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亦锋
自然地理格局提供了古都景观建立与发展的基地,而地理景观基质则是古都景观形成中最具稳定性、继承性、持久性和生命力的力量。如果破坏了古都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自然地貌格局,再讨论古都内部的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已经失去重要的意义。
李四光在论文《风水之另一解释》中指出[1]:“就是一个极小的村落,一条道路的存在,只要仔细的考察,往往能找出地下的原因出来。比如一个小折皱;或是一个地层中的小裂缝;或是一层特别的岩石的露头,都可为收集居民的原因。常在实地调查地质的人,都知道这种奇怪的事实。……地下的种种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状态的势力。那种势力的作用,常连亘不断。它的影响虽然不能见于朝夕,然而积久则伟大而不可抗。人类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怎样能逃脱这种熏陶作育的势力?”
探讨依顺自然山水系统脉络的古迹遗存现状,考察分析目前古都风貌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主要冲突地段,分析体现古都风貌特征的重要河流和山脉。探讨以地理格局研究南京历史阶段城市景观“演替”过程,研究古都景观形成的地理成因和动力,以地理学的“格局、过程、尺度”研究古都历史景观概况。探讨建立以地理景观为视角的古都风貌研究思路新框架。
M cHarg在《Design with Nature》[2]中提出应用生态学观点进行环境设计,合理的规划实质是研究如何有效地使用资源问题。在城市区域景观规划中,不仅要知道城市的位置,而且要理解城市的自然形态和特征,用生态学理论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和有关区域土地的自然状况,从而确定土地最佳利用方式。Sauer在《Forword to Historical Geography》[3]中指出,从人地相互关系的角度才能深刻了解一个地区的性质;地方景观结构和功能有它们的发展、变化和完善的过程,人类文化的变化引起景观序列的变化。J.E.Spencer和W.L.Thomas的《Introducing Cultural Geography》[4]以地理环境为基础来研究历史,也使地理学从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分析城镇的起源和发展,探究使人类与自然保持可持续发展。F.Steiner,在《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Planning》[5]、R.T.Forman 在《Land Mosaics》[6]中提出,为了实现地理生态区域内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景观系统的总体规划是极其重要的。对原有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并且构建新的格局,形成人文建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景观。
公元221 年,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孙权策马察看南京地理形势,这里山脉围合地域,江河形成天险,很适合于当时战争频繁的军事形势,评价道:“虎踞龙盘,真乃帝王之宅!”[7—9]。
南京古都景观依托的地理格局系统是:3条山脉、2条河流和3个湖泊, 南京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的自然地理系统格局而构思规划。(图1,图2)
图1 东吴时期建业城市地理图。(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七)
图2 长江以及宁镇山脉的三条余脉,对古南京城市空间围合示意图
3条山脉,即北部幕府山至狮子山脉络,海拔130~286m,沿长江南岸向西延续,古代在该系列山岭多处建有战略城堡,有“白石垒”“幕府”“石头城”等,其中最著名的军事要塞是石头城。中部脉络由钟山延伸向西经北极阁抵达长江边,海拔32m~486m,古代顺应这系列山岭建设城墙、寺庙、山庄、园林等;这个第二道系列山岭之中形成小型盆地。连绵山峦是古代城市北部的依托,向南至雨花台丘陵之间大约3000米,为平坦开阔的秦淮河冲积谷地,海拔在40m以下。现在这系列山岭依然是影响南京市区最重要的地貌景观。牛首至祖堂山脉络,海拔95m~382m,古代是游览胜地。牛首山有自然双峰突起,位于城廓中轴线南端,东晋时期被宰相王导指定为城市“天阙”,意思是城门前两座天然石华表。(图3)
图3 六朝时期,南京城市与自然地形关系鸟瞰示意图
2条河流,即秦淮河和金川河;各自在市区南北部形成2个冲积平原。河道水系与古都城结构位置关系密切,河流是古代城市边界,也是交通、商贸、文化繁荣的重要枢纽。
3个湖泊,即玄武湖、莫愁湖和燕雀湖。玄武湖直接影响古代南京城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甚至成为军事防御。莫愁湖明朝以后才作为游览胜地,燕雀湖是六朝时期贵族别墅聚集居住地,明朝被填埋大部分。
六朝建康城市景观充满了风景园林文化,城市规划设计强调审美重于使用功能,城市景观在平缓委宛的山水之间,含蓄隽永,寓意深长。二千多年以来,南京城经历过许多次战乱浩劫和大屠杀。作为中国历史古都,它更多的不是征战胜利的炫耀,而是一座充满历史悲剧的城市。史籍记载或咏颂的壮丽楼阁早已荡然无存,但是顺应“虎踞龙蟠”山川地貌的历代都城格局依稀可寻。(表1)
表1 南京历代城市景观概况表
表2 南京自然山脉景观现状调查表
现代南京城市建设以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高强度发展,现代规划强调使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原有的自然山脉和河流脉络系统迅速消失和碎片化。历史上的凝聚“金陵王气”的连绵环抱山体地理格局已经被支离破碎地分解。南京作为历史名城,其传统的审美文化被割断,原先素雅宁静的城市环境毁灭。如何以地理格局景观表现、延续和继承古都文脉?调查研究思如下:
1.依顺自然山水系统脉络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城市格局,分析体现古都风貌特征的重要河流和山岭。
2.依顺自然河流水系和山岭脉络,分析现在南京城市的遗址,城市建设占据、破坏或者利用地理脉络的强度。
调查现存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周围自然环境情况,分析目前古都风貌与现代建设主要冲突地段。目前城市中的许多小山头是孤立的,水流是断截的。南京历史上的宫殿遗址地段,仍承担着现代南京市中心的商业、居住、行政等繁重使命。由于人口急剧膨胀,交通日益拥挤,古都风貌保护已是在艰难中进行。建立新的城市发展区域成为保护古都及其地理格局的必要途径。
古都各个历史阶段城市景观的发展延续和积淀,皆有其基本内在的地理格局影响,正是地理格局的延续使历史古都发展具有独特深厚的景观传统。因此,需要探寻现有山脉河流系统之中,古都文化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和演替规律。
古城发展初期非理性的成份较多,其与现代城市相比,具有自由延伸的人文感情,更为接近大自然。对历史城镇空间、平面的历史演进过程的研究表明,城镇的正常衍化和稳定需要有一个内核来保持;只要这个内核基本保持不变,该城镇的特色就会一直保持下去。这个内核应该是该城市的基本地理格局,也可是历史上几个特别意念的街区,这需要眼光敏锐和思想深邃的设计师找出历史城市的核心部件,进而重新解释、整理、改进,应用到历史城镇景观规划设计中。
地理景观系统之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地理关键内核”的认定和寻求,将对城市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南京历史上著名的”虎踞龙盘”自然地貌,对于南京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影响很深刻[8]。六朝时期钟山是景观审美的象征,石头城是城市起源的历史象征。现代景观规划首要目标是保护钟山风景主体的天然地貌和生态植被,保持钟山其雄健挺秀的简洁轮廓,保持钟山与玄武湖之间的山水相依的空间;石头城则是保护其沧桑的历史岁月痕迹。
南京古都地理保护主要在于2个方面: ①确定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地理脉络环境,这是形成古都特色的基础。②保持古都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发展和谐的轨迹,这是延续古都文脉的基础。
保持南京城市自然地理格局系统的3条山脉、3条河流景观和2个湖泊。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保持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及其自然的品质。当前占据这些自然脉络和自然斑块的各单位建筑,要逐步拆除,建立完整连续自然绿化带系统。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顺应山脉和河流脉络规划出连续的自然景观廊道和历史古迹保护廊道,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形成地理景观系统的基础格局。
探讨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于目前城市景观结构的引导和控制,以及探讨GIS支持下建立景观格局评价模型。以山脉和河流系统网络为基础,确定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优化城市景观系统功能。以地理格局和景观生态学的要求,提出控制建筑高度、规模、密度,控制道路线性、强度等城市建设指标(以往这些指标是建筑空间分析制定的[1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演绎:斑块——历史建设区的古都遗产斑块;山峦、湖泊、绿地斑块。3个湖泊斑块。廊道——沿河流和山脉形成的古都遗产廊道。2条河流廊道,3条山脉廊道。基质——自然山水与历史古迹交融的景观基质,还有现代城市建设形成的景观基质。
自然景观系统与城市景观系统在历史上的相互作用,形成古都特色的格局、过程和尺度。在古都景观结构、边缘以及系统中,形成序列景观韵律(metric)空间,以及影响城市景观的重要地理节点和地段[14]。例如南部的雨花台、中华门城堡,北部的长江大桥,东部的中山门、钟山山脊线,河西石头城、汉中门。现代城市节点景观主要在城市的重要出入口、城市轴线尽端、重要道路交叉口、视线转折处的对景。
城市风景是由生态确定的,风景园林规划必需按生态原则进行。一切自然因素和生物其存在的形式,都是顺应自然过程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它们是一个无限相互联系的网,改变其中某个部分都会影响部分甚至整个网络。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影响其结构、功能行为的因素很多,但往往是处于临界量最小的生态因子对于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最大的影响力;有效地提高其量值,会大大增加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与产出。
研究生态规划设计方法,使整个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保护、城市土地利用与风景规划结合为一体。城市区域内必须保护几个大型的自然景观环境,有足够宽和一定数目的绿色廊道用以保护自然景观系统,在人工开发建设区必须有自然斑块和廊道,形成景观生态基础格局。
以文化地理学人地关系原理研究古都将来和谐发展政策,总体布局明确景观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将自然平衡和社会发展需要安排在地理空间格局配置之中,形成保持自然整体环境的景观网络系统。进而把风景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使得南京风景的概念不仅仅在于紫金山、玄武湖等风景区,而是渗透到街道、居住区以至城郊乡村等更广阔的领域。
绿地规划布局依顺南京城市内外山脉和水系骨架结构,以钟山风景区为景观绿化主体核心,以三条自然山脉、长江以及二条支流作为绿化景观廊道,以明城墙、绕城道路、环城道路三个绿环及八条对外快速国道绿带,以及分散在市区各地的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城市内分布的各类公园绿地,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绿地系统格局。
南京城市内各个公园以及街头游园绿地都不是简单的绿化空间,每个公园都是具有深深的历史文化,名称都寓意深长。例如玄武湖寓意黑色的龙,有三山神仙岛和明朝皇家档案册库。莫愁湖有六朝莫愁女悲剧传说和明朝徐达胜棋楼。
公园景观规划应该尊重大自然的面貌,在设计中尽量体现自然地形和环境特征,极力体现自然美。绿化景观规划以现有自然山水作为基质背景,绿化设计要做到自然生态,舒展大方,忌讳建设大量各种三角形或方形几何图案式广场,或者五花八门的“园林小品”混淆其间。公园以自然绿化景观为特征,逐渐取代目前繁琐造作的公园形态。以地理脉络串联各自独立公园而成为景观网络,形成“浓荫覆盖,功能显著,风格浑厚,朴实无华”的风格。
遗产廊道是顺延自然河流与山脉的蕴涵历史文化的带状区域,以规划控制措施,将破碎状态的林地、河流和山岗等生态区域同历史文化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联系单个遗产点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意义的线性的绿色通道,形成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这意味着游憩、生态和文化保护等多目标的结合。遗产廊道意味着与其相关联的生态区域一起被通过连续的廊道连接和保护起来,这些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线性景观,以及沿线一些具有游憩价值的景观元素如林地、水体等,形成了地理格局中的城市景观。南京北部沿江有狮子山、阅江楼、三台洞、幕府山等连续形成的遗产廊道,东部至城市中心有连续山脉紫金山、鸡鸣寺、台城、鼓楼、北极阁形成的遗产廊道;南部有秦淮河结合明城墙的遗产廊道。
文化地理学把文化景观看作某个文化群体利用自然景观的产物。其中文化是驱动力,自然界是媒介,文化景观则是结果。但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某个外来文化的介入,便开始某个文化景观更新或者新旧文化景观的演化。南京城市地理格局在历史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阶段,同时也具有历史相承的主脉。南京古都历史分为4个阶段:六朝时期,南唐时期,明朝初期,民国时期,在建城布局上有4个各自轴线。
南京古街巷格局总的概况是,以城市历史上的四个轴线为各自中心形成的棋盘式,局部地段受地形及水系影响,但依然具有工整而自然的特色。在现代城市改建拓宽道路时应该尽可能保留其网络线形。充分发挥山脉、河流、城墙、绿化交融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从整体上按照城市地理格局、城市历史区域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构成完整的保护系统。
六朝风貌及自然空间格局是在鼓楼、北京东路、太平北路一带,以及北极阁、覆舟山、玄武湖景观带。
南唐格局是在中华路轴线,规划沿街建筑要在适当纵深内,高度控制,保护其传统风貌。
明朝格局是在明朝城垣、都城轴线以及城南历史街区,御道街是明朝中轴线,以明故宫午朝门为制高点,严格控制五龙桥以北的建筑高度,体现明朝城市风貌。加强沿路两侧绿带建设,强化御道轴线效果。
民国城市格局主要沿中山路作为轴线,有宽阔的绿化带,六排悬林木大树,景观优雅,绿荫如盖。要以浓郁覆盖绿化景观以及民国时期三块板道路形式,保护沿街近代中西风格融合的优秀建筑及其优雅氛围。近些年城市交通改造,绿化景观遭受破坏,但是道路景观依然遗韵尚存。
明朝城墙景观,要保护其特有的地理属性。明朝城墙周边有秦淮河、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紫金山、覆舟山、狮子山、石头城等著名的河流、湖泊和山岭,蜿蜒于自然山水之间。保护其基址周围的地貌和自然河流,表现其具有的地理景观美学特点,建立自然山水与古迹交融的环城景观带。
城墙保护维修要体现“修旧如旧”原则,要保持墙体上历史时光流逝留下的斑剥残损痕迹,不可以使其变得崭新整齐而失去文物韵味。要做好城墙环境保护和城墙观景视野保护,控制未来城市建设不遮挡这些景观走廊。
(1)文化持续发展是在自然景观格局系统内部进行,仅仅从建筑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古都城市景观的保护是不够的。地理环境中的河流、湖泊、山岭景观系统对于形成古都城市格局有重要作用,它们是形成现代城市景观特色的基地;保护古都起源和发展的基本自然地貌格局,对于古都内部的历史建筑和街区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2)南京有著名“虎踞龙盘” 地貌,确定古代南京城市景观的地理格局主要是:3条山脉,即北部、中部和南部山脉;2条河流,即秦淮河和金川河;3个湖泊,即玄武湖、莫愁湖和燕雀湖。城市从其诞生到后来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自然山水脉络而构思规划。
(3)古都历史演绎发展过程中,城市起源初期的地理空间内核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这是衍化和稳定的基本要素;只要这个内核基本保持不变,该城镇的特色就会一直保持下去。这个内核应该是该城市的基本地理格局,也可以是当地历史上几个特别意念的街区。地理景观系统之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地理关键内核”的认定和寻求,将对城市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东吴时期选定的”虎踞龙盘”自然地貌,对于南京城市景观和历史文化影响深刻。
(4)依据自然山水脉络系统实地调查古城遗迹现状,考察分析目前古都风貌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主要冲突地段;调查现存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周围的自然环境保护情况,分析体现古都景观特征的重要河流和山岭。
(5)本篇探讨以地理景观为视角进行分析并规划: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都城为轴线,以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各地的文物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南京古都景观保护格局。使自然因素与人工城市建设环境相结合,把风景和城市景观的概念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使整个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保护、土地利用与景观规划结合为一体,最终达到人类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