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益 蒋龙
【适用话题】鱼水情 希望危难当前勇气
2008年5月13日凌晨,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受命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参加救援。这是当时空降兵成立58年以来,首次以空降形式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此时,地震灾区道路损坏严重,地面救援部队难以抵达,空降兵成了进入灾区了解灾情的最后希望。
5月14日凌晨,李振波和其他14名精心挑选出的伞兵连夜备战,然后焦急等待着天气好转。这是一场无气象资料、无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三无”空降,难度可想而知。
5月14日11时47分,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紧接着,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雷志胜、赵四方、刘志保、赵海东、郭龙帅、李亚军、刘文辉、王磊、王君伟、殷远……15勇士分成两批纷纷跃入茫茫云海。在将近一刻钟的伞降过程中,他们渐渐清晰地看到陡峭的山崖、奔腾的岷江、茂密的丛林、纵横的高压电线以及被震坏的房屋……他們都清楚,躲不过其中任何一处,都可能丢了“小命”。最终,15人伞降成功了。12时25分,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让他们更加记忆深刻的是见到灾区群众时的情景:一落地,人群呼啦啦围上来。李玉山记得,当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军来了”时,手一直在抖。
挺进汶川途中,他们不时遇到游客从震中往外走。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字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我们小分队的价值,除了侦察灾情、引导空中救援,还在于一路上给灾区群众带去了生的希望、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于亚宾感慨,“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军人必定义不容辞。”
事实上,他们的功绩已经载入史册。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
时光荏苒,十年倏逝。回首间,勇士们发现,当他们冒险跳下震中时,那一刻迸发的强大能量,其实也构成了他们人生的“震中”,余波穿越时光,始终回荡心间。
(摘自《解放军报》2018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