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家族的百年风云

2018-08-13 05:42少年A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张维高晓松

少年A

高晓松家族的故事,能拍成一部大电影。这部电影的第一个主角,是高晓松的外婆陆士嘉。陆士嘉的一生就是个传奇,她的人生节点和中国百年的大背景严丝合缝地对应上了,个人命运这艘小船在历史风云中跌宕起伏。

故事的开端

1911年10月,江苏布政使陆钟琦被调到山西巡抚的位置上。上任4天之后,武昌起义开始了,清廷马上就要完蛋,而山西正是革命党聚集之地。

面对清廷的溃败,所有人都闻到血腥味了,高官们做好了随时跑路的准备。但是陆钟琦是光绪年间的进士,还做过溥仪父亲载沣的老师。他不仅不溜,还把自己曾留学日本的儿子陆光熙一起叫来,准备以身殉清廷。

阎锡山带着起义的士兵冲进巡抚衙门。陆钟琦痛斥道:“尔辈将反耶?”话音未落即被当场击毙。陆光熙想冲过来救父亲,也被乱枪打死。

起义军杀了陆氏父子之后,冲进了后院,把陆钟琦的妻子、仆人乱枪打死。陆光熙的妻子施桐君,在仆人的帮助下,在东墙上挖了一个洞,抱着一个女婴在茫茫夜色中逃跑了。这个女婴就是陆钟琦的孙女,陆士嘉。

施桐君带着女儿来到了北京。她的弟弟是大国医施今墨,曾追随黄兴参加辛亥革命,也曾为孙中山会诊病情。施今墨给姐姐在西单未央胡同附近购置一处小院。

恰同学少年

陆士嘉虽然从小颠沛流离,但聪明无比。1918年,7岁的她考上了北京最好的小学,北京师大一附小。她在班上遇见了两个非凡的男同学,这两个男孩子都聰明异常。一个是京城的大家族子弟,喜欢京剧和照相机,后来他成了陆士嘉一生的伴侣,他叫张维。另一个也是大家族子弟,天天汽车接送。他的名字叫钱学森。

青春时期的陆士嘉是爱好文学的,喜欢读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但是,她身处的时代容不下闲情雅致。1926年,15岁那年,她参加了刘和珍的悼念会,刘和珍就是鲁迅名作所纪念的那位学生。

陆士嘉从朋友那里借到了一本《居里夫人传》,这为她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她梦想当中国的居里夫人,科学救国,开始专攻学习物理。1929年她考上了北师大物理系,成了该系唯一的女生。

陆士嘉有很多追求者。张维时在唐山交大上学,地理位置上很吃亏。1931年中秋节,张维学校放了3天假,他回到北平,提着月饼去看陆士嘉,陆士嘉跟他说最近被人追得很烦。张维接过话茬:“我娶了你不就结了。”

1933年,陆士嘉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在一所中学当老师,薪资很高。张维也大学毕业,在唐山留校当了大学老师。他们两个忧心忡忡。因为当时和日本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华北即将沦陷。这种局势让陆士嘉和张维考虑出国留学事宜。

德国求学

1937年张维考中第5届“中英庚款”项目,获得留英指标。而陆则做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自费去德国学航空,目标是拜入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门下,为中国造一流的飞机。陆士嘉和张维在出国前举行了订婚仪式,陆士嘉送给张维一支钢笔,上面刻着几个字:勿忘祖国。

1937年8月11号,上海,在淞沪会战爆发前2天,陆士嘉和张维坐着最后一班前往欧洲的轮船离开中国。多年以后,高晓松这样讲述这段故事:看着滚滚的黄浦江和停在附近的日本军舰,听着远处传来隆隆炮声,当时全船的留学生是哭着和中国告别的,发誓学成报效祖国。

1938年,陆士嘉想进德国哥廷根大学拜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为师。普朗特是当时最顶级的科学家,也是空气动力学大宗师。普朗特是个很有性格的科学狂人,他觉得一个东方姑娘要当自己的研究生简直是痴人说梦,因为流体力学对数学要求极高。

磨了很多次后,普朗特扔给陆士嘉几本书,让她回去先看,两个月后考试通过就收她当学生。两个月后,陆士嘉真的来了。普朗特当场考了她基础知识和数学功底,没想到陆士嘉全部通过。普朗特对这个倔强又自信的中国姑娘刮目相看,当场收她作为自己的弟子,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女学生。随后的四年她学业很顺利,在1942年完成了《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且拿到了洪堡奖学金,这对于学者来说是莫大的荣耀。

同年陆士嘉和张维结婚,1942年12月31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张克群(高晓松的母亲)在柏林出生,至今他们家族还保留着当时的电报:除夕得一女。

但是学业成就辉煌,并不意味着她日子好过。1942年之后德国已露败相,时常遭受盟军的大轰炸。纳粹党徒们对待中国留学生基本上是歧视甚至是敌视的,1943年普朗特介绍陆士嘉去空气动力学研究所工作,管事的Dr.Riegels是个极端纳粹。他反复询问陆士嘉对日本侵华的看法,陆自然是表示愤恨,因此被踢出了研究所。

报国岁月

熬到了1945年,二战结束。陆士嘉一家准备回国大干一场。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作为普朗特门下的博士,陆士嘉成为了最重要的航空科学家,得到重用。

1952年,陆士嘉以创始人的身份建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即今航空航天大学),并担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主任,在她的主导下,学院建立了好几个超风速风动配套设备。随后她的名字便和北航连在一起了。她历任北京航空学院筹备委员会委员、北航航空学院飞机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钱学森也回到了中国,在他的建议下,陆士嘉决定突破苏联航空教育体系,创办中国最早的空气动力学本科专业。4年后,中央政府给北航拨款15万元,用以研究轻型客机项目。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代表总共1226人,其中有147名女性代表,陆士嘉是其中一个。陆士嘉是作为浙江省代表进入中南海的,和她同行的浙江代表还有周建人、竺可桢、邵力子、马叙伦、马寅初、冯雪峰……都是历史课本上的名字。

1966年,张维被下放江西农场养猪,陆士嘉也靠边站。家被抄,工资被停发,只有极少的生活费,家中被安排搬进好几户其他人家。即使是这样的局面,陆士嘉还是保持乐观。1967年夏日的一天,张克群回到家中发现陆士嘉穿着毛衣毛裤,热得汗流浃背。陆士嘉说:“这些天我要到江西去出差,那里天气热,我怕我适应不了,就提前进入了状态。”

陆士嘉还完成了一项重大任务。 1968年12月,参与原子弹项目的大物理学家郭永怀从青海返回北京时,飞机坠机。坠毁之际,郭永怀和警卫牟方东紧抱在一起,把氢弹试验数据夹在两人之间。当时郭永怀还有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把普朗特的著作《流体力学概论》英文版翻译成中文。他突然去世,这个任务只能交给普朗特唯一的中国弟子陆士嘉。这本著作多达55万字,而且陆士嘉要翻译的话,还是得根据德文版重新翻译,那时她已经近六十岁了。但是陆士嘉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陆士嘉就在斗室里坚持翻译普朗特的著作,整整翻译了十几年,终于在1981年完成。在署名的问题上,陆士嘉坚决要求把郭永怀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自己放第二位。

1969年,陆士嘉当上了外婆,这一年她的外孙出生了,这个外孙后来考上了清华无线电专业,但退学了,没有当成科学家,却成为了一名知名的音乐家和文化学家,直到跨入新世纪,一直未离开过公众视野。外孙的名字叫高晓松。

1981年中科院增补学部委员(现中科院院士的前称)时,陆士嘉被列为候选人,但她为了让年轻科学家能够出头,主动拒绝了院士头衔。她说:“不不,我觉得我做学部委员不合适。第一,我回国以后,主要搞教学工作,研究工作做得不多。第二,我老了,为国家出不了多少力了,应该让年轻人上。”

1986年,陆士嘉去世。妻子去世之后,张维在自家的后院种下玉兰树,后来一家人总在这里合影,有点像《项脊轩志》里的描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有的人是无法被历史湮没的。时隔三十多年,北航还会以陆士嘉的名字命名学院,她的外孙还会在北航士嘉书院的开学典礼上与初入大学的学子分享外婆的故事,家族的故事。

高晓松在演讲的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既是对他们家族百年风云的总结,也是送给每个学子的期许:让世界更加文明,让国家相信真理。

猜你喜欢
张维高晓松
非公费师范生在读期间从教意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性教育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欢迎光临
724,一个大院过一生
高晓松交友不在多
友情
高晓松将客串《白夜追凶》第二部
找个理由帮朋友
悬崖勒马
高晓松醉驾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