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旭东
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中欧要坚定不移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正能量。在“贸易霸凌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今世界,中国与欧盟加强紧密的合作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是众望所归。
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虽然“莫测”,但是世界各国仍要为创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条件而对国际局势做“天气预报”。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成为当下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议题,它的走向牵动着每一个国家的神经。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所有人的利益都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的体系面临着地动山摇的风险。
之所以全球普遍产生一种对于未来的悲观预期,关键在于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所形成的国际秩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规则与治理体系正在遭遇它的最重要的缔造者—美国的撼动。从本质上讲,全球秩序的核心要素—主导国家的地位目前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客观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不会发生变化,主观上美国自然也不希望自身的权势旁落。发生变化的,是作为综合国力关键增量的发展能力与新增财富的创造力,以及作为国际规范演化动力的规则制定权与国际话语权的分配。美国用一种消耗“软实力”以换取“硬实力”提升的方式,试图改变国际战略力量的对比,并重新塑造有利于自身的国
际规则,按照美国决策者的思维,这是为了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挑战,以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传统军事强国的安全挑战。
由于美国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任何一个国家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中都无法独善其身,不可避免要受到美国外交政策转向的强有力冲击。各国既定的发展战略和轨道,在世界权力与利益分配发生重大调整的情况下,必须做出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对于中国和欧盟而言,作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或区域组织,如何应对这样一场全球变局,能否通力合作以维护全球秩序的稳定,在捍卫各自利益的同时安抚世界的焦虑情绪,促进全球共同利益,是摆在已经建立15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中欧双方面前的严峻课题。而2018年7月中旬举办的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和欧盟携手合作的坚定决心。
通常来说,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即使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也会尽量将矛盾遮掩在台面以下,而在公开场合对外强化跨大西洋联盟的友谊与同盟关系的牢固。然而,这一切在特朗普总统上台之后发生了明显变化,美欧之间的分歧公开化,相互指责甚至是言辞批评乃至讽刺挖苦屡见不鲜。这导致原本一团和气的七国集团峰会、北约峰会这两年来剑拔弩张,各国领导人的神情举止都备受关注,并被媒体不断引申解读。
2018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又一次到访欧洲,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峰会,对英国进行访问,并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晤。在这次欧洲访问的行程中,欧盟领导人以及作为欧盟重要成员的法国和德国领导人虽然极力想要维护美欧之间的团结,但是无奈美国在贸易和军费开支等问题上施加了过于强大的压力,不得不直面反击。
在军费开支问题上,美国希望北约国家立即将防卫开支提升至本国GDP的2%,并在未来数年内将比例提升至4%,进一步分担美国防卫的成本压力,这等于美国在安全领域减轻责任的同时,变相在同盟间调整利益分配。
2018年7月16日上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而在贸易问题上,美国不仅对产自欧盟的钢铝产品同样加征关税,更对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欧盟汽车行业施加关税,以保护自己国内摇摇欲坠的汽车产业。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不吝对德国总理默克尔直接发动语言攻势,以危言耸听的言辞就欧盟与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问题进行强力干预,其目的在于扩大美国以液化天然气为代表的能源出口,在带动本土就业的同时,缩小与欧盟的贸易不平衡差距。
为了向欧盟和北约施压,美国特朗普政府甚至传出了欲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约组织的说法,如果美国真的这样做,不啻于对世界贸易体系和跨大西洋同盟体系釜底抽薪。对于美国咄咄逼人的层层施压,欧洲依然保持谨慎和尽力维护团结的姿态。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特朗普在北约峰会期间,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都没有表示过要退出北约。对于美俄领导人在如此敏感的节点举行会晤,包括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内的一些欧洲国家领导人也表达了支持。但是,在贸易和主权问题上,欧洲也意识到必须要表明坚决的态度,防止底线被突破。欧盟决定对来自美国的波本威士忌、牛仔裤等商品加征关税以采取对等报复,并视情况保留进一步采取措施的权利,同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发起对美国的贸易诉讼,努力维护多边贸易规则的权威。
总之,对于来自大西洋对岸的压力,欧洲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反思:究竟作为盟友的美国对欧洲而言是利大还是弊大?欧洲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利益,是继续对美国言听计从还是在重要问题上坚持独立的意见?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7月下旬,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访问了美国首都华盛顿,与特朗普总统就美欧之间的贸易问题进行磋商。会谈之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宣布,美欧将开启所谓的“零关税”谈判,旨在降低甚至消除各种关税壁垒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对非汽车类产品的补贴,并开展汽车和钢铝产品关税的谈判。有观点认为,美欧达成的协议,说明双方准备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建立针对其他贸易伙伴的新的自贸安排。这种看法反映了当前国际贸易局势的多变和各方对契约精神遵守的担忧。但是应该看到,实际上,美欧之间的谈判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谈判势必非常艰苦。欧盟并非要绕开世贸组织而另立新的全球性贸易安排,而是要做多重准备,与中国等贸易伙伴强化合作是维护自身利益、避免对美国无限让步的必然之举。
当地时间2018年7月17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德国中国商会、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智荟中欧2018”第四届欧洲论坛德国慕尼黑站正式开幕。此次论坛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德企业的合作与共赢。图为论坛现场
作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重要的力量之一,中国与欧盟在当今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不容忽视的话语权。面对美国在全球贸易中掀起的巨大风浪,大西洋与太平洋同样不平静,某种程度上的战略协作,就成为具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中国与欧盟理所应当的选项之一。
必须指明的是,中欧之间形成战略协作,并非构筑针对美国的所谓“同盟”,实际上这在客观上也并不现实。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尽管中欧之间在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在维护多边主义以及基于规则、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方面具有一致的看法,更在坚定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推动更加开放、平衡、包容和普惠的全球化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中欧基于共识的战略合作,有利于维护各自的利益,同时将有助于全球既有秩序和国际规则的维护。正因为如此,2018年7月中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才格外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
2018年恰逢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0周年,李克强总理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唐纳德·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让-克洛德·容克共同主持了今年的会晤。在会晤结束后,中欧双方共同发表了一份内容丰富的重要的联合声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声明中关于经贸问题的阐述。
根据联合声明,中欧双方坚定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透明、非歧视、开放和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并承诺遵守现行世贸规则。这一明确表态,不仅将世界多边贸易规则的核心特征加以强调,更有力回应了传闻中的美国“退群”威胁。与此同时,中欧还承诺就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展合作,以迎接新的挑战,并为此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副部级联合工作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表明中欧并非机械地维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而是努力对其改革创新,以回应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形势的变化,并且在协作机制上取得了实际进展。
对于近期中国宣布的一系列致力于改善市场准入和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等全面深化开放的措施,欧盟表示欢迎,并期待这些措施得到全面的落实。中欧双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也将继续加强合作,确保其公平与互利,推动解决各自企业面临的市场准入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欧双方都强调,正在进行的《中欧投资协定》谈判为最优先的事务。这个“最”字,凸显了双方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加强经济联系与互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这一协定也是为双方投资者建立和维护一个开放、可预期、公平和透明商业环境的关键。
目前,双方已经交换了清单出价,标志着谈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在当前形势下,谈判协定取得突破是以实际行动对外释放中欧共同致力于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积极信号。中欧早日达成投资协定,不仅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更将以此为基础把中欧自贸区的谈判提上议事日程,这对于中欧之间全方位的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声明中,还专门提到了知识产权这一各方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中欧双方都强调推广与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承诺加强中欧知识产权及对华深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合作,并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合作项目。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会晤期间,中欧领导人宣布“IP Key China”项目成功启动,并签署了《中欧海关知识产权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0)》,这是双方在知识产权领域合作成果的具体体现。双方同意在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方面加强合作,尤其是在双方均认可的优先领域强化合作力度。
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欧之间也取得了重要的共识。双方将继续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倡议对接,包括欧洲投资计划以及扩大的泛欧运输网络,并通过兼容的海陆空运输、能源和数字网络促进“硬联通”和“软联通”。这种硬件和软件兼顾的互联互通,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应该平衡与发力的重点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联合声明中,关于“一带一路”的合作,中欧双方明确了若干重要的原则,而这些原则主要是为了回应国际上针对“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一些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故意扭曲事实真相的批评。有意见认为,“一带一路”项目的招标、运作、实施不透明,更有可能给项目受益国增加巨大的债务负担。
京东首开“汉堡-西安”中欧专列
针对这种意见,中欧双方在联合声明中强调,“一带一路”合作应该改善亚欧互联互通在经济、社会、财政、金融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该合作应该基于市场规则、透明原则,为所有的投资者提供开放采购以及公平竞争环境,合作应遵循国际规则和标准、各自的国际责任和项目受益国的法律,同时考虑受益国的政策和国别情况。应当说,增加这些原则是有必要的,这可以确保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各方增进彼此信任,确立合作的基础,增加对长期合作的信心,并且有利于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综合效益。
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中欧此次还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双方发布了《中欧领导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在多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双边开展环境合作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使中欧成为在当前国际局势中引领上述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旗帜。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时所阐述的,中国与欧盟同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始终视欧盟为一支有利于国际格局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市场和两大文明,中欧要坚定不移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坚持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总之,在“贸易霸凌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今世界,中国与欧盟加强紧密的合作对于国际社会而言是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