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110-01
笔者认为,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做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观察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小学生,对一些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特别感兴趣,并且乐于参与,因此,教师要针对具体题例,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异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分别回答:两车相对而行,会相遇。相遇时间与两车行駛的总路程、速度有关。教者大加赞扬,同学们情绪高昂,紧接着有同学回答:还有情况是相遇后会继续前进,会变成背向而行。
当学生弄清这个知识点后,为了让学生更能掌握知识,教者又出现了两车背向而行驶的情景,让学生说出两种不同的情况:同时同地背向而行、同时不同地背向而行。
二、操作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乐于参与,便于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演示,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明确“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六个面”后,教者再请同学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并任意展开,找出六个面中相等的面。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动手尝试不同的展开方法,通过交流评价,发现长方体的六个面中,上下两个面、左右两个面、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相等。此时,教者再将图画到黑板上,让学生猜想图中长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同学用计算每个面的方法进行说理,有的同学用分三个组的方法进行说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的变异思维成果得到师生的肯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深入理解,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独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总能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些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例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按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件),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
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图多问。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倍数问题”时,桃树有240棵,梨树有60棵。
桃树:
梨树: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让每个组都根据条件提出出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纷纷讨论,最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2)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梨树比桃树少多少棵?
(4)梨树加上多少棵就和桃树一样多?
(5)桃树是梨树的几倍?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掌握倍数的相关知识 ,而且还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做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理解数量关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例如,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为21,化成小数后是0.4,求原来的分数。
我引导学生将条件和问题进行改变,得到了以下几个变式题:
①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为9,化成小数后是0.4,求原来的分数。
②一个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和为21,化成最简分数后是2/5,求原来的分数。
③一个分数,分子加上2,分母减去2后,分母与分子的差为123,约分后是8/49,求原来的分数。
通过这样的变化,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思维灵活,不受定向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激发,能力得到提高。
3.一题多解。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形成网络,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例如,教学“倍数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
图书室有科技书4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5倍,两种书共多少本?
①启发学生用分析法,先求故事书的本数,再求两种书的总本数;② 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书的总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倍,然后用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求出总本数。
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开放性问题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要依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对于数学开放题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结论开放等,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都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多方面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发散因素,调动学生自主、能动进行发散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合理想象、积极思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