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雅雯
动物和人一样,时时刻刻都在依赖感官,追踪猎物、导航探路、沟通交流都离不开它。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动物间的相互感知便是它们无言的交流,能够敏锐感知外界、迅速获取信息,是赢得生存战的关键一步。此刻,水下世界的帷幕正慢慢拉开……
海底泥滩上,海星窸窸窣窣地移动着;螃蟹已经开始觅食;白斑乌贼在珊瑚丛中徘徊,巨大的脑部控制着两千万个皮肤色素细胞,让它不断改变着伪装,表演起有催眠效果的“光舞秀”:藏匿在砂泥中的寄居蟹悄悄地探出头窥视四周。而我们今天的主角,同样是一名藏匿高手。它是颜色最为艳丽的虾蛄,通体呈墨绿色,触角两侧的鳞片由墨绿色渐变为黑,外缘一圈为橘红色,头胸甲前侧缘有白色、黑色的环状纹路,胸足及捕食爪呈红色。它多彩的鳞片像极了孔雀的雀羽,在水中的开合如同鸟儿在空中抖动梳理自己的羽毛,十分漂亮。没错,它就是雀尾螳螂虾。此时,这位“准猎手”从洞中飞快地游了出来,排列在腹下的泳足同时搅动着水,让它得以在泥滩上快速前进着。
海底昏暗得很,但这并没有影响雀尾螳螂虾的行动。此时,它已经盯上了那只从壳里探出头来的寄居蟹。如此的高效正得益于雀尾螳螂虾惊人的视力,它能从海底微弱的光线中辨别出自己需要的信息。雀尾螳螂虾头部有一对带柄的复眼,每只眼睛可以转动180°,双眼既可以分别观察不同方向的情况,也可以聚焦在一起,更为精准地锁定某个猎物,猎物一旦被它盯上就少有生还的希望。这种特殊的视觉感受器不仅使它拥有了上中下全方位的视野,还能识别颜色、捕捉偏振光。雀尾螳螂虾的眼睛里有12种不同类型的光感受器,每一种感受器能接收不同波长的光,远远超出人眼3种感受器对于不同光的察觉力。但为了能够快速感知颜色,雀尾螳螂虾“牺牲”了自己的辨色能力,这节省了它的脑力,使得它在色彩斑斓的珊瑚礁中能更快地发现友军、敌军及猎物。现在它看准了海床上的寄居蟹,正迅速向它逼近。寄居蟹发觉了异动,迅速躲进自己的壳里,可还是晚了,它已落入了猎手的攻击范围。
雀尾螳螂虾飞速上前用前螯夹住这个躲进壳里的家伙,接着果断出击,挥动着像榔头一样的前螯足,猛烈击打着寄居蟹的壳。这对具有弹簧功能的螯足能够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出拳,打击力高达900牛顿,不要说贝类的壳,小鱼的骨头,甚至是鱼缸玻璃也能被它砸开。仅仅一两拳,寄居蟹的壳已被震得粉碎。继而雀尾螳螂虾用镰刀状的捕食爪钳住了寄居蟹,将这个“倒霉蛋”从残破的壳中拖拽了出来。饱餐一顿过后,它心满意足地返回了刚落成的新居——一个位于海底砂泥浅滩上的洞穴。
没成想一位“不速之客”——另一只雀尾螳螂虾,侵占了自己的巢穴。为了保卫家园,它决定与这个蛮横的家伙斗上一斗。只见它抬起头,挺起胸,展开了自己吓人的附肢,这使它看起来更高大威猛,也凸显出它那能发出荧光的彩色斑纹。两只雀尾螳螂虾都利用身上的荧光斑纹向对方发出了警告信号——黄色的荧光,用以告知对方自己即将发动攻击。之所以反射黄色荧光,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海水有光过滤作用,一般的视觉信号在水中会发生变化,黄色荧光能与水中的蓝光形成强烈对比,在水中更加明显。
紧接着,两个小家伙打作一团,但它们都没有使用自己无敌的拳头,而是收敛了力道,选择用甲壳比较厚的尾扇相互攻击:一方為攻势,蜷起尾扇,利用身体的弹力给对方以重击:另一方为守势,蜷起躯体,准备以尾节应对对手的进攻。双方一进一退,一攻一守,几个回合后分出了胜负。作为种内个体的斗争,它们没有斗个你死我活,只是点到为止。那只觅食回来的雀尾螳螂虾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走了。不过没有关系,凭它超凡的战斗力,江湖上关于它的传说定会流传下去——“身披彩色盔甲,手执夺命镰刀,尾部刀盾合一,复眼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