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成就记者的新荣光

2018-08-13 07:58黄菲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时代

黄菲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这样一个时代,还需要记者吗?

我們的答案是:需要,而且,比以往的时代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只能使人人都成为信息传播者,但决不能使人人成为记者,人人成为媒体。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更加需要专业的报道者,冷静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然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时代确实已经变了,对记者来说,新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一个必须担当的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以勇气和力量迎接新时代,拥抱新时代,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是一种光荣,更是一种使命。

大有可为

每个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都曾写下属于自己的荣光。革命年代,他们下笔可敌十万兵,邵飘萍、范长江、邹韬奋、夏衍……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传奇;1949年以来,他们以纸笔和镜头,记录中国人民的追梦故事,记录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在改革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都有他们发出的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声音。

今天,历经40年改革发展的中国正在展开更为壮阔的时代图景,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中国,一个站在世界舞台中央、令亿万人瞩目的中国。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工作者尤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与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发展大势,用手中的笔、镜头、话筒和各种新媒体手段,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接地气、有温度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壮丽图景和中国人民砥砺奋进、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记者的可为之处。

改革开放40年,互联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这个时代信息井喷,中国面临空前复杂纷繁的舆论环境。社会进步,民智大开,人们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事实和真相有着空前的需求。如今的舆论场景里,情绪太多,事实太少,在不少舆情传播中,动辄出现讹传与反转。话语与话语碰撞,情绪与情绪纠缠,真正的真相是什么,答案来得并不及时或澄明。信息越是过载,越需要有专业度和公信力的媒体人保持理性,保持冷静,在喧嚣和浮躁中打捞事实——谁能提供事实和真相,谁就能赢得公信力,谁拥有公信力,谁就能引领舆论的导向。因此今天这个时代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期待和需要于严肃的、可信赖的记者和媒体。变革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各种理念碰撞,各种话语在交织,各种思潮在涌动,以多年砥砺深耕之下所积累的公信力、专业性,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在浩荡的时代洪流中发出引领舆论的强音,成为社会共识的凝聚者,这是专业媒体和记者的可为之处。

我们钦佩而又欣慰地看到,有太多太多的记者,深度参与了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成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角色,最赤诚的力量,他们是真相的追问者,正义的守望者,正能量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为反映长江经济带发展沿线地区的新发展,一个由百余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顺长江而下,施展报道的“十八般武艺”,既讲述小人物在时代大潮中的个人命运,又反映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如何扎根;既展现人文地理风光,又思考转型发展的路径;既展示成就,也建言献策。他们的事实与见解融会贯通,向人们呈现出一条生机勃勃的母亲河,一个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时,人民日报社张建波主动请缨,只身前往塞拉利昂。他从疫区发出一篇篇讲述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心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我在非洲度过了1001个日夜,经历过战火洗礼,与疟疾、伤寒等疾病擦肩而过……我自豪,我是中非友谊的见证者!”

《新京报》记者陈杰孤身一人,身负数十斤摄影器材,冒着风险,潜入内蒙古和宁夏交界的腾格里沙漠腹地,揭示了令人震惊的沙漠深处排污真相。报道刊发后,迅速引起社会关注,数十名官员被问责,15家涉嫌污染环境的企业被依法取缔。报道直接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和环保意识的传播。

新华社记者汤计在发现“呼格吉勒图流氓杀人案”存在重大错判线索后,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深入了解情况,排除各种困难和阻挠,通过翔实、准确、权威的报道,有力推动了呼格吉勒图案重审,推动了法治建设进程,最终使冤案昭雪。

“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发生后,新华社湖北分社皮曙初、王贤等5名记者在风雨交加中克服重重困难,迅速赶到现场。在争分夺秒生死营救的同时,记者们不畏艰险地驻守在救援船上,以分、秒为单位,不断传递着救援的最新情况,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累了就和衣躺在船舱地板上。

从埃及、利比亚,再到叙利亚,记者在战火纷飞中,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记者在灾难现场,讲述着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决心和斗志;从钓鱼岛巡航到南海维权,记者让世界读懂中国军人的字典里只有进没有退;从生命只剩最后14天的孔繁森到守岛28年的王氏夫妇,从郭明义到廖俊波,记者书写好人,传递温暖,让正能量涤荡出晴朗天空……

守住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守初心的记者,才能在新时代有所作为。

80多年前,范长江、夏衍、恽逸群等有志之士,冒着战争的硝烟烽火,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相聚上海,毅然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范长江是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行进6000多里,历时10个月,撰写而成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已成新闻报道、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之作。“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记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记者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污蔑、冷眼、贫困……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

坚守职责使命,报道真相,坚持真理,任风云突变,范长江等无数英雄的前辈记者们矢志不渝地堅守着他们的初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荣光。时代变了,社会变了,传播方式、传播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变”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但越是变的时代,越应该清楚什么是不该变的——那就是记者的初心。

守住初心,就要牢记职业使命。“文者,贯道之器也。”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记者要承担引领舆论、传递价值、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汇聚力量、凝聚人心、发出时代最强音的使命。文字是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无论是印在纸张上,还是闪现在屏幕上,其承载的价值不会被改变。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无论时代如何改变,记者作为新闻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历史书写者的身份不会改变,传递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使命不会改变,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也不会改变。转型社会,尤其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自有千沟万壑需要跨越。跨越沟壑是艰难甚至艰险的,记者要不忘使命,不负使命——你是攀登之路上手擎火把照亮前路的人,是深海航行时守在瞭望塔上的人,是为社会传递温暖守望正义传播正能量的人。白岩松曾说,你对社会的期待,你希望将来社会拥有的东西,其实就是你每天选择选题的标准。有职业使命感的记者会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工作,都应致力于推动社会向光明处前行。

守住初心,就要恪守职业道德和操守。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责任,“笔下有人命关天、有财产万千、有是非曲直、有善恶忠奸”,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有更好的职业操守和更高的道德底线。在诱惑和压力并存的时代,记者要信法守法,追寻真相,追求真理,仗义执言。执理想以逐公义,怀执念以索真相,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职业声誉,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职业操守,记者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允中守直、在利益诱惑下激浊扬清、在信息芜杂中去伪存真,不负自己的使命。封口费、假新闻、有偿报道……这些违背职业道德、有失职业操守的行为应为真正的记者所不齿。真正的记者,会用道德和操守捍卫职业的尊严。

守住初心,就要守住阵地。在新媒体的强力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巨大挑战,媒体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嬗变。传统媒体的优势风光不再,有的媒体因经营不善面临巨大困境。这样的媒体生态,不可避免会对记者产生影响。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有的人难免“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人难免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暗自神伤。转身离开固然无可厚非,但真正的记者,更应该做的,是坚守阵地,不管这有多艰难。一个战士不应该轻易离开战场,一个记者不应该轻易离开岗位。这个时代物欲横流,但,总要有人稳住心神,总要有人相信理想,总要有人坚守事业。一个国家以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成为所有媒体人的思考,因为这对国家的未来影响巨大。严格来说,现在绝不是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因为那些提供碎片信息、表层信息、虚假信息的人绝不是“记者”,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职业素养的记者,不应该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让出自己的阵地。更加开放多元的媒体环境,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蕴含着无限可能。“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记者要有坚定的信念的强大的定力做守住阵地的有为者。

锤炼匠心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和转型空前深刻的时代,但无论媒体变局多么剧烈、传播手段如何迭代,公众永远需要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需要深刻的思想与温热的情怀。身为记者,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认知:与那些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提供者相比,只有我们具有新闻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自觉的记者,才能为公众提供最准确的新闻信息、最精辟的时事评论、最具价值的深度报道。专业媒体和记者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其多年砥砺深耕所积累的公信力和专业性,而这一切,唯有专注而虔诚的匠心才能成就。

匠心是“俯下身”的谦卑赤诚之心。

“俯下身”体察民情,“沉下心”潜心钻研,才能创造好作品,讲述好故事。“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真正的记者要加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准确把握当今复杂而活跃的社会脉搏,深刻理解最真实而生动的社情民意,书写推动社会进步的报道。

记者要走向基层,多接“地气”,培养“底气”,改进“作风”,既要开阔视野,又要沉下身去,长期跟踪,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留守儿童、老人谈谈心,看看思念的泪眼、夜晚的孤灯,更能感知城乡二元的差距;与白领们交朋友,听听“房奴”“蚁族”的心声,更能理解走进“春天里”的期盼;走进贫困的深山、孤苦的家庭、破败的学校,更能体会“扶贫攻坚”四个字的重量……今天的中国,同样是“蹲下来才能听到、俯下身才能看清”。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写出有温度的作品,才能讲述沾着露珠、沾着泥土、带着热气的中国故事。

一篇准确公正、理性深入的新闻作品,可以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发挥造福民众的重要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挖掘事件真相,洞察事件发展进程,预见事件未来走向,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报道。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因此他在踩到地雷身亡的前一刻还不忘按下快门。正是因为靠得近、走得深,才有了《西行漫记》《中国的西北角》《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经典与永恒,才有了黑砖窑事件、襄汾溃坝、三鹿奶粉等谜团的真相大白,才有了改革突围的雄文、抗震救灾的华章……

匠心是创新求变之心。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代的发展,势必大浪淘沙般地对很多行业进行洗牌。事物只有吐故纳新,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一名真正怀有新闻理想的记者,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创新求变,拥抱新世界,与新时代共舞。

新时代的新特征,在传媒业态的一日千里中充分呈现。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助推下,“风口”上的新闻渠道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元,表达更加新颖。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报道分秒必争,如何才能快人一步?信息传播高度同质化,怎样才能胜出一筹?传播技术更新迭代,能否抢滩登陆、抢占先机?无论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需要以效果衡量传播,用创新放大声音,借助创新跟上时代、赢得受众。对记者而言,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学习传播规律,紧跟技术潮流,既坚持内容为王,把握好时、度、效,又丰富传播手段,不断自我提高、自我突破,成为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创作和传播“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习总书记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通过对内容创作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交由记者的新使命,赋予记者的新作为。

而我们的记者,也从来不缺乏创新的勇气。新媒体的大潮里,他们仍然是勇于迎接挑战的弄潮儿。我的领导,一位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记者、总编辑,早早习惯了移动办公,微博时代玩转微博,微信时代开起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以高质量的内容吸引了一众粉丝,每天和粉丝互动得很欢快;我的朋友,一位一直做时政新闻、跑政法线的记者,学会了自己制作手绘动漫和小视频,将严肃的新闻做出了活泼的气息,令95后的实习生崇拜不已……这样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记者,比比皆是。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纷纷利用品牌和内容优势,在“融媒体”的发展道路上酝酿着新的辉煌。人民日报社着力打造全媒体新闻平台的“中央厨房”,“侠客岛”“学习小组”等各具特色的微信公众号,继续展示着品牌的优势;新华社启动全媒体报道平台,推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强大的新闻采集传播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一批批地方媒体积极创新,在媒体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澎湃新闻、上海观察、界面等“现象级”的新媒体引发广泛关注……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仅国家如此,置身改革大潮中的媒体和记者同样如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求变,积极创新,新时代,将是“老记者”们大有作为的好时代。

猜你喜欢
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追求健康的时代,你喝啥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进入多彩眼妆时代
雌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