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型的案例教学法将鲜活的生活实际引进了课堂,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用心指导下,依据新课标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需要以及学生特点,设计有关的教学案例和案例问题,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究,并能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来解疑现实问题,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 案例教学法 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164-01
一、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真正实现了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源于鲜活的社会生活,与思品课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典型案例这一桥梁将小课堂和大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一起来,教师也就很自然的将学生从课堂带进了社会。
(二)案例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思品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单靠教师的讲授过于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则能通过各类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风趣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发表个人见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操作中,案例教学往往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得过程,在教学某个重难点时,通过案例的呈现、讨论、分析,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来发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学生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的案例也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掌握。
(四)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學生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教学互动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真正被摆到“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死记硬背一些理论,但必须认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反复训练,打开学生思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所选案例都是来自于生活或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实例,这就能让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基本条件。通过典型案例的展现、探讨,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主动地学习知识,参与课堂活动,掌握理论观点,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实施程序
(一)结合课程特色,精选案例
案例的准确选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力争使学生将自己融入案例中并能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这样一来,就对教师在案例的选取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案例的选取具有针对性,所选案例内容既要与课程的目标相符合,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慎重选择和使用案例。我们在设计案例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案例选取应具备明确的针对性。课堂中的案例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服务的,所以,在案例的选择上,就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教师要准确把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选取紧扣教材内容的典型案例。
2.案例选取应具备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案例的选取上不但要寻找意义深刻的案例,还应该针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有启发性的思考习题,启迪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启发思维。
3.案例选取应具有生活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品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社会生活。若案例的选择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可将枯燥的知识生活化,升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共鸣。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认识首先是从对身边、对周围社会现象的认识了解开始的,教学中使用学生关注的身边案例,会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4.案例选取应具备较强的综合性。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它可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和灵活的处理技巧。同时案例还应该具有适度的复杂性和一定的探究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即案例的选择和设计要做到“例”“理”“德”相结合,寓“理”于“例”之中,寓“德”于“例”之中,真正做到案例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二)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呈现案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时机,适时呈现案例,能够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呈现的时机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例如,有些案例放在课前讲,可以起到引出新课的效果,导出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制造教学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些案例穿插在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中间讲,能够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中间的案例还可以起到衔接的作用,既总结出前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出下文的问题;有些例子放在教学内容之结束讲,能够起到总结和升华的作用。
(三)总结点评
教师要恰逢时机的总结点评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的表现,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点评,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对见解比较新颖的同学要给予及时肯定。对学生在探究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给与针对性地点拨,有时还需要对典型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启发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答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及自身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教师还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案例材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思品教学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后还可以根据需要,布置学生写案例教学后的心得体会。在新课改下,案例教学将大社会引进小课堂,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是适应新课改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所具有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可以使学生从案例教学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学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案例教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它更是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更新;当然也必须认识到案例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优化课堂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11.
[2]韩兵.软件·教育现代化[J].2015(2).
作者简介:
杨琨,女,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2016年六安市市级优秀微课,2017年省级优课奖,2017年8月被聘为区义务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