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超
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时指出,要充分认识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性,把发展制造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重要目标。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复兴的硬实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日益庞大,体系健全、独立、高效的制造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诸多贡献。
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下,全球经济复苏未稳,地区冲突动荡不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赢得全球竞争的未来,就必须要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勠力强国建设,尤其是要打造更坚实的硬实力。
作为未来7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未来5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尤其需要一如既往,甚至是更大力度地落实好,其中,以下四点尤为关键。
首先,继续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環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着力在引领性原创成果、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层面寻求突破,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
其次,深化“两化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其三,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尤其要继续瞄准中国制造薄弱环节,下大力气攻关,扭转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技术缺失导致产业发展被“卡脖子”的局面。
其四,着眼于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继续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重点发展领域取得突破,逐渐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总之,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快马加鞭,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总结经验,突破进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最坚实的硬实力支撑。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