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聂珍钊老师认为:文学在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作家穆达的作品《白河逝水》通过在社会意识伦理环境下以及理性价值伦理与家庭伦理方面书写白河镇上世纪韩、哈两家几代人错综复杂的社会伦理,展现出作者深刻的哲学思考。因此,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解读作品中的伦理关系,进一步挖掘历史语境下生命历程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关键词:白河逝水 社会意识伦理环境 人生价值伦理 家庭伦理
文学伦理学批评,主要是从伦理的角度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以及作家研究,文学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观念的物质形态,作家以“当事人”的身份再现历史语境下人类的生命存在历程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试图从社会意识伦理环境、家庭伦理、理性价值伦理三个角度分析白河镇上世纪韩、哈两家几代人错综复杂的伦理关系以及作者深刻的价值判断。
一.社会意识伦理环境下人的生命状态
伦理环境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存在依靠具有一定伦理体系的社会历史环境与视域。“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有其固定的伦理环境和伦理语境。”①
社会意识伦理环境影响作家产生两种创作倾向:第一,受时代道德规范的管制而创作的社会意识文学题材;第二,文本中作者建构用以展现人类生存状态的社会历史环境。而《白河逝水》明显属于后一种,作者在特定时代的社会意识伦理环境下展现人类的生命历程。作家选择具有伦理性革命话语建构小说,带有深刻的哲理思辨性。革命伦理的思维方式带有群体性质,其群体性着重表现在总体性或者共体性的人民大众普遍的意识。革命是什么?革命就是均贫富,就是摆平,将富人穷人摆平,将天下不平的事摆平;教大家有饭同吃,有钱同使,有福同享。②社会意识伦理形态既利用“人民”实施大众统治,又借助恐怖与暴力达到规训的目的惩罚偏离公共意识的个体,也就是说在一个大家都在找彼此共同点而企图组织为一个团体的特殊时期从而共同针对那些“特殊的人物”,并使个体形成对革命伦理的自觉盲从。同时,非正义的专制伦理带有明显固定的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造成人类的麻木愚昧,以及对于打压、破坏他人表现出极度的狂躁兴奋。
《白河逝水》中着重表现在“文革”十年的社会政治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小说一开始清楚交代了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白河镇已经成立了十几个不同名称的造反团体。“天火”预示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即将发生。小说描写了二秃借助革命的手段为复仇而造反,塑造了许多被“合理性”思想暴力扭曲的各色人物。二秃因为年幼时与魏三发生冲突,导致最后辍学去和许大篓子学习打鱼挣钱,并将总有一天斗争魏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组织渔业队成立渔家傲革命造反队并担任队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二秃打击的对象是与自己有过节的魏承祁或者拿过自己钱的韩政卿;“大联合”时期,魏承祁作为白河镇革命委员会主任利用自己的私权对二秃进行报复,荒唐的时期演绎荒诞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各种场面失去了既有的控制,已然成为大众娱乐的资料,完全是因为思想觉悟低的大众在特殊时期被规训为大众意识的盲从者,造成人生的悲哀。
革命伦理作为一种权力主义伦理行使着“异样”的人道主义伦理,这种伦理关系将人类的思维意识固化并不断地扩张变形,并形成一种共同目标的道义“伊甸园”用以维持大众在特殊时期的生存信仰,而这种信仰使受众摆脱个体生存的价值,有时甚至带有个人欺骗性质。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普遍倒向普通的劳苦大众,带有革命伦理性质的社会特征显现出来:思想的过度误导,斗争方向的完全极端化;私人生活被集体的目光曝光;一切口号和标语已经成为群众集体切身实行的行动指南。
二.家庭伦理关系的缺失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这样说道:家族主义伦理哲学限制家庭成员的行动。亲情伦理的巨大情感统摄作用和文化普照力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体系中占据一个原始的基础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血脉亲缘为主的伦理型文化关系,血缘关系的自然实体是家,家庭具有天然的稳定性和合理性,是中国伦理文化最为生动的实体性载体。③革命伦理环境造成家庭伦理关系的缺失与狭隘,引起社会关系的混乱。《白河逝水》中描写了许多错位的家庭伦理关系,揭示此人的生存现状并引发读者的深思。“既识字,知廉耻;凡礼仪,须讲究。”④“礼”规约人在伦理关系中的行为原则以及责任义务,二秃的母亲哈玉兰一直是慈母柔妇的形象,不管是对待自己的儿子,但是二秃的生命历程中缺少这份教化,从而在母与子之间因为金钱而出现了“儿子几十年不归家”的代际伦理关系;更是造成了亲人之间的反目成仇,误将自己亲兄弟作为复仇的革命对象,导致美满的家庭被拆散;作为韩惟卿和韩仁卿孪生兄弟的亲生父亲的韩殊无法相认,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亲善没有得到实现,以至于个人走向了被漂泊的毁灭。“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关系,故伦理首重家庭。”⑤和谐亲睦的家庭伦理关系的空缺造成家庭文化的不完整,从而影响了家庭成员社会行动的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家庭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个人主义无视家庭的存在并由此而超越于其赖以依存的环境,社会道德注定沦丧。”⑥家庭的组织关系需要用“礼”作为条款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需要“旁观者”审时度势,拯救被规范的思想,二秃正是读书少,觉悟低,错将斗争他人作为自己的价值理想。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欠缺影响了家庭成员的人生价值。小说中有很多因革命伦理思想造成家庭关系破裂,在斗争的时候,有的人平时来往得多,甚至是亲友,反而侧身而过或者侧目相视;父子斗;亲人之间的相互告发等⑦。家庭是以个体为单位组成的小范围集体,个人的伦理价值既受家庭伦理关系的制约与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家庭团体,个人德行的好坏直接对家庭关系地位產生重要的作用。
家庭伦理关系的空缺造成人类心理的苦闷,伦理环境的影响形成相应的伦理身份。伦理身份的张力与人物的道德规范形成张弛有度的关系,小说中因为所处的伦理环境影响造成人物所持的身份不断的移位,有得被降格,有得被升级。韩殊的伦理身份在家失落之后经过了被降格的过程:茂源粮行老板——新四军参议长——反革命分子;二秃从渔业队队长被拥护为造反队长,又担任贫宣队队长,遭过一次暗算回到原来的渔业队等等。这些人的身份起落与家庭伦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根据人的经济情况将个人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小说中的双胞胎兄弟被成长在两个不同的家庭情况,从而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历程,家庭文化影响个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三.理性价值伦理的失控与张力
文学艺术与价值伦理诉求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同构关系,即“二者的根本价值都在于寻求精神对肉身的超越、有限向无限的延伸、必然向自由的趋近;正是从‘真实对‘终极真实的追求”⑧,人生价值的取向受精神层次的高度决定,诉求人对主体本身的超越。
革命伦理观造成人类思想的固化,理性价值伦理观念的崩塌与缺失。二秃因为遭受身心俱伤的欺凌,相信权利和金钱足以使他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放弃了一直以来的理性价值信仰,并将复仇视为自己的精神、希望、一切,认为有钱最狠,有钱胆子够大,腰杆子就硬,说话声音就高,就敢抬头挺胸走路,就敢跟人斗。而为了一血被魏承祁打得耻辱,将挣钱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在攒够了五十大洋的时候却得知魏承祁去当兵了,这时得二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而空洞的理想就像洪水吞没了二秃。再者,二秃因为母亲在不肯说出实情的情況下用了他积攒的三百块大洋,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母亲。同父异母的兄弟韩政卿因为妹妹韩爱卿得了虚痨病急需用钱,就擅自将二秃给他用来找帮忙找供销社工作的三十块钱用来给妹妹治病。因对金钱、私利、地位等追求,导致欲望的繁衍,各种欲望正诱使人忘记伦理价值越轨并只为个体的享乐服务,特定的时代信仰丧失或“盲目信仰”导致各种价值理念被歪解,价值性观念的世俗教化无法发挥作用,规约性伦理性的戒律和信条无法得到实践,人类的心灵无法得到救赎。
理性价值观念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文学终极指向是对人的关怀。哈玉兰的丈夫哈少坤想得到父亲留下的粮食行而毒害了自己的哥哥哈少乾;哈玉兰三年没有生下子嗣以及被绑架、家道中落、欠下巨债、早年丧命;二秃将权力伦理压胜价值伦理,原始欲望压倒伦理规范,诱奸了同父异母的亲妹妹,导致了兄弟早死,妹妹疯癫,家破人亡。小说中的韩惟卿为棠川县白河镇捐赠了一座九年制学校和一所敬老院;二秃甘愿担任敬老院的门卫以此救赎自己不可饶恕的灵魂。
四.总结
小说通过三种伦理观念的处理,通过哈、韩两家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展现时代的创伤并企图弥合遭受破坏的人心,达到对于个体生命的审美观照。“人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人性亦如此,几乎没有人能超脱它。”⑨新时期将历史过程和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对于历史的一种诘难以一种人道主义的伦理情怀实现的生命思考。社会需要的是觉悟者而不是救世主,要救国就需要先挽救国民的思想,社会的安定仍然需要终生的自我努力去获得。“政惟仁爱”“民惟邦之本”“修身齐家,独善其身,才能兼济天下”。《白河逝水》透出深刻的哲理,特殊时代需要个体自觉地体味与成长以达到清晰的伦理认知的梳理。
注 释
①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外国文学研究》1(2010):12-22。
②④⑦⑨穆达:《白河逝水》,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版,第89页,第4页,第263页,第329页。
③刘霞;《“家文化”与公民教育》,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12期,第17-22页。
⑤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⑥冉光芬:《家庭伦理及其构成》,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第25-26页。
⑧杨慧林、黄晋凯:《欧洲中世纪文学史》,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参考文献
[1]李亦园.中国人的家庭与家的文化[A].文崇一,萧新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穆达.白河逝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作者介绍:杜姗姗,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