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祥 丁孟建 李德龙 高继业 陈思怀 唐发书
摘要 对动物医学本科传统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并提出具体改革措施,以建立连续、自主、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创新型动物医学人才。
关键词 动物医学;本科;实验教学;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1-0279-01
Abstra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undergraduate were analyzed,the reform ideas in terms of curriculum,teaching contents,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were expounded,and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establish a continuous,independent and 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veterinary medicine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veterinary medicine;undergraduate;experimental teaching;pathogenic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reform
动物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以保障动物健康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与医学类似,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需要强化实践技能。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动物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养殖业,同时威胁人类的健康,动物传染病的预防与诊治是动物医学最重要的任务。动物医学本科教学中涉及病原微生物及免疫的课程包括兽医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及动物免疫学等,其实验教学多以课程为单位分别制订教学计划,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本文就动物医学本科病原微生物及免疫相关课程现有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思路[1-2]。
1 现有实验教学课程存在的不足
1.1 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相对独立,教学内容重复
在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有“培养基的制备”相关内容,而兽医生物制品学也有相同的内容;同时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内容在多个教学内容中重复出现。
1.2 教学安排缺乏连续性与完整性
现有实验课与理论课穿插进行,这样的安排由于实验课时间零碎,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不能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实验,只能以看示教为主,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3 教学内容分散,缺乏连续性
例如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培养基的制备”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实验指导制作培养基,但学生并不关心培养基的质量,因为下一次的实验内容与培养基无关。在实验教学中,应体现前一部分实验是后一部分实验的基础、前一部分实验结果又直接影响后一部分实验的进行、实验之间环环相扣的特点,使学生从第一个实验开始就进入角色,认识到前面的实验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的进行。系统连贯的教学内容更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1.4 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课前将实验材料全部准备好,课上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学生只是按教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项目,实验结果千篇一律,使学生的理论课堂学习与实验课程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切断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缺乏思考,“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被动式的实验课程教授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更远远达不到临床实践的要求[3-4]。
1.5 实验课开设课时不足
实验课时少,不仅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交互安排,学生每次上实验课都很匆忙,未充分准备,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2 教学改革思路
随着学科的发展,动物传染病的诊治技术不断革新,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代表的新型诊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鉴于传统实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动物医学本科人才的新要求,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应在课程設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2.1 课程设置
打破现有兽医微生物学、动物免疫学和动物传染病学等课程分别设置实验教学的模式,将所有涉及相关内容的学科统一规划成一门课程(暂命名为“动物传染病诊断与防治实验技术”),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实验技术,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教学内容
将动物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与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以病原性细菌和病毒为主线、其他微生物为辅,将微生物的培养、形态观察、鉴定,传染病的诊断、免疫预防,疫苗制备及其质量检验,免疫效果评价等一系列实验贯穿其中,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形成一个连续完善的体系。
2.3 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演示、辅导及答疑为辅。
2.4 教学组织形式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在总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学时和教学进度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具体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
3 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3.1 增加综合性与探索性实验
实验课的教学应从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转变。由于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基本培养技术等在中学的生物课及大学低年级的微生物公共课程中已有所涉及,学生已经具备相应的知识,取消相应的验证性实验不会影响学生对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的理解。综合性与探索性实验除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更新教学设施设备,增加教学经费投入
实验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实验准备、操作、结果观察、实验结束后的清洁与整理等所有过程均由学生完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综合性与探索性实验对实验室的面积、实验仪器的数量要求更高,同时实验耗材与试剂的消耗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增加。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经费的投入也须相应增加,才能满足新的探索性、综合性实验教学要求。
3.3 及时更新实验教材
现有实验教材编写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针对验证性实验,且内容分散。新的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应以病原性细菌和病毒为主线,其他微生物为辅,将传染病的临床诊断、病原的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疫苗的研制及免疫等内容贯穿其中,形成包括兽医微生物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免疫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实验内容的有机统一体。
3.4 提升实验指导教师业务能力
将实验教学内容融合后,实验指导教师业务能力应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才能满足新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兽医微生物学中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理化鉴定,同时要掌握病原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免疫血清学、疫苗制备、免疫预防接种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验教学中,为解决指导教师的问题,也可以采用多名教师分段式指导。
3.5 加强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建立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突出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实验课前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试剂与设备的准备与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及实验综合分析能力等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动物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动物传染病的预防与诊治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因此,在学好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技能培训。针对原有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病原微生物及免疫学相关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对教学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完善,探索连续、自主和开放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探索动物医学本科实验课程模块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参考文献
[1] 薛剑.淺谈动物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及对策[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6):15-16.
[2] 李郁,孙裴,刘雪兰,等.高校动物医学专业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9):276-277.
[3] 田丽红,曾祥伟,邢明伟,等.基于野生动物医学特色的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9):164-165.
[4] 张庆华,宋增福,郭婧,等.《水生动物病原微生物学》的课程建设与实践[J].上海农业科技,2016(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