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旗歌谣》中劳动的内涵

2018-08-13 16:11王艳蓉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

内容摘要:劳动,自古以来不仅是中国民歌的重要话题,近现代以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五四时期,“劳工神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建国之后,劳动更是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公共话题,工人、农民等广大的劳动人民成为了最受尊重的社会群体。然而,在当下社会,劳动却越来受到社会的轻视,“劳动最光荣”已然成为了一句空口号。劳动平等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显然被推到了社会的边缘。《红旗歌谣》的“劳动”内涵所蕴含的对劳动的尊重,对团结、奉献等精神的重视,也许能为当下所产生的劳动观念等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出路。

关键词:劳动内涵 劳动情绪 劳动方式 恋爱标准

新时期之后,随着对大跃进运动的否定,《红旗歌谣》,这部在大跃进时期问世的民歌选集也被文学界所否定。“在《红旗歌谣》这本被称为‘诗三百的诗集中,纯粹凸现为政治运作,由此造成了民间歌谣的本体偏离。[1]”“《红旗歌谣》中的这些民歌并不是真正的民歌,它脱离了民歌的民间性。[2]”《红旗歌谣》被定义为虚假的文本,被民歌驱逐出境。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红旗歌谣》真的应该被完全否决吗?它是否存有一定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正是我们所忽略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走进《红旗歌谣》,意图重新发掘《红旗歌谣》的意义和价值。

劳动,自古以来不仅是中国民歌的重要话题,近现代以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五四时期,“劳工神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建国之后,劳动更是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公共话题,工人、农民等广大的劳动人民成为了最受尊重的社会群体。《红旗歌谣》就是一部表现新中国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的劳动人民生活的民歌选集。勞动的主题更是成为《红旗歌谣》的重要表达内容。《红旗歌谣》中对劳动在劳动情绪、劳动方式等方面的书写与表达都有其特殊性,对十七年时期的劳动观念的形成以及对新时期之后的劳动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将从“劳动”这一重要内容入手,探讨《红旗歌谣》中“劳动”的内涵及其深层意蕴,以期为《红旗歌谣》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抒写积极豪迈的劳动情绪

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学,是最能直接表达劳动人民情感、情绪的文学艺术形式。《红旗歌谣》的劳动民歌抒写出了大跃进时期劳动人民积极豪迈的劳动情绪。这种劳动情绪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歌描写了劳动人民在劳动时的欢乐气氛。劳动人民的欢声笑语成为民歌的常态表达。有秋收季节的丰收之乐:“农村八月欢乐多,满场满院堆五谷。”[3]有社员的劳动之乐:“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4]有摘棉姑娘的欢乐:“南岸棉田白银窝,红衣姑娘摘棉乐。”[5]也有水田姑娘的笑声:“一畦畦清水照人影,一个个笑脸乐呵呵。”[6]第二,民歌抒写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积极的劳动态度。“每天早起挑尿肥,歌声唤醒红太阳”[7]描写出了农村年轻姑娘的积极与勤奋;“劳动热情火一团,热火迂风火更大”[8],“兴修水利决心坚,天大北风我不怕”[9]表现了水利工人的坚定而热情的劳动态度。第三,民歌表现了劳动者自信豪迈的劳动气概。“高山也能挑起走,大河也能扳得弯。”[10]表现了劳动者的自信;“天高没有脚心高,石硬没有决心硬。”[11]表现了劳动者强大的劳动决心。“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12]“天干也要吃饱饭,乾坤掌在人手中”[13]和“社员跟太阳比赛跑,累得太阳把替工找”[14]这三首民歌表现了劳动者敢于战天斗地的劳动气魄。“昂首阔步向前进,石油战线创奇功”[15],“我是一个装卸工,干劲冲破九重天。”[16]这两首民歌表现了劳动工人的豪迈气概。

民歌中所表现的劳动者情绪的积极、振奋与豪迈,成为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这种情绪的表达有其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天”是掌握人类命运的权威。人们对“天”是绝对尊奉的,“天”的意旨是绝对不能违抗的。在封建社会,作为统治阶级的历代君主对“天”也是绝对敬畏的。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劳动者,则更敬畏上天,甚至是一味消极地顺应天命。在古代民歌中,存在大量以祭祀为主题的民歌。这类民歌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心理,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人们对自我命运被动而消极的把握。在《红旗歌谣》中,劳动者不再信奉“天”、“神”等传统的带有宗教和封建意味的力量,“天干也要吃饱饭,乾坤掌在人手中”[17],人不被“乾坤”掌握,人开始掌握“乾坤”。“社员跟太阳比赛跑,累得太阳把替工找”[18]里对“太阳”等自然力量进行贬低和嘲讽,进而对自然力量进行了消解。这些民歌对“神”、自然力量的主观贬低,其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劳动者传统的思想观念中消极把握自我命运、被动顺应天命的态度,劳动者对待生命和人生的态度在情绪和意念上表现为乐观和积极。而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劳动以及对自我身份的强烈认可。不仅如此,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尊重,劳动人民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劳动最光荣”的社会观念已然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的平等的理念在这里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逐渐得到正视、尊重。

然而,这一改变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第一,民歌所表现的劳动情绪是单一的积极、振奋和豪迈,积极情绪在民歌中的表达中是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但是民歌意在表达劳动人民的真实情绪和情感,单一的情绪表达则暴露了它的虚假。一方面,从历史事实考虑,民歌所产生的年代,有劳动者地位得到提高,全国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的可喜的一面,也存在着新中国建立之初所存在的诸多的挑战和困难的一面。另一方面,人的情绪的表达是丰富、多面的,民歌中呈现的单一的情绪表达,显然存在着极大的逻辑漏洞和事实漏洞。“风雨听从人使唤,摘下月亮当灯笼”[19],“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根烟”[20]等民歌,虽然有表现劳动者的乐观、豪迈与自信的积极一面,但民歌更大程度地描写出了大量的想象、幻想等的虚构情节和场景,呈现出过分夸大劳动者力量的自恋一面,有着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气,削弱了民歌的真实度,从而表现出其虚构、虚假的一面。第二,劳动情绪的改变反映的是劳动者的心理、观念的变化。民歌中劳动者对待劳动生活的态度由悲观消极转为乐观积极,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值得思考的是,《红旗歌谣》中的许多民歌所表现的劳动者的心态已经超越了这种积极的心态,转变为一种欲望化的幻想。“一根扁担三尺三,修塘筑堰把土担,高山也能挑起走,大河也能扳得弯。”[21]这首民歌所表达的劳动者的心态是豪迈的,然而这种豪迈所反映的是劳动者的自恋心理。“高山也能挑起走,大河也能扳得弯”[22],这是对自我的非理性认知,含有大量幻想的虚假成分,是一种欲望化的、非理性的、功利性的心态表达。这种心态也正反映了当时的大跃进运动的整体状态。过分夸大劳动,过分强调欲望,忽视客观规律的这种功利化的表达成为了《红旗歌谣》民歌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描写集体主义的劳动方式

《红旗歌谣》劳动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集体化的劳动方式,这种集体化的劳动方式与旧民歌中的劳动民歌的劳动方式截然不同。“傍岸粼粼插界桩,西南风起各家忙。”[23]这是一首描写捕鱼劳动者的劳动生活的民歌,“各家忙”“插界桩”,每个渔家之间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生产的。“头遍采茶茶发芽,手提篮来头带花。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24]这是一首采茶歌,采茶的劳动者是姊妹二人,她们的劳动也是以家庭为单位劳动的过程是家庭生产,因而劳动的分配也是以家庭为单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这两首旧民歌中的劳动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生产的劳动模式。而在《红旗歌谣》中,劳动者以“社”这一集体为单位进行劳动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社员”成为《红旗歌谣》民歌中的高频词汇。“合作社里力量大,荒坡要变米粮坡”[25],劳动人民以“合作社”为单位集体开荒;“南山松柏青又青,人人爱社莫变心”[26]宣扬劳动人民要忠于集体忠于“社”;“受了一辈子牛马苦,今天才知‘社是家”[27]“社”俨然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另一个家。劳动人民以“社”为单位,并表现出对“社”这一集体的宣扬和拥护。“人民公社是幸福船”[28]和“人民公社无限好”[29]两句民歌用抒情的方式直接表达对“人民公社”的拥护;“合作社里力量大,荒坡要变米粮坡”[30]和“集体力量比天大,强过始皇赶山鞭”[31]两句民歌,前者具体例证,后者比较分析,从集体力量的具体角度来表达对“人民公社”的拥护;“南山松柏青又青,人人爱社莫变心”[32]和“瓜不离藤藤牵瓜,爱社就要如爱家”[33]两句民歌以劝诫的方式强调“爱社”思想;“受了一辈子牛马苦,今天才知‘社是家”[34]这句民歌用今夕对比的方式表现劳动人民的“爱社”思想。这些劳动民歌以热爱集体为核心,传达了集体主义的劳动精神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团结精神,“莫学杨柳半年绿,要学松柏四季青;莫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35]和“莫学蜘蛛各牵网,要学蜜蜂共采花”[36]两首民歌以劝诫歌的方式表现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人心齐,泰山移。一根竹竿容易弯,十根纱线难拉断。一人心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本戏。一块砖头难砌墙,一根甘蔗难榨糖。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万人造得起洛阳桥。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一人一条心,穷断骨头筋”[37]这首民歌以劳动人民熟悉的事物为例证,强调“人心齐”的团结精神;“千心万心合一心,天塌能用肩膀托”[38]以夸张的手法强调团结的强大力量。二是集体大于个人的奉献精神。“封不好山不出嫁,治不服水不出庄”[39]和“叫声哥哥你放心,我也不是落后人;不当模范不见你,水不上山不结婚”[40]两首民歌都是以青年女劳动者的口吻,表现劳动人民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劳动奉献精神;“不是山歌不唱你,不是我把妹子丢,公社幸福唱不尽,妹妹你在社里头”[41]这首民歌传统的“唱山歌”为论题,表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主题。

《红旗歌谣》中集体主义的劳动方式以及集体主义的劳动精神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和奉献的劳动精神,与中国传统的政教文化相吻合。中国传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与《红旗歌谣》的劳动民歌所表达的集体观是相吻合的,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对国家的整体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红旗歌谣》强调对集体的服从和忠诚,约束个体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思考的是,集体主义的劳动方式和价值观也具有其局限性。《红旗歌谣》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强调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具有其积极意义。但民歌在强调集体的同时,忽视了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公社幸福唱不尽,妹妹你在社里头”[42],集体利益即为个人利益,集体情感即為个人情感,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被否定。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服从和忠诚,重约束而轻自由。强调对集体的重视,从而忽视了对个体的关照;强调个体服从集体,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红旗歌谣》中所表现的这种片面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会造成个体竞争力的逐渐削弱,个体的劳动积极性也因此逐渐丧失,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也会对整体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三.建立热爱劳动的恋爱标准

《红旗歌谣》的情歌具有其独特性,一是劳动成为情歌表达的主战场,“情哥挖坑妹放苗,遍山披上新绿袍。情哥拉粪妹装车,一心跟着情哥哥”[43],“情歌挑堤快如飞,妹挑担子紧紧追”[44],“哥哥妹妹心连心,二人推车劲头匀”[45],“哥撒网来妹摇桨”[46]这些情歌以劳动为情歌表达的主战场,劳动的场景成为情歌的唯一场景;情歌主人公“哥哥”和“妹妹”以默契配合的劳动来表现他们感情的默契和美好。二是“热爱劳动”成为择偶的标准。“生产大跃进中你得了第一,我的荷包自然能送上”[47],“歌再好听鱼再肥,不夺红旗谁爱你”[48],“我爱哥哥志气高”[49],这几首情歌以情歌女主人公口吻描述出了大跃进时期青年人的择偶态度和标准,积极的劳动态度成为择偶的第一标准,其他标准以及主人公个人的主观态度被置于后位;“第二天,大清早,她和哥哥把地刨。乐得妈妈咧咀笑,夸我哥哥娶了好嫂嫂”[50]这首情歌则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表达,热爱劳动不仅成为男女主人公的择偶标准,也成为双方家庭长辈的选择标准。三是自我标准的建立。“封不好山不出嫁,治不服水不出庄”[51]和“叫声哥哥你放心,我也不是落后人;不当模范不见你,水不上山不结婚”[52]这两首民歌中所描写的女性劳动者建立了自己的劳动标准,她们将个人情感和归宿让位于集体劳动,将集体劳动放在首位。

《红旗歌谣》的情歌表达建立了以热爱劳动、乐于奉献为标准的择偶观,这种择偶观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的择偶价值观的承袭,在中国传统的择偶观念里,勤俭持家是重要的参考标准。这种恋爱标准有其积极意义,一是热爱劳动、乐于奉献是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对于个人人格的建立,对于家庭的和谐都有其积极的意义;二是这种恋爱标准是建立在大跃进时期的集体劳动基础之上的,对劳动的热爱即为对集体的热爱,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的行为起着约束力,对于形成健康的爱情观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三是《红旗歌谣》的情歌建立了重视个人劳动态度和劳动表现的婚恋观,削弱了传统婚恋观中的门第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婚恋观具有净化意义。

但是,《红旗歌谣》的情歌,以公共的劳动场景为唯一的表达场景,削弱了情歌所独有的私人话语的表达,将男女之间的恋爱单一化、公共化,忽视了恋爱的复杂性和个性化;以热爱劳动为至高的恋爱标准,完全取代了恋爱所应当包含的其他标准,将恋爱标准唯一化,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对正确的爱情价值观的建立也会起了消极的反作用。

《红旗歌谣》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它必然地暴露出了那个时代的众多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依然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劳动光荣”的社会观念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尊重劳动成为那个时代的共识。相比之下,在当下社会,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却越来受到社会的轻视,“劳动最光荣”已然成为了一句空口号。劳动平等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显然被推到了社会的边缘。这一现象显然值得我们深深反思,而从这个意义层面来讲,《红旗歌谣》的劳动观念也许还有值得借鉴的意义和价值。另外,《红旗歌谣》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团结精神、奉献精神,也依然为当下社会所需要,尤其是针对当下社会所滋生的日益严重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问题,有着跨时代的社会意义。而热爱劳动的恋爱观对当下社会的青年树立健康的恋爱观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最后,笔者希望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能为《红旗歌谣》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不足之处也请各位前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肖来青.“红旗歌谣”:虚假的民间发声[J].群文天地.2011(1)。

[2]卫艳梅.《红旗歌谣》的伪民间性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3]郭沫若.周扬.红旗歌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孙正国.中国民间歌谣经典[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付长珍.启蒙伦理场域中的劳动观念变迁[J].文史哲,2018(1)。

[6]梁明月.直觉思维视角下的“劳动失宠”及其矫治[J].教育发展研究,2016(24)。

注 释

[1]肖来青.“红旗歌谣”:虚假的民间发声[J].群文天地.2011(1).

[2]卫艳梅.《红旗歌谣》的伪民间性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郭沫若,周揚.红旗歌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3][24]孙正国,中国民间歌谣经典[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作者介绍:王艳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