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兆芬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有十分广泛、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其本身内容相对枯燥,难以理解,常常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完善教学方法同样重要。文章就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切入点,通过实际操作方法展开分析。
【关键词】数学 学习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63-01
引言
学习是主动对知识进行吸收、掌握的过程,只有自动自发的去进行学习,才能达到效果,学习数学亦是如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学习数学时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信心是关键。这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意志还对学习、教学方法提出了要求。
一、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过程,为了能更好的达到效果,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是必要的前提。所以,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不能凭一而论。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先要改变原有的旧教学方法,不要单调的记忆定理公式,最后變成死记硬背,让学生读死书。要尝试引导学生理解定理公式的内容,形成严密的整体知识结构,能从掌握的知识当中推倒出新概念的轮廓。以此掌握数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培养数学思维模式的同时也曾加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同样,在讲解数学问题时,教师也要应用这种方法,讲清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为什么这么想,依据什么这么分析,而不是像被乘法口诀一样死记硬背。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锻炼解题的逻辑能力,面对数学问题时能独立并深入的进行思考,并学会从问题中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加强交流学习
数学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良好的交流可以促进经验方法的分享。通过交流学习,可以改变以往课堂沉闷的氛围,以更轻松的形式进行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之间对数学内容的交流,可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教师同学生更好的交流,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方便教师更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交流学习,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并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在讨论中对问题的复述,无形当中也是对知识的复习过程。
在班级里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平均的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组内讨论,小组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但这一方法有机点需要注意。第一,教师一定要融入到交流讨论中去,控制课堂节奏的同时,对学生作出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讨论。第二,学生中难免因为性格和能力的差异有所不同,教师要多对内向的孩子进行鼓励,使其能更好的参加到学习中来,帮助克服心理障碍,防止出现掉队的现象[1]。
三、丰富教学活动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科学。在实际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知识案例,我国古代就有“鸡兔同笼”这一类的问题。在新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充分的利用数学的生活性特点,在教学中多多例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把数学知识从文字语言的局限中提取出来,使数学知识以更加鲜活有趣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丰富数学知识本身魅力的同时,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模拟超市活动,把班级里的用品标注价格设置为商品。让一个学生扮演营业员,其他同学扮演顾客,对所有的商品进行讨价还价。在这种模拟交易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简单的计算知识,还让学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培养学习信心[2]。
丰富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手脑并用,真正以一个项目的形式来进行操作式学习,脱离数学仅仅概念理解、公式运算的固有认识。加强学生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中找到自信,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数学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图形时,以圆形为例,教师可以先不讲圆形的基本特点,让每个同学动手做一个圆形出来,然后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对它进行测量观察,例举出圆形的特征、特性。以此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了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不仅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也利于兴趣信心的培养。
四、提升学生意志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不仅要丰富、扩大数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也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不断的扩大它的舒适区域,增加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承受能力。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获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以此逐渐的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意志提高对困难的承受能力,使学生面对挫折时更有勇气。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尺度,不要一下子给出超出能力范围很大的困难,避免直接打击学习信心。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和认可,加强学习动力。
五、总结
自信心是学习的动力产生的基础,在学习数学时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在此通过适当的方法降低困难,引导学生学会勇敢克服,提升自信,增加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充分的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陈梅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J].中华少年,2017,12(35):160.
[2]罗兰芳.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1(02):1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