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闻可视化的美学审视

2018-08-13 10:15许海凤
新媒体研究 2018年1期

许海凤

摘要 新媒介技术驱动下新闻信息传递模式的转变及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催生了以图像视觉传播为主的新闻可视化报道形式。当前以数据新闻、图片新闻以及VR新闻为主的新闻可视化不仅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在改变新闻审美生产的同时也促使新闻审美接受发生变化。包括审美语境的“中介化”、审美文本的多形态与交互性以及审美鉴赏过程中审美空间的压缩、审美聚焦的转移等。在视觉资源饱和乃至过剩的视觉传播时代,我们还应反思新闻可视化可能带来的“观赏依赖”以及“视觉资源浪费”等问题。

关键词 新闻可视化;视觉呈现;中介化;观赏依赖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1-0050-03

视觉语言的无障碍性有利于打通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壁垒,因此,以图像视觉呈现为主要特征的新闻可视化对于新闻信息的表达与传递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新闻可视化的具体概念目前没有权威的说法,但学者形成的一致共识是:新闻可视化是媒介技术比以往更多地参与新闻生产过程的一种新型报道形式。区别于信息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新闻可视化是运用技术将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进行图像化、拟像化视觉呈现的报道形式。不仅包括数据新闻中的数据可视化,还包括如人物形象、关联性信息的可视化。简而言之,新闻可视化是对有新闻价值的要素、对象的可视化。可视化并不是新媒介技术时代才有的产物,却是随着如大数据、多媒体数字化等技术兴起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从二维到三维、四维乃至虚拟交互场景的技术演进,以文字报道为主、图表为辅的报道形式开始转向以可视化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图像化的视觉呈现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文本内容。新闻可视化在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官感体验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变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收与审美方式。

1新技术驱动下新聞可视化的视觉呈现与审美表达

新闻可视化是依托新媒介技术,以图像视觉传播为主的报道形式,其不再停留于二维图像简单的辅助性表达,而是以图像的视觉呈现作为新闻报道中内容主体。目前新闻可视化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图片新闻、数据新闻与VR新闻。

图片新闻可视化。图片新闻在传统媒体时期并非主流形式,而新闻图片的应用也只是作为新闻报道的辅助手段出现。随着数字化媒介技术的进步,图片新闻的生产与制作成本大大降低,而长篇累牍的文字报道也使受众产生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数字化图片带来直观视觉冲击的优势促使图片新闻成为新闻可视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图片新闻作为新闻网站常见的新闻报道形式,常常以一系列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新闻图片进行呈现,并辅以文字解说形成完整的新闻故事。腾讯网新闻中心图片频道设立了多个图片新闻栏目,如《活着》《中国人的一天》《图话》《鹅眼》等,通过一系列有着视觉关联和逻辑顺序的图片,以纪实性的视角将公共社会问题和普罗大众的生活真实直观地展现在受众眼前。图片新闻利用图片直观明了的特点,将新闻事件及其逻辑联系用图片展现出来,达成“用图片来讲新闻故事”新闻报道效果。

数据新闻可视化。数据新闻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以围绕某一公共性话题或事件的数据的可视化为主要特征,其将枯燥乏味的数据转化成生动直观的图表,包括多维坐标系、动态地图等交互形式,以此来构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视觉认知和审美体验。目前国内外的主流媒体以及新闻网站都在进行数据新闻的尝试,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卫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国内主要有网易的“数读”、腾讯的“数据控”、财新网的“数字说”等。财新网推出的《2016·洪水暴至》聚焦了历年来国内洪水灾情数据,使用VR、短视频、解释性交互图表等可视化手段将受灾地区、受灾人数以及影响范围等多维度因素通过动态地图显示出来,在给受众带来多重感官冲击之余,帮助受众全面了解灾情动态。《2016·洪水暴至》也因其强有力的冲击性和公共性入围2017年全球“数据新闻奖”。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实现有赖于大数据的抓取和分析,直观的图像呈现配以简短的说明性文字,帮助受众更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VR新闻可视化。VR(Vitural Reality虚拟现实,简称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VR新闻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新闻场景的虚拟,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VR新闻可视化主要体现在围绕新闻事件虚拟一个三维的空间世界并辅以专门的观看设备进行视觉呈现,不仅在视觉、听觉、乃至味觉、触觉等感官上有了全新的体验,还进一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跨时空的虚拟审美体验。VR新闻可视化最为经典的作品莫过于2012年约翰·布兰奇(John Branch)带领其团队推出并一举夺得普利策特稿奖作品的《雪崩》,讲述了16位有经验的滑雪者在华盛顿州的卡斯卡德山突遇雪崩的惨痛故事。这份特稿集VR、文字、音频、视频、动漫、数字化模型、卫星模型于一体,让读者在虚拟空间中以身临其境的状态感知事实。《雪崩》以沉浸、交互的视觉呈现形式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形式,虚拟全景式的VR体验让受众离“看”新闻更进一步。VR技术与新闻报道的结合使新闻可视化在其视觉呈现形式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受众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看”新闻,获得多维的、多重感官的审美体验。

2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可视化的审美转向

学者欧阳友权认为新媒介技术的艺术审美性在媒介层面和艺术审美观念层面给既定的艺术范式带来影响。新媒介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介形式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对于新闻作品审美的逻辑原点。新闻作品的可视化、交互性形式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稳定的审美文本,并且随着“图像”取代“文字”成为主要的新闻可视化呈现形式,“看”取代“读”的阅读习惯转变也影响着受众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认知。

2.1审美文本的多形态与交互性

传统新闻生产是从记者采写到编辑排版再到受众阅读的线性模式,而受众接收的主要是以文字为主、图表为辅的单一形态新闻信息,审美文本具有单一的稳定性。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闻可视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新闻可视化遵循的是图像为中心的叙事逻辑,即通过多种符号形式实现可视化叙事,而有着不同特性的媒介也凭借其自身优势都参与到呈现新闻的过程中来。新闻信息经过记者、编辑、设计师、文案等多重参与者的建构和拼接,构成静态的、动态的乃至虚拟的等多形态可视化文本。同时,不同形态的审美文本可以通过超链接、超文本的形式相勾连,受众可根据主观意愿点击进行信息获取。新媒介技术支持下的新闻传播过程即是受众的审美过程,这一过程中,审美文本与受众的互动增强,而受众也由传统被动的审美接受者成为具有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审美主体。

2.2审美鉴赏的模糊

新闻可视化的生产逻辑是以图像为主要形式呈现新闻信息,通过各种信息图表帮助受众更高效地解读新闻信息,而受众在解读信息的过程中,审美鉴赏方式已发生了转变。一方面体现在受众审美聚焦的转移,新媒介技术下新闻可视化作品中,受众由体验文字美、发挥审美想象空间解读信息,转变为关注可视化的图像美。新奇、美观的图像往往更容易快速捕获受众的注意力,审美焦点从对文字的品味转移到对图像信息的直观解读。另一方面体现在新闻审美空间的压缩。学者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提到,“正是新闻作品结构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诱生出深沉旷远的审美空间,从而带来良好的新闻意境美学效果。”在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下,受众主要通过文字理解信息,结合自身个人经历和已有知识乃至感性情感来对信息进行解码,整个审美体验的过程需要受众依赖于文字以及作品结构中的“空白”进行“无限想象”来完成;而新媒介技术下新闻可视化作品中,受众由体验文字美、发挥审美想象空间解读信息,转变为关注可视化的图像美,追求图像的视觉冲击带来的审美快感。新奇、美观的图像往往更容易快速捕获受众的注意力,而可视化图像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快感决定着受众是否阅读这篇报道。直观的视觉冲击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使得受众无暇对新闻作品的“空白”构建完整的想象空间,以致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审美空间大大压缩。

2.3审美语境的“中介化”

审美语境即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沟通的场所。传统新闻审美过程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新闻文本可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遵循“新聞—受众”的审美路径,并且审美过程中受众对文本的审美解读有着较高的自主性,审美语境的建立需要受众自身的参与。美国学者曾戈提塔在其著作《中介化——媒体如何建构你的世界和生活方式》提出“中介化”这一概念,他认为媒体是介于人与真实社会的“中介化”存在,并且媒介利用“表现性”符号构建了人们认识的世界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方式乃至人类本身。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闻可视化作品中,审美语境有着强烈的“中介化”色彩。一方面,构成主要审美文本的可视化内容,其呈现有赖于技术的转化,如新闻图片及数据图表的数字化及VR新闻所借助的VR及其他观看设备,这种技术通道构成的审美语境成为受众与审美对象的“中介”。另一方面,这种“中介”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认知。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得新闻可视化作品可以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乃至虚拟的各种形态呈现,并营造一个生动鲜活的融多感官于一体的审美享受语境。受众沉浸在这个空间浑然不觉,各种形态的审美元素也同时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带来各自感官体验的相互转化和“感觉挪移”。如在VR新闻的体验过程中,受众可以以第一视角去感受新闻现场、身临其境“看新闻”,在这种“中介化”的审美语境下,“真实”与“虚拟”的边界逐渐模糊,技术化的视觉呈现也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乃至重构着受众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3新媒介技术环境下新闻可视化的美学反思

尽管以图像表意为主的新闻可视化报道形式能够帮助受众更为直观地获取和接收新闻信息,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但多度使用新闻可视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包括在微观层面影响人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形成对图像的“观赏依赖”;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新闻美的表达以及视觉资源的过度生产和浪费。

观赏依赖。新闻报道从以文字表意为主转变为以图像表意为主的文本表达方式,培养了受众“看图”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又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可视化要求和视觉快感欲望不断攀升。新闻可视化的视觉呈现给受众带来的视觉快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对真实世界的认知模式,随着审美聚焦的转移和审美空间的压缩,受众逐步形成以“图思维”为主的认知习惯和表达习惯,由此形成只看图不看字的图像“观赏依赖”。学者常江认为可视化带来的沉浸虚拟体验使受众无法与新闻情境保持必要的“批判性距离”。过度地沉浸于想象使受众在进行信息接收与符号解码过程中,满足与视觉感官的刺激和感受震惊的效果,无法调用理性的批判意识对新闻信息深入思考,形成读图感知的“浅表化”。这种感知的浅表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体现地愈发明显,受众对图像内容呈现形式的关注超过了内容意义本身。沉浸在碎片化新闻信息获取的受众,有时可能仅仅为了体验技术带来新鲜的感官体验和图像刺激的快感,往往难以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思考。

视觉资源浪费。图像呈现的直观明了的特点,使得以图像化为主的可视化形式成为新闻报道中争得受众眼球的手段。而受众越来越高强度的参与和互动,“读图”的信息诉求也倒逼媒体进行新闻可视化的呈现。于是在新闻生产机构“追逐受众”与受众对图像的“观赏依赖”相互作用下,新闻可视化在新闻报道中被广泛乃至过度使用。可视化的内容随处可见,媒介技术的低准入门槛也使可视化的信息更为繁杂和劣质,真假难辨的内容充斥其中。新闻的美学价值的体现需要以真、善为前提,虚假新闻的可视化以及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信息的可视化都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和价值原则,不仅影响着新闻的美的表达,还带来可视化视觉资源的过度生产和浪费。

4结束语

新闻可视化是新媒介技术环境下信息传输模式的变革与受众信息获取方式转变的共同产物,媒介技术的深度介入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还带来了包括从“读”到“看”的审美习惯转变、从文字到图像的审美聚焦转移以及从间接到直接的审美空间压缩等审美转向。新闻可视化不论在新闻生产还是在新闻审美接受层面都有着区别于传统文字叙事的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图像表意对受众认知和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新闻可视化只是报道的手段,如何利用可视化手段讲好新闻故事,在实现新闻信息审美价值与新闻价值的统一的同时,为受众营造良好的审美体验,才是利用新媒介技术进行新闻可视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