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的几点尝试

2018-08-10 10:47李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小学数学

李明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正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求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老师要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独立思考 积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76-01

小学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小学基础打的好不好,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成长。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学会自己解决数学问题。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只是单纯的讲授知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沉闷、枯燥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身到教学中来,从而推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新课开始就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规画一个圆,接着展示学生画出的圆并介绍自己是怎么画的,但是同样的方法画出的圆却不一样,有的圆上是光滑的一圈,有的圆上是凹凸不平的,有些圆不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怎么才能画出一个光滑漂亮的圆?这时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思考,倾听同伴的发言,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圆的各部分名称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解决了。课堂上我虽然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却投入了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源于学生的心理需求,源于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

二、选取趣味教学内容

由于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又有很强的逻辑性,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没有热情。但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充满趣味的教学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这节内容的时候,学生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在运动的时候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这时学生就会积极的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一些学生很快举手回答:电梯的升降属于平移,地球和车轮在运动的时候属于旋转,并让学生对这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进行思考,对比看看这些运动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对生活事物的观察很快发现:平移和旋转在大小、形状上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旋转则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为核心的环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教师的提问,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摆脱教材的束缚、思维的禁锢,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本质地展开思考,展开富有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思考。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我看到许多学生似乎有话说,此时我并没有无视学生异样的眼光,而是微笑着鼓勵学生有什么不同看法表达出来,将教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言。此时,就有学生提出不用尺子量同样可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如,图形对折或者直接对各边进行比较等等。在这样自由而愉悦的教学之中,学生并没有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能够真正地体现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能够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实现了对知识与经验的重新加工与整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思考与思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四、给足学生反思时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实践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质疑,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加以证实,或对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本质。实践证明,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有意义的建构。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充足的时间。因此,我们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实验、去验证。比如,可以采取“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不少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但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稍放即收,生怕学生思维跑题,怕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让学生自主探索,就又赶紧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舍不得花时间让孩子去自己探索。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自主探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所以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索,进而完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教师应当是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要放手课堂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只要我们的孩子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学生就会划亮闪闪的智慧亮点,才能具备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汉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7(8).

[2]吴传玲.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分析[J].中华少年,2017(21).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小学数学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论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谈独立思考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