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视角下历史中考考纲考题变化的特点

2018-08-10 06:32邹进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邹进辉

【摘要】《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后,对历史中考的考纲调整和考题变化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考纲中表现为时序性更突出、考点表述更具体、考纲安排更简而精;教学活动建议是中考命题者确定命题方向和角度的参考,其对中考考题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历史中考 考纲考题 变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124-02

《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至今已5年有余,它已成为了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和落实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初中學生而言,学习效果除了体现在三年历史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外,更体现在中考的结果上。中考具有毕业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合二为一的功能,如何考、考什么、怎样考成为中考的关注点。通过对近五年广东历史中考考纲和考题的分析发现,不管考纲怎样调整、考题怎样变化,考纲和考题都是以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建议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考题,会发现其变化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中考考纲变化的特点

1.补齐重要时期,体现历史进程的时序性

新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上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强调历史进程的时序性,这体现在考纲上的变化主要是在2016年新增了考纲“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并于同年用第3题通过选择有关三国历史第一手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这一新增考纲;另一直未能在中国古代史考纲出现的元朝知识点,事实上也在考题上进行了考查,如2015第5题的A选项和2016年第4题备选组合材料的第4点,都选用了马可·波罗来华这一元朝发生的历史事件,虽然两年的考查主要考点不是元朝历史,但马可·波罗作为古代世界东西方文化友好交往的代表在世界古代史的考纲中一直存在。三国鼎立的新增和马可·波罗的出现,对于中国古代史的考纲而言,更凸显了历史发展主线的完整性和时序性。

2.避免过难过偏,体现少而精的原则

在三维目标之知识目标方面,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换而言之,就是把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下,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要在中考考纲中一一呈现显然不可能,于是考纲只能精选最基本、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现象。近几年的考纲头呈现一个不断“瘦身”精简的特点,如早期人类中只保留“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删除了原始农业、炎黄传说等,此外还逐渐删除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兼并六国、开元盛世、《水经注》、《齐民要术》、文学成就、长城和故宫等考点,而那些近几年一直保留且未做调整或删减的考点,无一不是“重要的”,并且从中考题分析,这些重要的考点也是高频考点,据统计,中古史考纲有16个考点近五年未作任何更改,考查这些考点达22次,占五年共34次的64.7%。通过分析2018年的历史考纲会发现,中古史部分的考纲表述更为简洁、更凸显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重要地位,更体现出历史进程中的主线。

3.强调民族交融,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点

在上文提及的近五年未作任何更改的16个考点中,有2个考点涉及民族交往,分别是孝文帝改革和唐与吐蕃的交往,这也是古代史考纲中仅有2个涉及民族交往的考点;另据统计,近五年考题上涉及这两个考点的中考题有3次之多。有此可见,中古史中有关民族交往的考点非常重要。其源于新课标在教学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明确提出要认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的史实,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理解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从现实意义讲,强调民族交融对当今实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4.凸显灿烂文化,体现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成就。

在中考考纲中,古代灿烂文化列了8个考点,分别涉及科技、中医药、思想、文史、水利建筑等5个方面。通过对近五年的考纲分析,发现此部分出现的考纲发生变化的占到了一半。通过调整或增删考点,使得考点越来越少而精、表述越来越简洁扼要,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要求。在众多的灿烂文化中选取了更有代表性、更为具体的中华文明作为考查对象,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三维目标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通过分析,历史中考考纲总体特点是历史发展脉络的时序性更突出、考点表述更具体、考纲安排更简而精;它通过把具体化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为“点”,去串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线”,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点线结合、以点带线的要求。

二、从教学活动建议看中考考题变化的特点

1.更强调史实实证的意识

如果对新课标的教学活动建议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材料收集、阅读观察、语言表达、方法训练和参观考察等5类,其中最能体现历史研究实证意识的便是图像和实物的材料收集、遗址和博物馆等有关场所的参考考察。在考题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教学活动的建议,如下表:

从上表可得知,化石、文物、遗址等成为近五年出题的热点,这与教学活动建议中的“可参观古人类遗址、根据教学用图”等叙述是完全吻合的。

2.更要求综合分析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建议中,用阅读观察和方法训练这两种教学活动设计的考题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阅读观察包括阅读“路线图、图片、绘画、诗作”和对史料文本的理解等,方法训练包括学会“绘制和分析历史图表”和“设计表格进行分析”等。通过对考题的分析,对史料文本理解和设计表格分析的考查较为常见,如2013年通过相关诗歌考查开元盛世、2015年通过史料考查汉武帝大一统和科举制、2016年通过表格形式考查百家争鸣、2017年通过表格考查丝绸之路和通过史料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等,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答案。

3.更凸显学科素养的要求

在近几年的历史中考题中,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历史味”的考题,这些考题不同于以往只是停留在考查具体的事件、人物、现象上,而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2016年通过对“第一手史料”概念的理解,从历史剧《三国》、罗贯中《三国演义》、司马光《资治通鉴》和诸葛亮《出师表》考查三国鼎立,这与新课标教学活动建议中“讲述史实与《三国演义》描述的区别”的要求高度一致;又如2015年第6题出现“历史叙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通过对“历史评价”术语的理解来考查闭关锁国。这种类型在近几年时有出现,笔者认为一是(下转218页)(上接124页)为了从另一角度考查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中的效果,二是为了凸显历史的学科特点,加强初中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

4.更体现古今结合的特点。

不管是新课标的学习内容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还是考纲指导思想中的“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其实就是历史要与现实相联系,涉及到中考考题方面,便是考题要与社会现实和时政热点相结合。教学活动建议中的“阅读观察和参观观察”都可以体现这古今结合的特点。但不是所有学校和学生都有条件进行观察,那把新的考古发现、遗址发掘、博物馆开放、周年事件变成图片或者文本的形式出现在考题中,不也是一种“阅读观察和参观观察”?近五年体现这点的考题有2014年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放、2015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110周年、2016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

通过对教学活动建议和中考题的对比分析,发现教学活动建议是中考命题者确定命题方向和角度的参考,新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对中考考题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复习备考上,除了关注历年的考纲外,对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的研究分析亦会颇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齐世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2-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
给每个孩子一双腾飞的翅膀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