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琰珠
(作者单位:致公党厦门市委)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把关注老年群体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中国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2017年2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年末全国大陆60周岁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全国大陆人口比重16.7%,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全国大陆人口比重10.8%。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福建省老年教育发展规划 (2017-2020年)》,2016年,福建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532万,占总人口13.73%;预计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616万人,约占总人口15.85%。
从退休到离世,老年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 阶段:55(60)-65(70)岁,属于年轻的老年人,身体比较健康,时间充裕,经验丰富,可以为社会和他人服务;B 阶段:65(70)-75(80)岁,没有时间及精力照顾他人,但基本自己还能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C阶段:75(80)岁以后,大部分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照护。
在理论上,一般认为退休之后就不再是“人口红利”,而是人口负债,退休者也随之被认为是被照顾的对象。一说到退休,就意味着在下一个几十年中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寂寥生活;一提到养老,就想到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实际上,这种观点忽视了年轻老年人的巨大潜力,即老年“人口红利”。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一个政策框架》报告中提出积极老龄化主张,老年人不仅是被社会关注和照顾的群体,更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退休者完全有能力提前规划、用心经营退休生活,同样可以发挥潜力,为家庭服务,为社会造福。
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人类的寿命不断增加,现代社会退休后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差,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的老年人“年富力强”,在一段时期内仍然能够与在职期间一样创造社会价值。要转变原有的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传统观念,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理念,把退休以后的生活当成人生中的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支配自己的时间,做自己过去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用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丰富的阅历,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图片来自网络
深入开展厦门市老龄群体调研,归纳ABC不同阶段的老年人的特点,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老年人特点,进行管理服务。对于A阶段老人,尽量挖掘潜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作为老年人口红利,不属于人口负债;对于B阶段老人,要力所能及地尽量照顾好自己,与此同时,全社会要发挥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及医养结合等方式,照护好这些老人,减少老年人对子女的压力;对于C阶段老人,要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做到老有所依,并注重临终关怀,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使他们有尊严地逝去。
挖掘老年人由血缘、亲缘、学缘、业缘及地缘而结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提倡退休老人自我价值的发掘和发展,实现人生资本的再动员、再创造。通过参与社会完成自立、自助和自我实现,继续为社会做有益贡献,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潜在风险。
鼓励年轻老人服务更年长老人。根据老年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有的放矢定制不同的服务项目,折合成服务时间。一是公民年满18岁后,志愿利用公休日或节假日义务为社区老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二是鼓励年轻老人为更年长老人服务。这两种参加老年看护的志愿者可以累计服务时间,换取年老后自己享受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解决老年护理人员的短缺问题。
鼓励支持老年人根据自身专业和偏好再社会化,在某些特殊行业试行返聘制度,协议领取返聘工资,解决在职人员不足问题。如,代课教师、公务员、医生、大学教授、工程师及政府顾问等。
要深入调研,了解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设置部分允许灵活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制的岗位,为退休老年人创造再就业的机会,让他们继续为社会做出生产性贡献,让他们的生命绽放更绚丽光彩,引导鼓励老年人更有尊严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引导老年人积极投入社会,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互相关爱。例如,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社区“老幼”志愿结对子活动,在不同家庭之间开展互帮互助。身体健康较好的老年人可以代替工作繁忙的年轻父母接送幼儿园及小学学生上学、放学,辅导学生做作业,让年轻家长安心工作,下班后再把学生送到家长手中。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寄宿在独居的老年人家里,互相照顾。学生可以为老年人做些家务,免交房租,老年人利用房屋资源有人陪伴和照顾,互助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