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艳峰 陈超
读懂自然,不只是科学家的事情,在古代,懂得尽可能多的自然知识,可是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下去的头等大事。而今天,科技越來越发达,分工越来越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却离自然越来越远。
“自然”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nasci”,意思是“出生”。这告诉了我们,自然包括了这个世界上一切的生命(也包括非生命),研究自然就是在研究你周围的世界与时空。当然,你不必确切知道有关各种昆虫、花朵、爬行动物的知识,或者门外的天气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你甚至可以连你要找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你必须要有的是:一定的时间、对于观察的渴望、坚持记录的恒心、保持专注和耐心。从户外回来以后,你需要提问、阅读、研究,并且找到能帮助你回答问题的人们。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愿分享你从自然中得到的喜悦。
雷切尔·卡森曾说:对我们来说,重返自然、回归大地是一件健康而且必要的事情,对自然之美的沉思会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应该对大自然保持惊叹和谦逊。我们如何与自然联系?这跟我们住的地方、所在的季节、当天的天气都密切相关。不管我们在哪儿,一年中季节总会不停地变幻,从地球诞生那天起就是这样。即使在遭受战争破坏的国家、干旱或者洪涝地区,或者完全由钢筋、水泥、混凝土组成的地方,大自然的循环仍在悄悄进行着。
自然需要我们正如我们需要自然一样。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强烈愿望,为他们提供机会,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自己。最重要的是走出去,调动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去看、去闻、去听、去摸;去欣赏、去发问、去学习、去思考这个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神奇世界!
随着地球的生态系统正面临着越来越快的变化,让我们的孩子了解更多他们身边的自然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因为这样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就会更积极、更有责任感地去保护自己的家园。尽管这样的需求十分迫切,我们也可以理解,老师和家长们还是最关心那些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考试标准的科目。事实上,对自然的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而且也符合各种学术训练的要求。目前,科学研究的水平已逐渐扩展到地区自然研究层面上来,我们依靠自然而活,所以我们们得对它有所了解。
我们有没有想过知识从哪里来?最终又要到哪里去?清晰这两个问题,也就知道该如何学习知识了。在古代,当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更亲密的时候,我们的祖辈们必须知道许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才能生存。而今,大多数人都不懂得月相的变化,或者潮汐的时间,也叫不出几种鸟雀的名字。可所有这些自然界的规律仍在运转,等着我们去了解。而了解这些知识,将会帮助我们和孩子们感知周围的世界——它是那样精彩多姿。
我们开展的亲子亲自然教育模式是森林教育理念+主题活动实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没有天花板或墙壁”的地方进行学习,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危险管理能力”。在遵循幼儿天性引领自然成长的理念下,提倡孩子们通过经验学习,这种经验将伴随他直至成年。在自主的游戏中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在成人的指导下架构积极地积极地自我认知,为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终身学习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攀树运动,它是了解大自然的一种现代的运动方式,也是众多亲子亲自然活动的一个内容,它为家庭提供寓教于乐、扩充视野的体验式亲子之旅。当我们攀上树梢时,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外界的刺激下所有的感官功能将得以打开,思维也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独特的心理体验带来的是一种真实的心灵撼动,不但帮助我们克服自我内心的恐惧,同时也穿越心灵的束缚,并且也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窗。
让我们引领孩子,享受自然之乐。孩子们需要沉浸在大自然的教育中,这种沉浸应该是生动的、大量的,有建设性而开放的,这种沉浸应该是常年的,而不仅仅局限于短短的暑假。孩子们还需要家长的引领,至少,家长应该愿意保存那些从孩子口袋里发现的石子。快带孩子出去玩吧!快让他们到自然中去跑、去听、去看;去探险、去叫、去闹!快让他们爱上自然中无穷的乐趣吧!不要等太晚,发现孩子们只愿和电脑、电视、ipad为伴,就此便错过本应与自然亲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