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商品的传承与利用转化

2018-08-14 09:48韩澄戴文俊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韩澄 戴文俊

内容摘要:当下,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与国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研究诸如河北宁晋工笔画之乡同质类型的企业其文化生成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组成结构与内在机制,从中理解其发展模式与整个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中国民族手工艺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与技术发展带动传统民艺的发展;在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的同时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转化等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文化产业 宁晋工笔画 农村兼业

在我国乡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非农兼业活动的传统由来已久。以河北宁晋工笔画之乡为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县以血缘、业缘为基础近20年间形成了三四千人的工笔画手工生产规模,从创作、临摹、拓稿、装裱到营销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生产链,其影响遍布全县三分之一的村庄。从销售渠道来看,宁晋工笔画在近10年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山东、新疆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市场。特别是在北京潘家园、琉璃厂两大市场,宁晋作品占工笔画销售总量的80%以上。

当下,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与国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研究诸如河北宁晋工笔画之乡同质类型的企业其文化生成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组成结构与内在机制,从中理解其发展模式与整个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中国民族手工艺在发展新型文化产业的同时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转化等有着重要价值。

宁晋工笔发展的历史节点

20世纪80年代至2007年的萌芽发展阶段。1983年,宁晋县职教中心开始组织学员练习工笔画,作品渐渐在省、市教学展览中渐露头角,1988年、1989年连续两年招收美术专业班,培养了近百名绘画人才,一些学员在临摹名家字画之余将作品贩至北京潘家园等地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农村兼业重要的收入来源。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郑增科、李青海、刘振波、杨欣勇、谷敬敏等为代表的画家逐渐成长,从农村到省会,再从省会到北京,成为职业画家,标志着艺术家群体逐渐成熟。

2008年-2014年快速发展期。2008年宁晋县委成立美术家协会,创建太行工笔画院、燕廮工笔画院,建设了宁晋工笔画官方网站,进一步开辟了工笔画专业市场,为工笔画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2009年,在原职教中心基础上成立了全国当时唯一一所工笔画中等专业学校——宁晋工笔画艺术学校,2010年又在河渠镇创建了工笔画艺术园区——河渠393工笔画艺术区,逐渐形成了集学校培训+基地创作+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同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授予河渠镇“中国工笔画之乡”称号,并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工笔画展览交易会”、“对话当代——中国青年工笔名家邀请展”、“沧州工笔画展”等活动,2011年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宁晋有5位画家入选,并有两位分别获得特等奖和金奖。2012年河渠393工笔画艺术区被评为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政府、行业、艺术创作者的推动下全县从业人数达到4000余人,近60个专业村,年产值近2亿元。

2015年至今的转型发展期。宁晋工笔在经历学习、临摹复制的发展阶段后,各级主管部门与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要想把文化做好做强,一定要有原创、有创新。因此在这一时期大力支持艺术从业者做个体创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笔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交易会、巡展及研讨会等形式争创品牌、搭建平台、培树龙头、提升艺术水平。宁晋工笔画家通过在高水平院校进修等方式学习创作基本方法与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努力突破简单临摹为主的瓶颈,实现“创作上水平、临摹走市场”的两翼方针,形成了“领军人物+创作群体+从业人员”的发展模式。

2015年宁晋本土艺术家又获得在艺术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全国工笔画大赛金奖,同时在五地举办“从制作到创作的转型——宁晋工笔画全省巡展”。2016年在高雄举办“佛光山·河北文化月”活动,同年“燕赵奇葩宁晋风韵”宁晋工笔画全国巡展,代表着宁晋工笔画已经走出了区域手工艺生产的局限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宁晋工笔画的民艺价值

中国社会一直是以农为本,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在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农业人口经济问题一直是国家战略基础问题之一。

中国民生的又一个特色是所谓农商的结合自古有之,往往农民即是工商从业者或手工艺生产者。《管子》一书中将“士农工商”视为“国之石民(支柱)”,提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的手工业教育方式。如《管子·小匡》说:“令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良材,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计制、断器,尚完利。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智。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意思是说,最有效的办法是使各行业父子相传,子承父业,不杂其居,不迁其业,即通过世袭家传进行技术培训,使士、农、工、商之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达到《荀子·儒效》所谓“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其服”的社会目标。由于手工业与农业的天然联系,低廉劳动力又主要来自于农村,所以在乡镇间发展手工业成为我国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富民政策。

宁晋工笔画产业的发展趋向

宁晋工笔发展三十余年,从早期的农闲兼业到产业集成,以小画笔带动大产业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特色。但随着产业集约化、人才知识化、培训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兼业”特征又在逐渐减弱。笔者调研团队分别在2002年至2017年三次前往宁晋做调研发现随着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功能定位的明确,宁晋工笔在京津冀地区的市场份额有所减少。据相关从业者反映,近两年宁晋工笔主要的销路有从京津冀往南方沿海城市发展的趋向,特别是佛造像等题材受到南部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地区的欢迎。一方面题材要求技艺水平要达到五至八年从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图样的范式相对固定。这同地方政府主导的从临摹到创作的规划有一定悖论关系。“双腿”走路的形式与内容都有待市场的检验与考察。此外,政府主导的保障措施成就了一批职业艺術家后对基层从业者的扶植力度有所减弱,特别是顶层设计缺乏持续性。要想让宁晋工笔成为区域文化经济一张亮丽名片,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善:

强化“专业提升、双腿并行”的产业发展路径,以专业化带动普及化,以集成化带动链条化。宁晋工笔画的制作主体是农民,临摹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搞临摹见效快,与市场对接,适合大多数初级及中级从业者,这是一种生产模式,但需要规避著作权等商业行为的束缚。专业画家注定是少数人的专业发展道路,如果能够形成以专业画家带动的梯队发展模式是未来宁晋工笔再上新台阶的最好路径。

搭建高端学习交流平台,做好基础培育与普及工作。2009年宁晋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工笔画研究与创作的中等专业学校——宁晋县工笔画学校。出版了普及性的教材,实施“送教上门”活动,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工笔画教育网络。为艺术普及打下良好基础,也响应了党中央关于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打造最美乡村的号召。这个基础需要持续坚持下来,以此成为繁荣乡村、振兴乡村长期有效的战略部署。

鼓勵扶持当地企业或个人品牌、相关文化衍生产品创建与发展。品牌是用以区别产品或服务,并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创建品牌是实现差异化市场竞争、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主要途径。结合目前当地工笔画品牌缺失、相关衍生品品类较少、个人品牌影响力有限的现状,未来宁晋应突出品牌的打造和价值提升。具体而言,可着力加快品牌建设工程,力争实现“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个人品牌”的联动升级,提升工笔画行业整体品牌效应。

利用好国家“非遗”战略的发展契机。工笔画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受到国家非遗保护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新明确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角色,明确了工艺技艺首先不是作为一种加工工艺,而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手段。随着联合国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颁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不仅得到了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同。宁晋工笔画应着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国家对非遗政策法规的支持申报高水平应用型项目,使宁晋工笔在文化视域中得到重视与扶持。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与科技中心,是北方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其地域相连、文化相近,具有地域的完整性和较强的人文亲缘性,历史上京津冀文化具有同源性、同质性特征,其依存关系因地缘、业缘、血缘关系而长期维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资源配置方案、协同发展方案等三地文化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工作重要性凸显,研究区域乡土文化、发展乡土多元经济模式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引擎与新动力。

参考文献:

韩澄.京津冀地区传统金工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商业经济研究,2016(2)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