫码意识。
加强硬件技术能力,丰富发展二维码识别设备。二维码传播的普及离不开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二维码传播信息对移动终端和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就对二维码传播信息构成了一定的阻碍,破解这一阻碍的关键在于加强硬件技术能力,丰富发展二维码识别设备。
近年来,智能穿戴设备发展迅速,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谷歌眼镜和卫星导航鞋等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该类智能穿戴设备无不是将移动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分化出来,在为用户带来新鲜感的同时,弱化用户对手机的依赖,这些设备的出现为二维码识别技术渗透其中提供了便利,创造了条件。依赖手机作为扫码工具,受众往往需要停下正在进行的操作,调出扫码APP,但是拥有扫码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则可以在使用手机进行正常功能的同时对二维码进行扫描。因此,下一步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在关键技术难题上勇于创新,争取重大突破。应立足于消费者地位,在对二维码技术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尽可能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使用舒适度,如此才能确保二维码技术得以长远发展。
扩大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范围,作为信息档案的储存介质。由上述可知,二维码技术在储存和传播信息上有着节省空间,持续耐用等特点,因此,可以将其应用于更多领域,发挥其更显著的作用,如将二维码作为信息档案的储存介质。
信息档案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物证之一,一个人的档案会随着人的流转而变动,我国对于信息档案的使用和管理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鉴于二维码储存信息容量大的特点,个人信息的变迁往往只需添加一个二维码即可,一个人所有的档案资料也不过几个二维码而已,一个单位庞大的档案室就可以压缩成为一个文件柜,在空间上达到了低碳节约的效果。再次,二维码可以进行加密处理,若非解密设备进行扫描,个人是无法对档案信息进行读取和更改的,这对信息档案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此外,二维码获取信息速度快,仅需一扫就可以对相关信息进行调阅,这位档案的查阅提供了便利,能够提高工作效率。2015年,贵阳市人才服务中心所推出的档案信息二维码扫描查询及验证服务,便实现了通过二维码技术存储、查询个人档案的设想,这也可为信息档案管理的完善与普及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