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雄: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2018-08-11 10:24小单
现代家长 2018年6期
关键词:家长学校老师

小单

【杨雄简介】

1957年11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波人。法学博士,研究员。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测评体系”首席专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首席专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研究”获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12年优秀成果一等奖。

杨雄先生是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又是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对我国青少年成长和家庭教育有深入的研究,他提出的家庭教育“三角理论”获得了学界大多数学者的肯定。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他。

家庭教育的任务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您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哪些区别?

杨雄(以下简称杨):首先要肯定,家庭教育與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谁也替代不了谁,强调一方的重要并不意味着贬低另一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不同:

第一,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个别的关注、指导和教育,必须由家长来完成,学校教育无法替代;学校教育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是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按照统一进度、统一的课程,很难真正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第二,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教育始于家庭,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深深影响着孩子。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家庭教育是其成功的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共同度过的。学校对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时间也长得多。

第三,从教育内容上看,与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任务主要是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

第四,从法律责权利上看,孩子与家长具有天然血缘关系,这是学校老师无法具有的,而每一个家庭监护人都有教育孩子的责任。

记:家庭教育的示范性指的是什么?

杨: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早得多,从孩子模仿性最强的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家庭教育因而有先入为主的便利,而且父母的形象示范、言传身教会对孩子产生终身影响。如果父母语言、行为、习惯不良,那就很难保证孩子在这些方面能做到优良。因此,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育儿能力。做父母的应明白,教育并不只是认字、读书、数数等,教育也包括孩子的举止行为、感知认知等各方面。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应成为孩子学习的行为示范。比如父母相亲相爱,关系融洽,那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平易近人。

记:如今,家庭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让家长们莫衷一是。比如,对孩子应该放养还是圈养,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杨:放养和圈养我都不赞成,因为都有失偏颇。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首先,放养容易造成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放肆、不服管教、攻击性强,实际上是放任纵容,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是不利的。圈养实际上是规则过度,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个性。有的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让人省心,这种观念多表现在控制欲较强的父母身上。长期生活在这类父母身边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而且调整情绪的灵活性比较弱,将影响其创新意识与个性成长。因此,我倡导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又拥有自由的平衡教育策略。

记:中国家长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您认为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杨:家庭教育,重要的不是帮助孩子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一项关于儿童兴趣与幸福感的调查显示,如果有一件事情是孩子最喜欢做的,而大人又创造条件让他做这件事,那么孩子一定会很有幸福感。人有先天的基因,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完全由后天的训练形成,而是由先天基因给出了某些能力发展的框架,需要后天的经验来启动和发展。我认为,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自我悦纳、充满自信、爱思考、善表达的人。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在互联网时代,这一道理已经成为生动的现实。网络时代对于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具备如下能力:知识迁移与学习力,独立思考与表达力,坚毅与执行力,自我悦纳与抗逆力,这些与知识和文凭无关,但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特别重要。

夫妻关系很重要

记:近几年,国家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也提出了推动家庭教育的措施,比如在中小学建立家长委员会,由学校老师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等等。请问,既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诸多区别,为什么要让老师来指导家长呢?

杨:我认为,学校老师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主要是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纠偏纠错。众所周知,学校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接触较多,在学生眼中也最具权威性。因此,当前由班主任老师指导家长实施、开展家庭教育,无疑是较为合适的。当然,我们一方面要确立学校老师对广大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也要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边界。

首先,强调家庭教育由学校老师来主导,不等于家庭教育全部内容由老师来实施,老师也无法承担这一职责。老师主要任务是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养与能力,老师指导家长的重点是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定义、本质、特点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其次,尽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边界,但存在重叠部分,因为孩子每天仍有相当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故学校有时间和空间,老师有责任对孩子开展德育与人格教育。相比之下,社区、社会其他机构无论从时间、空间、专业知识等方面来看,都无法与学校老师的优势相比。

最后,只有掌握了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科学指导方法的老师,才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老师。由于家长的职业、文化层次不同,教育孩子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与学校老师保持步调一致并不容易。为此,老师要懂得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学会与家长配合,和谐施教。同时,老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家长的批评建议,才会使家长心悦诚服,积极配合老师工作,维护老师的威信。

总之,家长要明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边界,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合优势。我认为,在当下中国社会,家校合作是解决许多青少年问题的重要方式。这方面,国外已有成熟经验,值得家长们借鉴。

记:您提出的家庭教育“三角理论”,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能简单谈一谈吗?

杨:所谓三角理论,指的是常规的三口之家的成员关系。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在这个三角形中,每条边都代表着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记:那么,一个健康幸福而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杨:以下是我们常见的几种关系类型:

第一种:夫妻关系较近,给孩子均等的爱。

这种关系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助于孩子学习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在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中,夫妻之间的感情是最重要的,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在这种模式中,一方面,夫妻关系很和睦,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也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感受到婚姻就是像父母那样相处;另一方面,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这样孩子便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很有益的。

第二种:夫妻关系较远,离孩子更近。

这种关系可能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这种模式常发生在夫妻关系一般,虽没有太大冲突,但时常处于“冷战”状态的家庭中。由于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到孩子那里寻求补偿,由此孩子常常被溺爱、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这种模式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任性和自私等,不利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平稳,却潜藏着危机。

第三种: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维系。

这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最坏,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第三种模式是第二种模式的极端化,夫妻间距离更远,问题更突出,两人的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孩子甚至成为婚姻的阻隔、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婚内第三者”。现在这种模式的家庭为数不少,夫妻之间几乎没有感情,婚姻成了“将错就错”,他们和对方没有感情,但为了孩子,还是忍着,维持家庭的完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常常被极端地溺爱。

因此,在正常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间应该是等边三角形,家庭成员们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赖,在物质上共同享受,只有基于这样的机制,家庭才能成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避风港。对于身心尚未发展健全的孩子来说,这一点就更具重要意义。

成长宜慢不宜快

记:近几年,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女孩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有优势。您同意这个说法吗?

杨:孩子发展的性别差异性是肯定存在的。在幼儿阶段,家长们普遍认为女孩更省心。等孩子上了学,应试体制使女孩更容易获得高分,因为女孩专心、仔细、听话,不像男孩那样调皮、贪玩。从生理角度来看,女孩智力发育较早,男孩较晚,这是全世界心理学家的共识。所以我主张,针对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女孩子,天然适合中国的应试教育。在幼儿园里,受表扬的大多是女孩,小学当班长的是女孩,初中、高中更不要说。过去文科状元是女孩,现在理科状元也是女孩。在家里,男孩的个性受到压制,因为关注他、教育他的家长,奶奶、姥姥、妈妈,都是女性。加上学校老师大多也是女性,那么男孩接受的更多是女性教育,思维、言行上难免女性化。这是男孩成长不利的一面,也是男孩成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记:现在有一些民间教育机构在搞“神童教育”,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您认为这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用吗?

杨:从学理上说,人类成长是分阶段的。某些大脑的功能,只是配合某个阶段。一旦孩子顺利度过了这个阶段,大脑就会自动摒弃相应的功能,仅保持有用的连接。大脑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记住,一定要摒弃一些东西,否则大脑要爆炸的。让两三岁的孩子认识2000个汉字、3000个单词之类的神童教育,其实是教育机构的误导式宣传。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孩子都有强记功能,但孩子仅仅是认识这些汉字,不一定知道含义,更不一定会用,等过了这个阶段,原来记住的汉字和单词就会淡忘,甚至一个月不训练就会忘记大半。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神童教育更加有害的是,孩子在两三岁时大脑还没有长好,就被过度开发,等到上了学,尤其到了中学,大脑需要发力的时候,孩子却厌学了。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神童教育,有杀鸡取卵之嫌。

记:孩子厌学,是家长造成的吗?

杨:逃避辛苦、亲近舒适是人的本能,而读书是辛苦的活,如果大脑被滥用,孩子就会本能地逃避,如果这种逃避成为习惯,就是厌学。开发智力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特质制订科学的早教方案,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坐在那里画一天都不喊累,甚至废寝忘食,那是真正的喜欢,家长不妨予以支持和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其实很容易集中,只要他在做一件他喜欢的事;相反,如果做不喜欢的事,孩子就很容易走神儿,如果家長此时逼他,那他怎么能不厌学呢?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家长学校老师
家长错了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犯错误找家长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