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 作家、媒体人。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供职于《文学报》。以写作青少年文学和散文为主。著有《像蝴蝶一样自由》 《天堂来信》《一个人的童年》《梦想家老圣恩》《你好,童年》《沿途》《时间纷至沓来》等。曾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长篇小说《格子的时光书》荣膺2014德国“白乌鸦奖”。长篇小说《当着落叶纷飞》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起意,写在前面
起意是因为爷爷。那天凌晨,我做了一个梦。梦中突然感觉我的床前站了一个人,明明含着笑,还是吓了我一跳。他似乎有话说,却被我的蒙头一惊搅了气氛。这个人,个子不高,穿对襟靛蓝粗布衣,束一袭大腰布襕,长及脚背的宽大布襕,装得下一个小人儿。
——他是我爷爷吗?把自己整饬得干净、古风。不论劳作还是去小镇街上喝早茶,都这样一副装扮,那是刻在我脑海里的经典印象。果真是他,那么他想要跟我说什么?是来告别吗?还是因为家乡容不得他的安宁想来托梦于我,要我记得那些将要和已逝的人们,那些消失了的时间和命运?
这一天——2015年3月31日,姐姐在微信里发图,说爷爷的墓这日迁葬。惊异般的,我在微信里翻出这个日子,打算着手写这本小书,并敲下开头几行字,眼睛扫了一下台历:2018年3月31日——竟是这么巧,三年后的同一天!我坐在电脑前,想着写一写爷爷和我童年的故乡。冥冥中的巧合吗?噢,我更愿意看作是我的命运!这个日子,恰也是清明前的日子,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时间推回到三年前的3月31日。照片里,小狗妞妞在田间小路上做最后守望,野芒草在长长的田埂路上铺排疯长。清和明丽的阳光打在妞妞金闪闪的脊背上,晃得我眼睛生疼!家乡很快要被夷为平地,新一轮的旧城改造已全面启动——我在前一日(2015年3月30日)的报纸上找到了佐证:“松江区旧改加速:让百姓早日解困,让老城焕发活力”——这个老城就是我小学、初中念书受教的华阳古镇。三年后的今天,它已然成为上海数一数二的“中国特色小镇”(上海有九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华阳和车墩两镇合二为一后成为松江区唯一入选的特色小镇),由这小镇辐射开去,这里将新建一个郊野生态园。小镇的历史可上溯至三国时期的东吴。且說报纸上跨版标题粗大的黑体字宣告了一个铁的事实:父亲母亲和村子里住了大半辈子的乡亲都得迁往别处去居住。家里至亲的墓地也不得不迁出。古话说:“穷不改门,富不迁坟。”万般空茫愁绪无语凝噎!
从此后,我再也不能早春时节念念着老家门前那棵紫玉兰,相逢一场“纷纷开且落”的辛夷花事;再也不能坐在庭院天伞般华盖的老桂树下,和家人一起说话喝茶、痴生梦也是香的欢喜了!从此后,“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鲁迅语)。心念一闪,想到这日凌晨的梦,悚然一惊。
晚间吃饭,我将这事说与家人听。小女哀怜地问:“妈妈,为什么外公外婆的家要拆呢?能不能不拆?或者是拆了还可以在原地再造……”
这年小女十岁,我最初起意想写一写我和爷爷的故事,她还只六岁,这个存于脑海间的小说终究被我一宕再宕,如今小说未成,家却已是瓦砾一片!
吃完饭,我净了手,悉心擦拭友人从金阁寺请回的香炉,一个海青色陶釉小沙弥。我给爷爷点了一炷香。我在心里对爷爷说:“倘若真有天人感应,请爷爷放心,虽然你的住地不得不迁移,但是我们都会来看你。我知道,你念念难舍你的菜园子,你的竹林、山冈和家园,我在你面前许个愿,我要尽我所能,留住你深爱的故乡!”
愿是许了,心中的结还在。倘若没有家乡的拆迁,没有因为拆迁而不得不迁坟惊动了爷爷,是否,我早把故乡和爷爷给忘了?偏偏爷爷早不来晚不来,就在迁他坟的当日进入了我的梦境,而事先我对此一无所知,父亲顾念我的忙碌不曾告知……
爷爷,是否连你也不满意我的一宕再宕,实在等不及,亲自跑来给我神启?
早在我完成长篇小说《格子的时光书》后,曾起意写一写爷爷——“一个人和他命运的友情”,余华对《活着》的评价令我心有所动,我也想写下一个故事,时间的故事——多大的主题也莫过于时间的主题,一切悲怆的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所有浩大的成本莫过于时间的成本。书名我都想好了:《再见,婆婆纳》——还是以漫生野长的乡间草木为引子——《格子的时光书》里是鸭跖草,这本爷爷的故事里是阿拉伯婆婆纳,它们都开蓝莹莹的小花,都是女孩格子熟稔并喜欢的。鸭跖草花顶着晨露而开,只开一上午,太阳一出就凋零了。而阿拉伯婆婆纳却有着强劲的生命力,田间、坡地、山冈、坟头,到处是云母般闪着蓝光的小碎花。它们就像爷爷的生命。
可是这个念头在我陆陆续续读到一些作家的虚构和非虚构追忆故乡的文字后,又有些迟疑了。如果超越不了前一本《格子的时光书》,那么我的这本《再见,婆婆纳》写的动力就不够;如果仅仅只是为乡村的“失去”唱一曲挽歌,那么再怎样试图回望童年和故乡,都不足以揭示和呈现童年最独特的生命精神。我在停滞中困惑着,思考着。这个小说终究搁置下来。此后,我写了一个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像蝴蝶一样自由》。
然而我的脑海里仍葱茏着阿拉伯婆婆纳的影子,它们漫生野长在早春的乡间,那一地绿茸草叶间的蓝色小碎花就像是星星的眼睛,牵动着我的心灵。
如果植物也说话,那么阿拉伯婆婆纳是否会抱怨:“我是我,爷爷是爷爷,你尽可以把我看成是独立的生命……”这个声音一起,我差不多该缴械投降——时不时,我的脑海里常会浮现更多故乡的野草花:紫云英、野老鹳草、繁缕、卷耳、蒲公英、车前草、彼岸花、木槿、飞蓬、看麦娘,当然还有鸭跖草,它们就跟阿拉伯婆婆纳一起,住进了我的心里。
“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生和死,有历史和命名。”我的耳畔波动着这样一声呼告。好吧,如果这也是爷爷给我的神启,那么我愿意换一种方式走进故乡,不是追忆,不是怀旧,不是为失去唱一曲挽歌,而仅仅只是以最朴素的诚意再走一遍故乡,以一颗赤子般的初心记取故乡的一株草、一朵花、一粒尘,乃至水杉树上掉下的一滴夜露。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自身的生和死。
“乡村是一道道通往天空的山坡。没有那些杂草丛生的山坡,我不仅难以偎依地球,而且真的无法抵达天空了。”熊培云这句追寻故乡的话深得我心。他打通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没错,故乡是地理的,也是精神的;是身体的,也是心灵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并不直接等同心灵里的故乡。故乡既是你小时候生活过的那片土地,是你开始和出发的地方,故乡同样也是时间和命运,是你走过的道路。或者换个说法:那个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是家乡,当你把家乡上升为身体心灵里的故乡,也许,这样的故乡才是“一道道通往天空的山坡”。
我尝试着放下虚构,老老实实从自己的家乡出发,怀揣一个心灵的故乡,以散文的心情追一追故乡。如此,方可了却我那纠结于心的不安。
从爷爷的床底下开始
从哪里开始呢?对,就从爷爷的床底下。
——很多童年故事都发生在床底下。对一个年龄屈指可数的小孩儿来说,床底下是他们的理想迷宫,充满了探险兴致。多年后,我在很多书里看到床底下的童年故事,冒险、刺激,却又是安全无虞的。
和很多小孩子一样,我对爷爷的床底下满怀迷恋。爷爷的大床简直就是一艘大船,支着蚊帐的四个床架子就是桅杆和帆,床底下当然就是船舱,和神秘的海底世界息息相通。我总是躲在爷爷的床底下。爷爷的房门一打开,门虚掩着,他进去取放东西,一个转身,我就嗖地溜进屋,眨眼间就钻到了床底下。
大表哥有一回说,地球是圆的,美国就在我们的脚下。“脚下?——你是说地底下?”我踩踩地面,瞪大眼充满了迷惑。“对啊!离地几万尺。”大表哥信心满满,我真就信了。我想不明白那个美国在离地几万尺的地底下不是暗无天日漆黑一片?这个念头太强烈了,有一回在梦中,我从爷爷的床底下找到了通往“美国”的通道,那个美国竟然被一片汪洋大海包围着……
其实我是想说说我和爷爷的战争。爷爷的床底下只不过是战争的源头。
爷爷总穿一身对襟深蓝布衣,下面再束一袭大腰布襕。小时候我看他这种古怪装扮总忍不住笑,“只有女人才穿裙子!”我把大腰布襕看作是女人的裙子,在我短浅的见识里,不理解这是渐已消失的江南古风,爷爷难得还保留着。村子里和他差不多年纪的老头儿,没几个像他那样穿。我的家乡靠近浙江嘉兴,嘉兴一带东临大海,西北紧接太湖,冬天风大,布襕挡风御寒,像一件袍子一样直罩到脚面,前面中间部分有开衩和暗褡口袋,既保暖透气,劳作或蹲下时又都方便,这个布襕可以从深秋直穿到初夏。
爷爷手里拎一个细竹篮,每天一清早去小镇街上喝早茶,有时也会听一回说书,回来篮子里多了两根油条、一副大饼,或是一纸包炸好的臭豆腐、油煎带鱼、粢饭糕、海棠糕,红纸包着的雪白云片糕……上帝保佑,闻到这么香的吃食,我总是斯文扫地,拼命咽口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爷爷的篮子。爷爷也会拿出大饼油条来分给我和姐姐作早点,可这样的好事不常有。在六岁的我看来,爷爷并非慈眉善目,倒是凶悍又小气。他有很多的“不准”——不准踏入他的领地(他住的大屋),不准偷吃他的东西(偏偏他常有好东西,小街上带回的吃食外,还有自己腌的咸蛋,藏在床底下的深黑瓦罐里),不准偷摘他种的黄瓜番茄……
爷爷在屋门前辟出了一块菜地,用竹篱笆和木槿树围着。这个菜园子在他起早贪黑的侍弄下,很快成了气候,菠菜芹菜莴笋茄子刀豆青菜白菜胡萝卜白萝卜……长势喜人,放眼望去一片油绿葱茏。他很会“叠床架屋”,搭一个人字形竹架,黄瓜番茄刀豆在架上攀藤,架下鸡毛菜韭菜草头一茬茬,竹篱笆周圍的沟畦边又点上了蚕豆和豌豆,总之绝不浪费一丝儿空间。这么多蔬菜瓜果,爷爷一个人哪吃得完,母亲有自己的自留地,也种上了各样瓜果蔬菜,他们两个赌气一样互不理睬,每日一得空就各忙自己的菜园子。母亲和爷爷宿怨已久。
爷爷劳动完就搬一把竹椅子坐在屋檐下抽烟,抽很便宜的飞马烟,那烟味儿真不敢恭维。说是休息,实则是看护他的菜园子。看着脆嫩嫩的小黄瓜一条条隐在藤叶间,尾巴上还挂着花呢,只要再经一夜两夜露水的滋养,带刺的小黄瓜就会噌噌噌长个儿,这时候爷爷就可以大清早掐下它们,和前一夜挑拣好码在箩筐里的绿叶菜一起,挑了担去小镇早市卖。
爷爷的担子挑出去,那些早行人都要行注目礼,因为相比他们的随意潦草,爷爷的蔬菜筐简直像艺术品,两大筐蔬菜一圈一圈摆得整整齐齐。草头经压,在最底下,接着放青菜,最上面是芹菜菠菜;还有一个箩筐放莴笋、茭白和黄瓜,有时为平衡重量也交错着放。通常他的菜卖得最快,卖完收拢好东西喝早茶。
我总是和爷爷过不去。想尽一切办法和他对着干。比如爷爷不许我这个不许我那个,我偏就反着来。我偷偷溜进他的领地,敛声屏息躲在门背后,再伺机钻进床底下。我偷过爷爷的咸鸭蛋,摸索着揭开罐盖,手伸进草灰盐卤,抓了两个大鸭蛋就猫腰开溜。因为太过紧张,总留下些“草蛇灰线”……又一次,门虚掩着,我故技重演,被躲一旁的爷爷抓个正着——
爷爷审问我:“看你还敢抵赖!”我缩了身子低着头,手抄在屁股后面,恨不能有个地洞,如果能隐形就更好了。我等着爷爷发落。等了半天爷爷的毛栗子还没下来,一个猛醒当即开溜。意外逃过一劫,我没心没肺得逞地哈哈大笑,还扬起两个咸鸭蛋向爷爷示威。爷爷余怒未消,顺手抓起墙根的一把扫帚追出来。我在前面逃,爷爷在后面追;我跑得快,声东击西,爷爷一身布衣袍子拖着,哪有我灵活!青天白日的,家门前演起老鹰捉小鸡来。爷爷突然就不追了,我已经爬上了一截矮墙,夸张地在上面金鸡独立。
“有本事你别回来!”爷爷丢了扫帚在场地上喘息,双手又是叉腰又是拍胸。我乐得在外面晃荡。这时节家里就我和爷爷两个人,大我两岁的姐姐到双梅小学念书去了,爸爸妈妈一早出门都在外面干活。
我依旧和爷爷战争不断并乐此不疲。如今回想起来,所有的导火索都因我而起。要到我上了高中,住读在校,难得周末回一趟家,看到日渐老去的爷爷总坐在屋檐下打盹晒太阳,那个时候他已经不大干得动农活了,去菜园子施肥浇水也气喘吁吁。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每顿饭都要吃很久,一吃就胃疼,吃快了就会被噎着。有时他干脆捧着碗坐在屋檐下吃半天。很多个周末,我见他端着碗,佝偻着背,一脸痛苦的样子。我走过去,蹲下来轻声问:“爷爷,还是胃痛吗?”爷爷点点头,说不出话。我摸摸他皱缩的布满老年斑的手,看他不言语,也就站起身,继续回屋题海战。我的脑袋里塞满了这门那门的功课,再也装不下其他。我把爷爷的病痛抛在脑后,不止爷爷,根本我就把家里的一切都抛在了脑后,我只知道自己的功课,不管不顾地走在自己的世界里,远远把故乡抛在一边。
爷爷是胃病去世的。爷爷走的那一刻,我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刚从医院回来。我的扁桃体又发炎了,晚上折腾了一夜,到天亮醒来已肿大化脓,连咽口水也极度困难,爸爸一早带我去县医院看病。等看完病,自行车踩回村子的机耕路上,远远地,我听到了呼啦啦的哭声,还没愣过神,爸爸一下踩了刹车,人从车座上跳下,因为力度太大,我差点也从后座跌落。爸爸说:“你爷爷走了!”
要怎样形容我和爷爷的感情呢?如今他已成一个符号,似乎一说起爷爷,我的所有的童年记忆就回来了!时间真是一剂疗伤的好药。好比催眠大师,被导入一种暗示后的想象。我自是无法接受这样一种想象,可我又很难保证我写下的真就是我以为的,我对爷爷了解太少,我和他不曾有过亲密无间的交流。我们之间,总是不合的时候多。当然这种种的“不合”皆因我而起。
这会儿,我又去惹爷爷了。我趁爷爷不注意,冷不丁上去摸一把他的光头。爷爷总是把头剃得溜光,顶着一头青皮。爷爷骂我:“个小兔崽子,不作兴的啊!”爷爷很迷信,认为女孩子家是不能摸老人的头的。“摸了会咋样?”有一次我气呼呼问。“不吉利!”爷爷怒道。“哼,什么不吉利,真是迷信!”我发狠地去赶一只不识相的鸡仔,爷爷端着一碗糠皮拌碎菜叶正喂鸡,那都是他养的鸡,才长出绒毛上翅硬的羽毛来,可真难看!“好啊,反了天了!还不去割猪草,看你妈回来不打你!”爷爷恨恨地撒下菜叶朝我吼道。
我去后院屋角取了镰刀和篮子出门。这是我的每日功课。村子里,就我和两三个男孩女孩还不到上学年龄,那时候也没幼儿园可上,村子就是我们的幼儿园。我背着空竹篮整天在杂木林和山冈上游荡。
爷爷在我很小的时候常跟我母亲吵架,有两回还差点把我推向鬼门关。那时候父亲在大队部上班,母亲在一家乡办工厂三班倒,每天忙碌奔波,母亲就把我和姐姐托付给爷爷。为一些琐事,母亲和爷爷总生气,谁也说服不了谁,父亲也奈何不了。城门失火,这就殃及了我这条池鱼——有一天,我失踪了!
父亲和母亲怎么找都找不到我,我还太小,根本不会说话。父亲急了,一脚踹开爷爷的门。爷爷把我藏在他被窝里,生怕我睡醒了哭闹翻身,愣是把我盖得严严实实,要不是父亲及时进来撩开被窝,恐怕我就长睡不醒了。
还有一回,我已经会走路,是个大冬天,爷爷肯定在忙他的菜园子,我一个人出来溜达,走走停停到了村口的小河边。这条河东西向贯穿整座村子,我们家在最东边。潮涨时分,河流湍急,才会走路的我竟跌进了河里!这件事,我也一概没印象,我是怎么刚巧被村里的人看到,及时下河捞起拍醒,这都是后来听母亲说的。“都是你爷爷没看牢你,我和你爸都在上班,他倒好,丢下你不管,你差点没命!”母亲因此和爷爷结了仇,总不能很好地相处。
山冈“守墓人”
爷爷一个人住一间大屋,也就是客堂间,客堂间方正敞阔,两扇黑漆木门开在正西边,一南一北两侧靠东各开了一道小门。南侧的小门接我们家厨房,北端通大姑妈家的小门不知啥时候被堵上了。爷爷跟我们合用一个厨房,他烧他自己的饭,开他一个人的伙。
我从没见过奶奶。奶奶在我出生前就死了,是饿死的。爷爷说那时候大家都没有吃的,奶奶为养大几个孩子忍饥挨饿,自己腳肿得一按一个坑,慢慢就咽了气。我对奶奶的记忆就是墙上那张素白照片。照片一直挂在爷爷的大屋里,一双空茫大眼白天黑夜地瞪着,我总不敢直视,怕和她撞见,每次溜进屋我总往爷爷的床底下钻,可那双眼睛无处不在……这么着,我竟然还有胆量频频造访爷爷的大屋,可见在吃面前我是多么无畏无惧!
爷爷房间里码着一堆木料,长长粗粗的木头腾空靠墙搁着,足有我半人高。有时来不及躲避爷爷的推门而入,我会藏在木头底下。爷爷在木料上按一块板,就成了他置放东西的桌面。这堆木料我不知派什么用场,问爷爷,爷爷不搭腔。有一回我问姐姐,姐姐一脸笃定地说:“你不知道吗?那是棺材板!”“啊——,怎么会?!”我跳脚后退,一脸惊怕,仿佛一个无头鬼正冲我而来。姐姐嘻嘻笑着,那是她想要的效果。姐姐只比我大两岁,却像个小大人,从来不屑带我玩,村子里的大小女孩都听她号令,她们总聚在一处做各种女红,听红灯牌石英收音机里飘出的说书和越剧,结伴去青水河游泳、去邻村看电影,到小镇上买茉莉香洗发膏……影子部落一样秘密接头,生怕我这条小尾巴误了她们事。
这些木料后来去向哪里我还真不知,但是,的的确确,它们是爷爷备下打算做他死后的“睡屋”的。只是后来政策有变,人死后不再土葬改作了火葬。多年后,我在不少的书里看到,一个老人倘若有能力早早地为自己备下一口好棺材,那是这老人的福气。小孩家顽皮躺进棺材玩也是允许的,有些地方甚至就有这样的风俗。这很令我吃惊。我们常常是对死亡有所忌讳,认为“死”是不吉利的,暗沉的,更是可怖的。
——该怎样和孩子们谈生死?和还在童年秘密花园里走着的孩子谈论生和死、乡野中的坟墓,是否过于沉重和不合时宜?我很想知道今日孩子们的想法。不过在我的小时候,算得上是一件可怕又有趣的事情。好比说鬼故事,越怕越爱听,越听越怕着,可分明又很享受漆黑里蜷缩在一起听讲鬼故事时的惊怕和刺激。和鲁迅同时代的作家废名,甚至将“坟”看作是山一样的大地的景致。他在小说《桥》以及多篇散文中写到坟,这也是他酷爱的一个意象。
看看《桥》中的一段文字:
小林又看坟。
谁能平白的砌出这样的花台呢?“死”是人生最好的装饰。不但此也,地面没有坟,我儿时的生活简直要成了一大块空白,我记得我非常喜欢上到坟头上玩。我没有登过几多的高山,坟对于我确同山一样是大地的景致。(《桥·清明》)
前面到了一个好所在,在他们去路的右旁,草岸展开一坟地,大概是古坟一丘,芊芊绿绿,无墓碑,临水一棵古柳……(《桥·钥匙》)
啊呀,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在我写下和爷爷的“战争”时,脑海里翻出的正是这样一处好景致,它甚至就是我童年的乐土!——我要说的是一片山冈。
爷爷总喜欢往山冈上跑。爷爷的菜园子就在山冈边上。家门前辟出的那块菜地不算,山冈下的菜园子才是属于他的广阔自留地。山冈紧挨着青水河(这是我给取的名,我曾在小说《格子的时光书》里这么称呼,倒把它真正的名字给忘了),相挨着菜园子的是一片小竹林和杂木林。杂木林里的水杉树冲天,放眼望去直上云霄,还间杂着榆树枸树榉树合欢树和杂草丛生的灌木。每到夏天,杂木林里蝉声喧天,鼓聒噪得叫人头疼。
爷爷在菜园子里一忙就大半天,有时候午饭也不回。早上出门,肩上扛着锄头镰刀,手里挎着他的细竹篮,篮子里一个茶缸、一纸包油饼和他的飞马烟,这是他的午饭和中午歇晌时的全部。爷爷锄地累了,总对着山冈上隆起的一个个土包出神。他的眼睛投注过去,阳光太烈,他手搭凉棚,眯起眼,锄头手柄支在腋下,一看就老半天。
这个佝偻着背的经典画面一直驻扎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在爷爷还健在的时候,爷爷病病歪歪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时候,爷爷化成灰、灰也埋入泥土的时候,这么些年间,爷爷在菜地里劳作的间隙,手搭凉棚,长久注视南方山冈上连绵起伏的土堆的那一幕,总在我眼前晃。我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甚或说,我不曾領会它对我的暗示。我尝试着以同样的姿势凝视山冈,——我看到了什么?葱绿的草木,凸起的坟堆。还有什么?坟头上星星点点的野草花。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它们开得绚烂夺目。这些蓝色、黄色和紫色、白色的小野花是那样蓬勃旺盛,醒目地装点着隆起的土堆。因为有了这些鲜亮花草的点缀,这片山冈看上去不像冬天那般丑陋荒寂。那么爷爷是在看花草吗?一遍遍地看不厌。可也不尽是啊,炎热夏天和枯寂冬天,他不也照常如此表情?只能说,他是在看坟墓。他是山冈的守墓人。无数个白日,山冈上空寂无人,爷爷扛上锄头,到山冈上走一圈。
有一次我们在山冈上撞见。
“大热天的,你来干什么?”爷爷放下锄头,劈头就问。
“你来得,我就不可以来吗?”我正闲极无聊,斗斗嘴也开心。姐姐和她的影子部落不知去了哪里,家里空空荡荡,我才不想干瞪眼呢。
“对了,你不是在锄地吗?”我冲爷爷问道。
“留下一块,明天再弄。”爷爷说着往一个坟堆走去,我站着看他。
爷爷利索地整饬坟上的枯枝败叶,小心绕过那些开得金灿灿的野雏菊蒲公英和蓝到眼睛发亮的阿拉伯婆婆纳。
我走过去问他:“这是奶奶的坟吗?”
爷爷不作声,只顾一个坟堆、一个坟堆地整理。
“这里面埋着什么人?怎么这么多坟头!”我又问。
“这是乱葬岗,你以后少来!”爷爷将锄头一横,坐在了锄头木柄上,从暗褡口袋里掏出烟火点上,慢悠悠抽起来。
我蹲坐在爷爷对面。清明已过,天暖热起来,野蒿草散发出好闻的清香,我顺手揪起一把草花,小小的婆婆纳一朵一朵可真像蓝精灵,我捉住它们兜在手里玩。“既然是乱葬岗,那你干吗要给它们整理?”我闷闷地发问。
“他们呐,跟你奶奶一样,都是饿死的……”爷爷丢下烟头起身,再不理会我的纠缠。我跟在爷爷后面往坡下林子走去,一路走一路掐两边田埂路上的野草花。
“好好的,去揪它们作甚?”爷爷突然来了一句。
“又不是你种的花!”我冲爷爷的后背翻白眼,爷爷前倾的背更驼了,咦,他背上长眼睛了?
……
这么写着爷爷的时候,我竟生出疑惑:爷爷以一种什么样的信念活着?每天挥汗如雨的生活真就是他甘心的吗?有没有懈怠过?或者说,他怎么看自己日复一日的生活?
某一天,在安静的办公室里翻书,难得不被打扰的片刻,我读到这样一段话:
“我记得某天自己注视着一位老农固执地独自犁地。他顶着烈日苦干不辍,缺乏力量但技艺足以弥补,其熟稔出于对土地的长久热爱。地面久经日晒,但仍有下雨的希望,农民们都翘首以盼。我了解这种劳作的艰辛,因此我坐在绿藤环绕的凉亭里继续观看,心存敬佩却绝无嫉妒之情。”
于是就想起了爷爷。这样一个形象和我脑海里爷爷的经典画面叠印重现。而作者诺曼·道格拉斯的这本书《老卡拉布里亚游记》初版于整整一百年前。诺曼·道格拉斯是英国徒步旅行家。却原来,农夫的劳作一成不变,从古至今!而我之所以对这样一段文字心有所动,不仅仅是为呼应对爷爷的想念,那么还有什么?我放下书来。
谁会在意烈日下劳作的农夫呢?很久以来,我只在虚构的故事里遇见过他们,而对新新世界的孩子们来说更像是久远的寓言。我们其实早就远离了流汗和劳动的生活,五谷不分、麦韭难辨也不再是笑谈,因为孩子们都不认识。脑海里翻出凡·高,这个画家该是妇孺皆知,可所有的荣光都不是他的,他生前几乎没卖出过一张画。他一生窘困,他早期的画里有很多农夫在田里劳作或在暗沉室内片刻休憩的画作。凡·高是懂得农夫的,他也是土地的孩子。
因为已经很久没有挥汗劳作的生活,我们对农夫的想象只能通过画家的画作、古老的寓言等虚构文字里产生。说实话,我们对他们漠不关心,有时还笑话他们愚蠢。道格拉斯在一百年前就说了:“但是种豆的农民,那些收入取决于风与气候的人,只会说一切是上帝的旨意。他们包容自然的缺点就像包容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也难怪农民们信任自然远过于信任人。他们遭受过多年的压迫与暴政;而阳光雨露,即使有时反复无常,也比地上的主人们更像他们的益友”(《老卡拉布里亚游记》)。一百年后,虽然农民们所面对的问题已今非昔比,但是我相信:自然和土地仍然是他们最信赖的故友和需要呵护的孩子。
这么想来,我真觉得其实我并不懂爷爷。虽然他是我的亲人,但是当他在流汗劳作的时候,我却躲在林子里玩乐,慢慢长大后,我又离开了乡村,我离土地越来越远——一个没有经历过流汗劳作生活的人,怎么懂得这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一个不接近土地和五谷的人,又如何理解这才是一种最可靠的生活?我其实没有资格论说爷爷,他对土地的感情,他日复一日艳阳下的劳作,他对山冈的投注和守护,他小心翼翼不去踩踏那些山野花草的柔软心,他即便是装一箩筐蔬菜也要把它们码得整整齐齐的认真劲……种种他的执拗怪癖和我眼里的凶悍小气乃至不可亲近,却是以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生活进行着,这就是生活本身。此刻,我写下他,也并非要给他一个意义,而当我写下这一切时,我却清晰地看到了活着的时间。
家乡一道道通往天空的山坡里,肯定有一道是属于爷爷的。因为,“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玛格丽特·米切尔小说《飘》)。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