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郭敏 刘国健
〔摘 要〕论文从挑战、机遇和动力3个维度论述了“互联网+”思维对情报学产生的变革。首先介绍了“互联网+”的内涵,接着从基础理论、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3个层面归纳了“互联网+”思维为情报学带来的挑战。其次从信息分布规律、情报分析技术和情报服务模式三方面介绍了“互联网+”为情报学带来的机遇。最后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信息需求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情报学发展带来的动力。
〔关键词〕互联网+;情报学;云计算;大数据技术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6.004
〔中图分类号〕G2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6-0028-04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Internet plus”chan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rising from the challenges,opportunities and power in three dimensions.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of“Internet plus”,followed from the basic theory,research ar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summed up the challenge of three levels of the“Internet plus”brings.Then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intelligence analysis techniques and intelligence service model introduced Information Sciences opportunities which“Internet plus”brings.Finally,it summarized the pow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needs and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brought under the“Internet plus”background.
〔Key words〕Internet plus;information science;cloud computing;big data technology
情报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确立的:50年代初,法语世界首先使用Linformatique,1959年,英语世界正式提出Information Science,从此,情报学逐步发展起来[1]。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情报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信息环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情报学的发展。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的结合,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惠及民生[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3]。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意味着互联网功能的影响已深入人心,網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在不断地增强,这种积极的信任态度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情报学应对其有充分的了解,探索新环境下的情报学发展方向,使情报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以便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 “互联网+”的内涵
如今,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互联网+”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所谓“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作为核心,将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一整套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领域和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进而创造经济新生态。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这就促使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安装。此外,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质,即开放、平等、透明等特性为数据转化成生产力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为社会财富的再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随着在线数据在传统行业的产业上下游以及协作主体之间的流动和交换,创造了新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运行的成本。此外,由于数据在产业中不断地流动使得数据和信息高效便捷的特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4]。
“互联网+”的实践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具体而言“互联网+”具有三个方面的动力引擎:其一是以互联网专线、光纤电缆以及移动塔基站为代表的新兴信息基础设施;其二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开放性资源环境;其三是基于前两方面而引发的分工形态的变革。值得注意的是“云、网、端”的出现成为“互联网+”仰赖的基础设施。“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在如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核心要素,研究数据的产生、流动和利用已成为了行业生产力的创新命脉。随着ICT(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会像传统的水电资源一样,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低成本、便捷化地使用。“网”的理念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拓展到“物联网”领域。通过互联网媒介将各种真实物体与传感器装备相连,实现远程控制或物与物的直接通信。“端”则是指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和各种新型可穿戴设备等硬件以及以APP形式存在的各类软件应用。用户可利用“端”这种新兴的媒介高效、快捷地获取网络资源,实现互联互通,突破了原有模式的地域和空间限制[5]。
2 “互联网+”思维为情报学带来的挑战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情报学特别关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手段,使情报交流的全过程保持最佳的状态,“互联网+”思维的出现将会给情报学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础理论层面
情报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套基础理论,即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查情报管理活动。围绕这一过程及相关内容包括情报生产、传递、获取、加工(组织、检索)、利用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以及情报的分布、情报管理的系统及技术方法等,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推动了情报学的发展。但是,这些基本理论大多提出的时间比较早,主要针对当时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源的种类、数量以及信息分析处理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很大变化,基于传统文献情报产生的一些基本理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扩展,特别是有的理论在网络环境和智能化技术中要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和创新。因此需要根据“互联网+”背景下的需求,提出新的理论支撑,不断完善情报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例如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如文献的引用、增长、老化、集中分散定律等)是在传统的纸质文献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进步,承载信息的载体及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介迅速扩大拓展,由此产生的大数据已超出了传统方式的分析和处理能力[6],而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超出了传统文献计量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情报学需要在传统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知识发现、数据挖掘、语义关联、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出新的理论支撑。
2.2 研究范畴层面
“互联网+”思维中出现了大数据、云存储、云计算等新兴情报处理和分析技术,这些技术促使情报学的研究范畴也不断发展演进。研究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信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不同应用的互联网资源极大地丰富情报学研究对象的来源,需要面对更加零散、复杂、多变的大数据环境。相应的新环境下情报组织、传递和交流过程应运而生,情报学需要研究大数据的获取、加工、分析、整合、利用。在新兴环境下,数据的呈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图片、视频、音频、多媒体数据等更多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逐渐增多,这为情报学的研究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下,情报学由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走向了智能服务,而情报机构的挑战难点不是获取拥有大量信息,而是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即如何通过智能工具快速进行信息过滤和分析,进而判读获取情报。因此,对于智能化工具的研究及其与情报学领域的结合应用成为重要研究内容。另外,“互联网+”中很重要的“端”拓展了情报服务范围,提高了情报服务效率。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发展,各类应用软件和APP的广泛应用都与情报服务密切相关。如何处理利用好新型的服务方式,平衡好传统的情报服务和现代多元化的情报服务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2.3 研究方法层面
“互联网+”背景下,情报学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扩展对相应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情报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计量、统计分析、社会调查、共现分析、链接分析、内容分析、技术路线分析等,这些方法主要针对传统的文献信息,对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处理是否适用仍需考量,并且这些方法更多关注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而对于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弱,也需要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拓展。特别是“互联网+”思维中强调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将研究的数据存储在云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分析、处理。此外,利用互联网创新技术发展衍生了一系列技术,如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情境感知技术、智能感应技术等[7]。这些新技术不仅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角度和研究方法,也使传统情报学的研究方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提供了更多改进和升华的空间。具体而言,在新环境下情报学的研究方法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要考虑传统的信息获取、存储、分类、聚类、检索、人机交互技术等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方法如何顺利转移到对大数据这些新型信息的管理和利用上来[8];另一方面,要学习如何利用先进有效的技术方法处理不断产生的新的数据形式,例如碎片化数据、智能化非结构数据等。
3 “互联网+”思维为情报学带来的机遇
随着技术革新的跨越式发展,每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引起情报学的重大变革,“互联网+”的浪潮也不例外。“互联网+”以“云、网、端”为中心,以数据流动为基础,提倡在线化、数据化,使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这一系列的变革也必然会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和机遇。
3.1 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分布规律
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Web2.0、Web3.0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交流的渠道也发生了变化。情报学以及情报工作的发展需要依托数据、信息、知识、情报,需要准确把握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这是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情报服务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带来的革新发展为探索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提供了更多机遇。情报学传统的信息内容分布定律、信息生产者分布定律和时间分布定律都是以纸质文献信息资源为研究对象而总结出的。随着网络信息资源数量的迅速增加,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日益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对象,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研究也就成为情报学研究的重点。网络信息资源依托网络为传播媒介,数量庞大,增速明显,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实时性和动态性等特点[9]。“互联网+”时代,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针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特點研究信息的分布规律,利用智能化、可视化技术对信息分布规律进行挖掘和展示,实时开展信息的采集、分析、监测、预测等工作,为情报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3.2 基于云计算的情报分析技术
技术是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和利用的关键支撑要素,服务质量的提高更加需要技术的护航。“互联网+”思维下,强调“云、网、端”的构建理念,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为情报分析带来了很大便利。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海量数据资源成倍增长,用户对数据分析工具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对于情报学领域所涉及如文献计量、数据挖掘、聚类分析、可视化分析等技术方法也需不断发展。这些技术方法大部分仅针对结构化数据和有限数量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而对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大数据资源的分析则有一定的局限性[10]。“云”基础设施建设及核心技术的发展为情报学领域各类型数据的存储、计算、挖掘、处理、可视化呈现的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新鲜活力,例如基于可视化理论开发情报可视化分析系统[11]、利用亚马逊云算平台处理空间数据[12]、基于云存储和传感器网络研究多媒体数据的存储及监控[13]、基于移动云的混合架构实现移动终端数据存储和数据交换[14]等。有学者认为云计算正向着“分析即服务”的Cloud2.0时代迈进[15],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必将助力于情报分析和情报服务。
3.3 基于移动终端的情报服务模式
“端”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计算、大数据设施和应用软件服务的助力下,各类智能终端正成为大数据采集的重要源头和信息服务提供的重要界面。云计算的产生为信息服务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它使信息服务的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为多样,范围更加广泛,可以提供含有更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同时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高精尖的“智能服务”。在云计算和智能化技术的背景下,传统信息服务模式的质量也会得到了很大提升,这样的基础将为情报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化、个性化及知识化的实现提供技术与方法上的有效支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端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仅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本、智能导航仪等多种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了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更多的机会和更便捷的途径。移动终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相应地产生了基于移动终端的情报服务需求。因此,针对“互联网+”时代下用户的服务需求,研究基于大数据用户与大数据网络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评估及服务机制,依托各类移动终端设备开展基于“全数据”的情报工作与服务,有效提高情报服务的质量,是情报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4 “互联网+”背景下情报学发展的动力
“互联网+”作为一种互联网思维的延伸和发展,为情报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情报学作为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需要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动力和机遇,从不同维度探索创新,使学科保持生命力和健康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1 信息技术成为发展推动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的成果是举世瞩目的,最为明显的效果是信息媒体及其收集处理传递与服务方式的变化,情报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信息技术的突破创新作为推动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和人之间、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结成了一种新型的、广泛融合的、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环境”。之前所有的计算和传播系统都是模拟的、原子的,信息的流动必须依赖于物质实体。而“互联网+”带来的创新型数字化媒介使得各种信息载体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使信息的采集、生产、传播、存储、服务等环节之间具备了协同整合的技术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断寻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是情报学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体现[16]。在“互联网+”背景下,依靠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了更为便捷、高效和廉价的信息工具,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工具提升了大众信息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具体表现为,各大门户网站及搜索引擎对信息传播交流的推动使信息用户从以往的寡见少闻到如今的见闻广博,诸如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及各类社交网络平台的应用让信息活动从孤立活动到群体互动,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行为也由被动接受转变成为积极参与。新时期情报学的发展应充分利用数据化、智能化的科学理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17],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情感分析技术、可视化展现技术等各种高新技术产生新的情报技术,打破情报学的发展困境,为情报学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背景下的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情报信息交流服务中信息流两端的信息生产者和信息利用者都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这种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推动着情报实践的不断发展。
4.2 信息需求成为创新牵引力
信息需求可以说是人类所具有的贯穿于衣食住行,同时存在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特征[18]。它是引发信息消费和开展信息服务的原动力,在传统的情报学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利用提供了保障,使知识信息呈现海量增长趋势,同时,用户对于信息获取时效性、信息分析透彻性和深入性及信息展示清晰性等多方面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需要跨学科、专业、行业与领域的综合信息,信息需求呈现多样化、动态化和复杂化等特性。而情报研究需要深刻了解这种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并利用先进的手段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信息需求成为“互联网+”环境下情报工作的关键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情报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强调用户参与、注重用户体验等因素,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方式、质量、效果、规模及模式,这种因信息需求带来的变化决定了情报学发展的深度、广度和持续性。新信息社会中,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使得情报机构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转向了信息技术化、数字网络化、知识可视化、服务智能化,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需求最终将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需求,成为情报学创新与发展的巨大牵引力。
4.3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变革保障力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认为,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会为社会生产力带来变革,而互联网技术恰恰符合这样的论证,距离1994年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接入中国已有20余年,20多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中国迄今约有6.5亿的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用户[19]。政府依托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企业利用互联网拓宽市场渠道实现盈利创收,个人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提升个人能力,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日益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基础设施,这种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为情报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从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信息的创建、采集、组织、存储、利用和清理的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会得到广泛的安装使用,由此带来的众包、大数据采集技术等模式为信息的创建、采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通过“云存储”能够缓解更多情报服务者的压力,用户利用“公有云”和“私有云”等各种云端服务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大批量的信息存储,既省时省力又经济环保;知识发现、数据挖掘和智能可视化等技术为信息分析和利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搭載移动通讯网络的移动终端成为信息获取的新媒介,各种形式的“端”拓宽了信息利用渠道,缩短了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时间,从根本上提高了情报服务的用户体验效果。总之,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情报学的发展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有力的支撑。
5 结 语
当前,我国政府积极倡导互联网理念,推动“互联网+”的创新发展。在2014年11月举办的“首届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20]。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1]。国家和政府大力推动各行业积极投入到“互联网+”的建设中,“互联网+”背景下要求情报工作在社会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情报学的发展要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要适时转变思维方式,调整战略计划,利用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建立并实现整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情报体系是情报学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22]。我们相信,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深入和各行各业的实践发展,情报学在这个大背景下必将有更加广阔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叶鹰,潘有能,潘卫.情报学基础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学者热议:李克强提的“互联网+”是个啥概念?[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305/c1007-26644489.html,2017-12-29.
[3]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7-08/07/c_136506155.htm,2017-12-29.
[4]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4.
[5]阿里研究院.互联网+:未来空间无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
[6]Zikopoulos P,Eaton C.Understanding Big Data:Analytics for Enterprise Class Hadoop and Streaming Data[M].McGraw-Hill Osborne Media,2011.
[7]张庆普,陈茫.Web4.0时代的情报学创新探究[J].情报学报,2016,35(10):1048-1061.
[8]贺德方.大数据环境下的情报学[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2,(11):3-6.
[9]网络信息资源[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sSCqeX4gfXKxyB0hXvtZ9iPktfzBcPnIGsUCGWpWhMv4oP3GDlH 3N9mOaMpiz8IsM7aWyNkGOPzk1beJFcaR_,2017-12-29.
[10]曾建勋,魏来.大数据时代的情报学变革[J].情报学报,2015,(1):37-44.
[11]Stasko J,Gorg C,Liu Z.Jigsaw:Supporting Investigative Analysis Through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J].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2008,7(2):118-132.
[12]Sugumaran R,Burnett J,Blinkmann A.Big 3D Spatial Data Processing Using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1st ACM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nalytics for Big Geospatial Data.ACM,2012:20-22.
[13]Dey S,Chakraborty A,Naskar S,et al.Smart City Surveillance:Leveraging Benefits of Cloud Data Stores[C].Local Computer Networks Workshops(LCN Workshops),2012 IEEE 37th Conference on.IEEE,2012:868-876.
[14]Soyataa T,Muraleedharana R,Langdonb J,et al.COMBAT:Mobile-Cloud-based Compute /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for Battlefield Applications[C]//SPIE,2012.
[15]黄永勤.国外大数据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情报杂志,2014,33(6):99-104,78.
[16]靖继鹏,马费成,張向先.情报科学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7]刘永君,栗琳.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的危机及对策[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12):6-11.
[18]周晓英,宛玲.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5.
[19]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408/P020140826366265178976.pdf,2017-12-29.
[20]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贺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9/c_1113319278.htm,2017-12-29.
[2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全文)[EB/OL].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5/0704/c1007-27253601.html,2017-12-29.
[22]马费成.在改变中探索和创新[J].情报科学,2018,36(1):3-4.
(责任编辑:马 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