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慧
新一轮课改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核心素养的课程观,向教师提出了“少教”、“不教”、“先学”、“后教”等教学理念。这让很多教师心存疑惑,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教”是教师的天职,没有了“教”,教师似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教”体现了教师的职业和职业权利。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对新的理念颇有微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在传统的老路上徘徊。如何破解“教与学”的束缚,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实践核心素养,我以为应该深入思考“教与学”甚至重新定义“教与学”,才能实践核心素养课程观提出的培养目标。
教与学是一个共同体。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课改后变化成了“一问一答”但仍然是以教师传授为主,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教师支配控制学。在核心素养的课程观下,教学应该发生变革,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驗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和学生是生命个体。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下,教师和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个生生的生命,教师所做的工作概而言之,即使,用生命影响生命,是生命的互动。一是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在新的课程中“指导”,作为“教”的另一种形式,在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中被边缘化的形式,被推向前台,成为主角。课程规定: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核心素养课程观所谓的“指导”是什么样子?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经验,为学生提供活动主题选择以及提出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构思选题,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及时捕捉活动中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确立活动目标内容;在活动实施阶段,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教师指导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鼓励多种形式的结果呈现与交流,如绘画、摄影、戏剧与表演等,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表达、同伴交流与对话。教师是自己,用自己教。核心素养课程观的指导,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能成为或希望成为的样子。二是学生变成了具有生命个体的人。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观念、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些不仅不用“教”而且不能“教”,依据传统的对“教”的理解实施课程,不但不会获得反而会剥夺这些能力和意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互动中才行形成,用“教”的方式告诉孩子没有任何意义。总之,教师从传统的“以我为主”圈子里中跳出来,学生从“以学生为主”的台后站出来。
课堂教学改革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影响颇深,相当大部分学校仍基本保持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一幅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或“板书+挂图”的传统模式。通常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它注重于教师“教”的技艺,较少地顾及学生“学”的规律;偏重于传授知识,较忽略学生智能的发展,教师主要凭借个人经验、个人专业知识;以口授方式去组织教学内容,写出讲授教案,而且基本上是讲稿或提纲形式。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自我表演的天地,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机会。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个人经验、不确定性、主观性等色彩,因而存在着不少弊端:教学形式单调,教学媒体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教学信息反馈弱,师生双向交流不足,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状态,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
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结构形式、教师和学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只注重某一方面(如单纯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够的,而必须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相对较差,特别是讲到有关字型、字义、字理的内容,每节课的容量较小、效率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只能看教材或板书,不容易理解,缺乏直观性,教师也难以讲清具体的实际操作。因此,识字教学更迫切要求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但要从教学全过程进行改革,若只改革某一方面效果是不够理想的,因为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挂图为电教显示,增强了直观性,教学容量也增大了,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结构形式也要与之相适应,教师也要具备相关电教知识。也就是说,要对识字教学全过程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改革,有的学者提出了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的主张;有的提出了自学辅导法,主动教学法、问题引导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改革教学内容;有的则强调开展电化教学等,但课堂教学的形式依然是传统口授式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手段只有同科学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威力;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必须与教学内容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体现优质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表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则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总导向,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组织,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结构的统一体。由此可见,只有应用系统方法才能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各要素及其组合连接关系;只有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配套与整体优化,才能形成课堂教学系统的最佳结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个老师,教书育人是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学生,学习知识亦是职责所在,教与学的统一将会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当然,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正所谓,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改革。相信,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