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Ki
一个刚刚接触游戏的人可能会认为,游戏就是屏幕上的画面,就是储存在硬盘里的代码。了解更深的玩家会知道,游戏的本质比这更基础。即使把构筑这个游戏的种种元素替换成不同的东西,你依旧可以得到相似的游戏体验。游戏的核心是一套生成体验的机制。它规定了你如何获得不同或者相同的结果,并促使你在理解这套机制的前提下规划行动来实现目标。而一套游戏机制通常包括最基本的四点:模拟、决策、反馈和随机。
有研究认为,游戏最早起源于原始人类对求生技巧的练习。这种练习当然必须是虚拟而无害的。但既然游戏是虚拟的,也就不会产生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它如何能够促使玩家将其认真对待?答案是,游戏只能、而且必须作用于玩家的心理层面。所以对游戏的实质更加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游戏的核心是一套生成情感体验的机制”。
玩家的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游戏设计师首先甚至唯一要考量的因素。而令玩家的情感产生变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游戏与现实事物间建立映射关系——很少有人会对操作屏幕上的光点躲避其他光点产生兴趣,但如果你把这个光点想象成一架宇宙飞船,其他光点当作敌人,立刻就能感受到紧张的游戏氛围。这就是为何几乎所有的游戏会模拟某些事物乃至为其撰写一个虚构故事。
我们通常把游戏称之为交互艺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艺术形式的最本质特点在于,它必须借助玩家的输入才能完成表达。也就是说,除了游戏制作者以外,玩家也具有按照自我意愿塑造游戏的权利。这一事实决定了玩家的决定是游戏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正如电脑游戏设计师席德梅尔所说,游戏的本质就是一系列有意义的选择。给予玩家选择并让他们作出决策是一款游戏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而游戏通过模拟所虚构的内容此时就会与玩家的情绪系于一线,驱动他们持续投入时间与精力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
游戏是艺术吗?有人认为游戏是艺术,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但作为对现实的模拟,游戏展现出了一种成为艺术的思路:它可以把我们所关心的议题囊括进去,借由重复可改变的演练过程完成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譬如像最近热门的《冰汽时代》那样,引发人们对道德的思考。
从这个思路出发,游戏就有了与文学或者电影一般反映现实乃至改变现实的能力。而由于游戏这一形式本身的独特性,它还可以做到一些文学和电影做不到的事。游戏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不同在于互动性,它需要逼迫玩家适时做出恰当的反应,如果玩家不能进入角色游戏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所有游戏都会强调沉浸感的重要性,而对沉浸感的确保带来了很多好处。电影观众不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也可以看完一场电影,但游戏玩家若是遗漏了重要的信息则很有可能遭遇始料不及的失败。危机感会迫使玩家将他所收集的情报都充分理解并运用起来,也就是说,对游戏系统的把握是玩家的必备技能。
对于这种状况,知名游戏制作者乔纳森?布洛如此总结道:“当你玩得越来越熟练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处理复杂网络中相互联系的因素的专家。换句话说,即使你并不觉得你学到了什么东西,你也在系统性思维上获得了提升,在处理复杂系统、了解复杂系统如何运转方面积累了经验。”
借助游戏,我们就有机會快速低成本地理解许多复杂、难以再现的现象背后的原理——这在以往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们在长时间实践中才能获得的经验。
不过笔者并不认为这能显著提升人类系统性思维的上限。比起用游戏训练人类专家,人工智能也许是更合适的选择。相比人类思维所依靠的玄之又玄的“直觉”,算法的每一个判断都有据可循,其算力也没有限制。Alpha Go 征服围棋也说明了人工智能在系统性思维方面足以超越人类。
游戏不是遗世独立的桃花源。相反,由于电子游戏这一形式在这方面的独特优势,它只会成为垄断资本与大众交锋的前沿战场。运营方必然会无所不用其极地调用所有的理论经验与技术储备来促使玩家为他们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