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雨露
摘要:教育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领域,其发展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以P县X村为例的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对该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剖析。研究结果表明以P县X村为例的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背景、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学校条件的限制和对小孩发展的考虑等原因。其影响主要是对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农村居民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和对小孩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地区;离乡陪读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缘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标志,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推动力。国家的强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国的教育体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改变,近些年农村地区开始出现离乡陪读的现象。提及陪读,我们首先联想到的都是城市,所以当农村地区出现陪读现象时,一直对教育领域较为关注的我对此产生了极其浓厚的研究兴趣,想一探究竟,并挖掘农村地区出现离乡陪读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想具体了解P县X村离乡陪读现象的情况,并深入分析其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这种现象所产生的一些影响。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将社会学理论灵活地应用到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2.现实意义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农村教育的新现象和新动态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给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二、文献回顾
通过对近五年来有关于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文献梳理,我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现状描述;二是对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原因分析;三是对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影响研究。
第一,关于对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现状描述。黄巨臣、朱平、安虎认为从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陪读现象持续升温,农村陪读家庭数量增多,催生出职业陪读;二是,陪读对象多为家中独生子女,主要以高年级和低年级为主;三是,陪读费用的支出不断增加,逐渐由理性转向非理性;四是,由主动陪读转向被动陪读,时间也由短期转向长期;五是,陪读人员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六是,出现由农村向城镇,城镇向大城市,以及大城市向城镇进行陪读迁移的双向流动趋势等。1谢芳、王金兰、王建民、刘茂昌、丁斌、香成福认为目前陪读之风愈演愈烈,不仅由高年级向低年级蔓延,而且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和城市、城市周边向城中、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短期“陪读”向长期“陪读”的趋势发展。2
第二,关于对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原因分析。王莉、张彩琴认为家长随迁型陪读现象是由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身问题和家长方面原因造成的。3王晓慧则提出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均衡、事实层面的不公平逐渐向观念层面的不平等转变、农村中小学陪读会衍生出新的不公平。4王雪、张春兰也认为农村家长陪读是出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5
第三,关于对农村地区陪读现象的影响研究。牛栏芳认为陪读作为一个结果变量,受到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关系、家庭现居地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同时,它又作为一个原因变量,引起了家庭内部经济、家庭主要成员的性格、人际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6苗涛则是针对性地分析了隔代家長陪读对于隔代家长的影响,如新生活的不适应、心理压力、失去经济来源、代际之间的代沟产生与祖孙和儿女之间的矛盾与冲突。7王莉、代晔、张彩琴则认为家长随迁型陪读的影响分为家庭、学生自身和学校三个方面,具体为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造成学生的社会化缺失、造成学生的“能力缺失症”、不利于学校达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教育目标。8陈锋、梁伟觉得陪读会引起家长的社会角色调整、促发陪读家长人生轨迹转变、累积的异质性导致陪读家庭生活发生分化。9
三、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离乡陪读指的是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离开自己居住的地方去附近村镇、县城陪读的现象。
四、 理论视角
(一)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宏观的如人类社会形态的变化、国家政治的兴衰,中观的如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社会制度的变化,微观的如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变化等。10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政策和制度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撤点并校政策的实行让农村地区的教育局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有些村子里面已经没有了中小学,这就使得一些村子的孩子们必须得去附近的村镇或者县城里面去上学。
(二)社会行动理论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是对自己作为手段的行动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都经过精确计算的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信仰而采取的行动。情感行动是基于情绪,尤其是感情而采取的行动。传统行动是由传统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所决定的行动。11教育是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手段,出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情况的考虑和重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的家长都会想方设法的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在今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个人的发展不再限制于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向城市的流动。
五、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1.实地调查前
本研究在准备的前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通过梳理文献,借鉴前人研究,形成自己的一个研究思路和想法,方便展开实践与调查。并且上网查阅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使自己有一个政策背景,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实际调查。
2.实地调查时
实地调查阶段,主要采用无结构访谈法,通过与当地农村居民的访谈和交流获取相关的有效信息,收集一手资料。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结论。
六、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难点
本研究的难点主要在于对家庭关系的影响调查,介入到农村居民的家庭询问其隐私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且有可能会遇到被调查者不配合的情况。
(二)创新之处
首先,此次研究的现象较为新颖,一别于其他类似家长陪读的研究主题。
其次,视角独特。本研究有别于教育学的研究,笔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讨教育领域的问题。
最后,本研究采用的是文献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去调查,将前人的研究和笔者所研究的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得此次所研究的内容更加完整和准确。
七、农村地区P县X村离乡陪读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影响研究
通过走访入户、访谈村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调研之后,笔者最终得出了关于以P县X村为例的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的原因和影响的结论。
(一)农村地区P县X村离乡陪读现象的原因
1.政策背景
当笔者实际进入到调研地点之后,发现早在几年前,因为政府实施了撤点并校的政策,所以P县X村除了幼儿园以外并没有可供村里孩子上学读书的地方。因此,P县X村的村民只能选择把孩子送到附近的乡镇学校去上学,家里条件稍好的还会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学校去接受更好的教育。由此可见,政策的改变和实施对以P县X村为例的农村地区的教育现象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农村地区出现离乡陪读现象的关键原因之一。
2.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当今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落后就意味着会被社会淘汰,而教育是实现向上流动的资本和有效手段,许多农村家长现在也都很重视孩子未来的发展,所以都会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上学。因此,农村地区的孩子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受教育的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在自己的村子或附近的乡镇,甚至还会去师资力量强大和学习坏境良好的县城学校上学。P县X村的居民正是如此,他们现在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考虑到孩子的将来,他们宁愿耗费更大的精力和花费更多的钱,也要给孩子提供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条件。正如有些家长在访谈中所提到的:
“如果从小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那就等于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将来长大了也只能像我们一样当农民。”
“俗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而且在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没办法过上好日子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把孩子送到其他乡镇或县城的学校去上学。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形成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水平太低,不管家长的思想观念再怎么先进,他们也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更多的是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个农村家庭才有可能承担起孩子去好学校读书的费用,并且承担起陪读人员和孩子的生活费用。通过调查,P县X村居民的收入不再是像以前仅仅靠卖一些庄稼来维持家里的生活开支和一切费用。而具体的内容村民也有在访谈的过程中提到:
“现在仅仅靠种地是没办法维持生活的,孩子上学的费用和生活費都需要更多的钱,所以我就想着做一些副业,在村里开个小卖部,这样也能增加一些收入。”
“在现在这个年代当农民是赚不了钱的,另外,家里的开支也越来越大,想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就必须得多赚钱。所以,我每年都会选择去大城市里打工。”
“现在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在家务农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我就想着卖点村民比较需要的农产品,这样也可以增加家里的收入。像我们家就是养鸡,等着鸡下蛋了之后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外出打工或是在本村做一些小生意、搞一些副业,这也使得P县X村的居民每年都能有一个可观的收入。因此,他们足够有能力承担送孩子去镇上或县城读书的费用,以及陪读人员和孩子的生活费用等。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造成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4.学校条件的限制
据调查得知,出于安全或是其他因素的考虑,P县范围内的小学学校基本上是不会给孩子提供住宿的,只有中学的学校才会给学生们安排宿舍以便学生留校住读。基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小学几乎都没有学生宿舍供孩子留校,所以家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只有让家长陪读。这样一来,学校条件的限制也会导致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的发生。
5.对小孩发展的考虑
第一,P县X村的居民出于对孩子自身的担忧,比如孩子年龄较小、生活无法自理、学习不能自觉等,经过对以上种种情况的考虑,都会使得家长选择陪读。第二,考虑到孩子将来的发展,为了让孩子去好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们也选择离乡陪读。
“孩子太小,没办法照顾自己,所以必须得有家长陪在身边才放心。”
“没有我们家长的监督,孩子肯定会不好好学习,所以必须得有大人看着才行。”
“现在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都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读书以后能够找一份好工作,将来可以不用像我们一样呆在农村。”
(二)农村地区P县X村离乡陪读现象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的影响主要就是围绕着对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农村居民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和对小孩的影响这三方面。
1.对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需要离乡陪读,除了支付必要的教育相关的费用以外,农村家庭还另需承担异地租房费用、水电气等费用以及陪读家长和孩子的生活费用,这对于以前的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笔额外的开支,因此对于农村家庭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另外,由于需要抽出人手去陪读,所以使得农村家庭里的劳动力减少,这对农村家庭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笔者同时也发现P县X村的居民一般都会选择让不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承担者去离乡陪读,这样也可以减少农村居民离乡陪读对农村家庭造成的经济损失。
2.对农村居民家庭成员关系的影响
陪读家长的选择,对于农村居民家庭成员的关系其实是有着较大的影响。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P县X村的农村家庭大多数都是选择让孩子的母亲离乡陪读,一方面是考虑到孩子的母亲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能够对孩子有一个很好的照顾和监督,这一点是隔代长辈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主要是负责照顾大家的生活起居,在家庭经济收入方面不起主要作用,所以选择让孩子的母亲离乡陪读不会对农村的家庭经济造成太大的损失。除了选择让孩子的母亲离乡陪读之外,P县X村也存在着少数让隔代长辈离乡陪读的情况。但是,无论是选择让孩子的母亲还是隔代长辈离乡陪读,对家庭成员的关系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选择让孩子的母亲离乡陪读的家庭,由于孩子的母亲长期和丈夫异地分居,夫妻交流较少,夫妻关系也变得较为淡薄。而选择让隔代长辈离乡陪读的家庭,因为孩子和父母见面的机会不多,沟通的时间也少,所以影响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比较疏远;相反,孩子和隔代长辈的关系更为亲密。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孩子父母和隔代长辈的教育观念冲突问题。孩子的父母认为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就应该严格,而隔代长辈心疼孩子,所以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比较放松。
3.对小孩的影响
离乡陪读除了对农村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成员关系有影响之外,对小孩的影响也是极大的。简单地可以将其分为两方面:从好的方面来说,家长离乡陪读,有了家长的照顾,孩子的生活有了保障;另外,有了家长的监督也有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从坏的方面来说,家长离乡陪读意味着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有了更大的开销,对于农村家长来说也意味着付出更多的精力,因此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压力较大。但是,总的来说,有了家长的陪读对孩子们是利大于弊的。
八、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以P县X村为例的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的调研,让笔者知道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原因,政策因素作为一个大背景前提,是我们首先应该去考虑的。其次,经济因素作为物质前提,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还需要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去分析问题,就像此次调查农村地区离乡陪读现象的原因,居民的思想观念、学校条件的限制和对小孩的考虑都是结合实际调研情况所得出的结论。另外,对于一个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则应该根据受影响主体进行分开讨论,才能更加的准确和完整。
参考文献:
[1]黄巨臣,朱平,安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研究》,教学与管理,2015年:第5-6页。
[2]谢芳,王金兰,王建民,刘茂昌,丁斌,香成福.:《从“陪读”现象看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以甘肃省为例》,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8期:第14页。
[3]王莉,张彩琴:《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现状及原因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农村陪读家长为例》,河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123-124页。.
[4]王晓慧:《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第24-25页。
[5]王雪,张春兰:《农村家长何以陪读——基于山西省G市陪读家长的考察》,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27卷第9期:第250-251页。
[6]牛栏芳:《农村中学生家长陪读及其对家庭的影响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第29页。
[7]苗涛:《农村隔代家长的陪读困境及小组工作的介入》,山东大学,2016年:第38页。
[8]王莉,代晔,张彩琴:《农村中小学生家长随迁型陪读的影响分析》,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第14卷第2期:第98-99页。
[9]陈锋,梁伟.:《生命历程视角下农村家长陪读经历及其影响研究——基于甘肃华县的实地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5卷第5期:第61-62页。
[10]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1-282页。
[11]候鈞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三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