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

2018-08-11 11:22洪闯李贺祝琳琳张克永
现代情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文献计量述评

洪闯 李贺 祝琳琳 张克永

〔摘 要〕[目的/意义]开放式创新在国家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展望有助于反思不足、明晰发展方向,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依据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Bicomb和SPSS22.0对国内以“开放式创新”为篇名的572篇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关键词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结论]绘制了我国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据此发现和解读了该领域的六大研究热点,并提出聚焦研究的微观视角、加强实证研究、挖掘开放式创新协同机制和关注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等4项建议。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研究热点;趋势展望;文献计量;知识图谱;述评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6.024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6-0165-07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Open innovation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cosystem.Carrying on the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is field helps us to reflect deficiency and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es.[Method/Process]Based on the bibliometrics method,Bicomb and SPSS22.0 were use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572 academic papers with entitled“open innovation”,including keywords co-word analysis,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Result/Conclusion]Knowledge map of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es in China was drawn and six research hotspots were revealed,accompanying which were four suggestions including focusing on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researches,strengthen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es,excavating mechanism of open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open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Key words〕open innovation;research hotspots;research trends;bibliometrics;knowledge mapping;review

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識经济的冲击下,知识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表现出高度的技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商业模式的多元性、市场知识的泛在性和分散性[1],给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自2003年Henry Chesbrough首次提出开放式创新的概念[2]以来,学界和企业界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并成功地通过整合利用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来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持续推进,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正在国家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客观了解我国在开放式创新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分析研究热点、明确发展方向显得十分必要。但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此外,相关的文献计量分析还普遍存在着对开放式创新研究现状分析不够深入和反思缺位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通过关文献计量、关键词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来呈现我国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热点,在此基础上反思不足、展望研究趋势,以期为推动国内开放式创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首先,进入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2016年,“篇名”为检索点,“开放式创新”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34篇,检索日期为2017年5月13日。其次,对文献进行人工筛选。由于“开放式创新”一词除了能够表示本研究中所指的企业创新模式外,还可用于修饰教学实训模式改革,所以需要手动删除研究内容与本研究对象明显不相关的这部分文献。另外,还要剔除会议通知、书讯、征稿启事、资讯短评以及无关键词的文献,最终得到572篇文献的有效题录信息。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工具主要为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软件和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研究中首先需要利用Bicomb2.0统计关键词频次并确定高频关键词;其次,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再次,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中,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关键词聚类树图和相似性矩阵;最后通过对关键词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的方式,绘制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在综合分析聚类树图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基础上解释和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2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2.1 文献数量与时间分布状况

按年度文献数量对文献的时间分布状况进行统计能够直观反映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宏观趋势。通过观察图1可以发现,我国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成果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05-2013年发文量持续增加并且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率,2014-2015年研究成果数量稍有回落,随后又迅速增长在2016年达到12年以来的峰值96篇。此外,最近4年的发文总量均保持在70篇以上,说明自2003年开放式创新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以来国内学者对其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关注热情,尤其是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出后,国内学者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和探索又呈现出新一轮的增长势头。

2.2 来源期刊分布

根据Bicomb2.0统计,国内关于开放式创新的572篇文献发表在258种期刊上,整体而言,期刊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其中发表5篇以上的期刊有20种,对这20种期刊按载文数量倒序排列得出统计表如表1所示。20种期刊共发表开放式创新相关学术论文225篇,即7.8%的期刊发表了39.33%的学术论文,说明国内关于开放式创新的主要载文期刊相对比较集中。从期刊的学科分布上来看,我国开放式创新领域的主要载文期刊大多集中在科学学、科技管理、图书情报和技术经济四大学科上,其中科技管理类期刊对该领域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2.3 高产作者分析

本研究中对高产作者的分析主要參考其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发文的情况。根据普赖斯定律[3]对核心作者的界定原则,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应该达到m0.749*nmax,其中nmax为以第一作者或者独立作者发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论文数。通过对国内开放式创新领域作者的发文数量统计发现,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最高发文量为9,则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2.3,取整应该为3篇。达到此标准的作者共有34人,累计发文141篇,占总论文数量的24.7%,说明国内开放式创新领域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限于篇幅本文对发文量大于4的前16位高产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从高产作者的发文数量基本走势来看,高产作者论文发表数量之间差距变化趋于稳定,没有出现领军式的研究者。

2.4 研究机构分析

通过对发文量对大于5的前18家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已经引起了高校的广泛关注,其中浙江大学发文量最多达到24篇,占总论文数量的3.36%,与其他研究机构相比保持了绝对的领先地位。浙江大学下属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都是开放式创新的主要研究单位,活跃着陈劲、闫春、陈陈钰芬等学者等一批核心学者。从研究机构的类型来看,综合型研究性大学、理工类大学和财经类大和占据了主要比重。

2.5 高频关键词分析

将获得的572条题录信息用Bicomb2.0进行关键词统计,将含义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共得到有效关键词2 716个,选取累计频次大于7的前30个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并对其进行降序排序,结果见表4。

2.6 关键词聚类分析与多维度尺度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地揭示高频关键词背后隐藏的深层相关关系,利用Bicomb生成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表5所示)计算关键词之间的Ochiai系数,计算公式[4]为K=n(A∩B)/n(A)×n(B),其中n(A∩B)为关键词A与关键词B共同出现的频率,n(A)和n(B)分别表示关键词A和关键词B单独出现的频率。本研究中通过利用Bicomb对提取出的3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并将生成的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中,执行相关分析中的距离相似性度量,在度量标准中选择二分类Ochiai系数从而直接计算出一个30×30的共词相似矩阵。考虑到矩阵中存在过多的0会给后续分析带来精确度上的影响,我们需要通过用1分别减去相似矩阵中数值的方式,将相似矩阵转变为相异矩阵。得到的结果如表6所示。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展示30个高频关键词彼此间的亲疏关系,将Bicomb产生的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22.0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的聚类树状图如图2所示。

为了进一步发掘高频关键词之间可能隐藏的深层内涵,将表7中的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22.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Stress=0.128,RSQ=0.931,表明其拟合优度符合标准。通过对聚类树状图和多维尺度分析图的对比和综合分析,绘制出了我国开放式创新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图中通过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的坐标体系可以称为战略坐标,它能概括地表示某一领域或者亚领域的结构。其中的横轴代表向心度(Centrality),用于代表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的强弱程度,纵轴代表密度(Density),用于表示某一领域内部要素间联系的紧密程度[5]。根据战略坐标图的解读原则[6],结合研究热点的分布可以看出,热点A、热点B位于第一象限,说明关于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且成果丰富;热点D处于第二象限,说明关于开放式创新实现模式的研究题虽然结构松散,但是在研究网络中具有潜在的重要性;热点C处于第三象限,说明关于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的研究的主题内部联系紧密,并且有相关机构正在对其进行正规的研究;热点E、热点F处于第四象限,说明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变革的研究处于边缘地位,亟待深入挖掘。

3 研究热点主题及其现状分析

研究热点是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7]。基于前文分析确定了国内开放式创新的六大研究热点及其研究现状如下:

3.1 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既是连接创新主体与创新市场之间的桥梁,又能为创新资源的流动提供制度保障,是企业协调开放式创新与内部自主创新的关键。开放式创新给知识产权的管理带来了从结构到内涵上的变革。Henry Chesbrough在提出开放式创新之初就曾指出,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通过对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来促进创新要素和创新能量的流动、分享与重组[8]。企业边界的模糊使得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在企业流动,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产权旨在通过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的合作共赢,从对企业垄断地位的保护转变成对短时间内实现商业价值的保护[9]。受传统创新理念、管理能力、以及知识占有行为模式等因素限制,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不明确、知识产权协同管理不科学、体制机制不顺畅等[10]。立足于个案式协同管理,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培育企业知识产权的协同管理能力,能够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打下基础[11]。面对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市场化问题,企业除了关注知识产权的合理利用和价值增值外,更需平衡内部创新与外部获取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知识、技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3.2 企业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分析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全过程的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以下研究内容:①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影响因素。如储节旺等[12]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总结,得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识别与采集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转移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管理风险控制;②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知识共享是企业开放式创新的资源保障,王海花[13]等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的4个重要影响因素分别为环境变量、共享渠道、知识资源需求和知识资源池;③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对所获取外部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后运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是衡量企业现有相关知识水平的重要指标。陈劲等[14]人的调查研究显示,企业实际知识吸收能力受外部知识属性和社会资本关系维度的双重影响,其潜在吸收能力受知识获取渠道、与外界联系程度以及企业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等因素制约;④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夏恩君等[15]运用NK模型探究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中各要素影响创新绩效的途径,发现企业开放式创新绩效取决于内部影响因素的有效组合配置。

3.3 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

国内学者对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开放式创新能力提升策略等方面。王相平[16]结合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特从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创新文化3个层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陈钰芬等[17]将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能力细分为获取市场信息资源的能力、获取技术资源的能力和制造能力,并验证了信息的获取能力与技术获取能力对于提升创新绩效的显著作用。陈曦等[18]认为拥有良好的技术转化能力和知识输出能力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陈艳等[19]人的调查显示,对中小企业而言,开放式创新各项能力弱化发展不平衡,内部保留和外部发明成为制约其创新能力发展的短板。所以需要致力于企业吸收能力、连接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开放式创新能力体系的完善。董黎晖等[20]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对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化,认为应该通过培育企业吸收能力、连接能力与转换能力来带动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制定、合作中风险规避机制的健全以及政府如何为中小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重点关注的问题。

3.4 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

开放式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按照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21],对于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创新合理进行战略选择和资源配置是保证开放式创新绩效的必然要求。基于此,企业必须探寻整合各方创新要素的模式来保障开放式创新的有效实施和科学管理。陈钰芬[22]基于U-A模型分析了不同产业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所包含的关键外部创新要素,从我国企业创新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李志强等[23]构建了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分析并验证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提出通过鼓励内部知识共享来促进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企业的创新绩效;范仕娜等[24]等揭示了企业创新网络、组织学习及其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应该重视组织学习在推动创新网络影响创新绩效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加强内部各部门的合作来促进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应用。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强调对内外部创新要素的综合考量,根据企业创新资源的实际情况,寻求创新战略的最佳均衡點,有效借助外部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3.5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的技术创新路径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上开放式创新模式本身具有的主体多元性、知识流动性等特征,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将受到更多复杂因素的制约。面对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交易市场、创新管理体制和知识产权等诸多层面的挑战,刘文涛[25]认为企业需要构造外部创新网络来与外部创新主体之间实现创新资源的快速流动和共享;搭建内部创新平台发展技术管理能力以便识别创新价值、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并消化吸收;遵循灵活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保障创新绩效的最大化。杨静武[26]指出,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技术转化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是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孙海等[27]在对通过案例分析解读了开放式创新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认为加强自主创新、培养吸收能力是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实施的前提,企业需要通过积极融入技术联盟、寻求技术外包、培育核心技术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6 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变革

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来看,技术创新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只有将其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才能形成价值,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其所采用的商业运作模式[28]。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从技术创新走向价值创新的转型需要积极适应商业模式的变革。基于内外创新资源的流动、交换与整合并将其纳入到组织系统中,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建立起价值创造的推动机制是保障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张洁等[29]认为,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具有网络嵌入性和动态均衡性,其重构过程需要促进盈利模式的优化、交易模式的开放和客户价值的确认。黄娜等[30]等指出,面对日趋复杂的技术创新环境,企业需要借助于产业集群和社会网络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过程。如利用外部开放式动态创新网络构建网络众包创新模式,激发社会网络创新主体持续参与性,提高创新效率。还可以通过技术嫁接、市场转移、出卖知识产权等方式扩大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范围,提高价值利用率。

4 问题反思与研究展望

我国国内关于开放式创新六大热点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推动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进程,促进开放式创新的学术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与此同时,可以发现国内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研究存在视角上宏观战略多、微观研究少;方法上定性分析多、实证分析少;内容上模式解读多、协同机制少;实践上对策建议有余、平台建设不足的特点。因而,为保证开放式创新领域研究的良性发展和不断完善,以下四点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关键。

4.1 聚焦研究的微观视角

开放式创新研究中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价值取向。宏观层面的研究侧重的是企业开放式创新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和解决方案、企业创新战略的制定以及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微观层面的研究往往关注企业开放式创新中的创新要素和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两种视角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当前,国内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部分分支尚未分化,主要侧重宏观策略的制定而对开展开放式创新的流程、涉及的具体环节、创新要素的作用方式等问题鲜有涉足。为拓展开放式创新的研究领域,关键要深化微观层面的研究,从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流程和要素入手,梳理各个环节中的关键问题和制约因素丰富和发展开放式研究的成果体系。

4.2 加强实证研究

由于涉及诸多复杂的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开放式创新的研究需要基于理论指导下的思辨过程,更需要基于事实的实证分析。尤其是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评估和创新要素关系的探究。我国学者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在方法上以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理论思辨为主。结合经典理论和分析思辨对开放式创新的绩效、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思路。缺乏基于数学模型对理论体系进行科学验证和基于调查分析的理论发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整体趋势容易使研究因为陷入纯粹的理论思辨而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或者背离实际的创新环境,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对于开放式创新的实证分析需要加强,研究者需要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获取研究的第一手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反哺理论研究。

4.3 挖掘开放式创新协同机制

通过组织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流动、共享和整合来促进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技术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本质。而各创新主体之间的高效协同是保障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组织基础。但是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已有的研究大多囿于对开放式中创新主体关系的解读、缺乏对深层机制的剖析。因此,对开放式创新协同机制的深入挖掘理应成为该领域研究者的工作重点,也是对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回归本位的理性呼唤。对开放式创新协同机制的研究需要分析企业与合作伙伴在进行资源、技术管理模式上合作创新协同推进过程,探明区域创新资源协同发展和共享共建的机理和路径,发现创新主体之间的突出矛盾和协同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从而推动创新主体由形式上的合作走向实质上的高度协同,为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打造创新主体的双赢提供理论基础。

4.4 关注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建设

开放式创新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创新资本和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可以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创新主体破解创新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又能实现创新资源的充分整合,形成资源的聚集效应。毫无疑问,开放式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支撑。然而,现有的开放式创新研究中对于开放式创新平台建设的研究明显不足。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策略的研究中也没有凸显出开放式创新平台的重要性,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建设方案。建议今后的研究中以开放式创新平台为抓手,深入研究促进企业与开放式创新平台对接的应用模式,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此外,对新技术环境下平台的功能设计也需要系统规划,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处理等新兴技术提升开放式创新平台在资源聚合、辅助决策和个性化定制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Teece D J.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Nature of Firm.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roy[M].New York:Pinter Publishers,1988:256-281.

[2]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

[3]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20-232.

[4]赵蓉英,魏明坤.基于可视化图谱的国内信息服务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科学,2016,(10):3-7.

[5]Law J,Bauin S,Courtial J P,et al.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A Co -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3):251~264.

[6]曹志杰,冷伏海.共词分析法用于文献隐性关联知识发现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0):99-103.

[7]Narin F,Olivastro D.Status Report:Linkage Between Technology and Science[J].Resarch Policy,1992,21(3):237-249.

[8]Chesbrough H W.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Harvard Business SchoolPress,2003.

[9]朱乃肖,黄春花.开放式创新下的企业知识产权运营初探[J].改革与战略,2012,(2):145-148.

[10]郭亮.基于开放式创新下的知识产权市场化问题及其应对[J].中國发明与专利,2016,(8):17-21.

[11]黄国群.开放式创新中知识产权协同管理困境探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22-25.

[12]储节旺,李善圆.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4):18-22,33.

[13]王海花,蒋旭灿,谢富纪.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组织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83-90.

[14]陈劲,蒋子军,陈钰芬.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71-82.

[15]夏恩君,王素娟,张明,等.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网络创新绩效内部影响因素分析——NK模型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8):80-84.

[16]王相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6):193-195.

[17]陈钰芬,陈 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4):1-9,28.

[18]陈曦,缪小明.开放式创新、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9-12.

[19]陈艳,范炳全.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1):24-35.

[20]董黎晖,宋国防,赵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6):39-44.

[21]张振刚,李云健,陈志明.双向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J].管理学报,2014,(8):1184-1190.

[22]陈钰芬.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J].科研管理,2009,(5):1-11.

[23]李志强,果艳梅.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6,(1):7-14.

[24]范仕娜,马婷婷,阮爱君,等.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创新网络、组织学习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企业为案例[J].中国市场,2015,(25):200-203.

[25]刘文涛.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面临的挑战[J].科技管理研究,2012,(3):12-14,54.

[26]杨静武.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98-102.

[27]孙海,许正权.开放式创新推动自主创新的路径——基于煤制油技术创新的案例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1):7-10.

[28]蔡建华,倪自银.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价值创造与管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4):35-39.

[29]张洁,安立仁,张宸璐.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创业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形成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0):81-86.

[30]黃娜,覃正.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双重视角下的互联网开放式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14,(7):64-66.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文献计量述评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