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晨光
当下党中央高度重视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也应当看到,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地方和企业教条式理解降成本,以为所有成本都要降也都能降;一些地方和企业为降成本而降成本,搞运动式降成本……这些误区不仅影响实体经济降成本的成效,而且造成市场机制扭曲。为此,需要廓清认识误区,明确降什么、谁来降、怎么降。
明确降什么。实体经济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需要统筹考虑。应当看到,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成本会随着资源禀赋变化和发展阶段提升而出现趋势性上升,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企业必须承受的“硬成本”;而税费、融资、物流等外部成本以及乱收费等不合理成本,可以区分不同情况作为实体经济成本的“主降点”。同时,还需要从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政策和制度不合理等基础性体制机制方面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明确谁来降。一方面,企业要发挥降成本的主体作用。企业在降成本方面不能无所作为;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降成本的主导作用。聚焦企业自身说了不算、想降难降的外部成本,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明確怎么降。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一是企业“眼睛向内”挖潜降本增效。二是政府持续发力打好“组合拳”,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以及融资和物流成本。三是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企业降成本。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