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荣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预设,很少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在预设时,教师设计好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在课堂中,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的教案设计,很少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和回答。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什么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退化,创造能力将被泯灭。
在番禺区教育局“十二五”实施“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期间,对我们的困擾最大的应该是“研学问题如何有效预设与生成”,因此借力“十三五”,学校申报区级课题《研学后教理念下研学问题的有效预设与生成的深化研究》。经历了充分的准备阶段后,研究工作进入了扎扎实实的运作阶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廓清预设与生成之关系
廓清预设与生成之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认为“课前预设”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课堂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只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研学问题”,才能进一步实施“研学问题”的有效预设和把握生成。
研学问题是指围绕学习学科核心知识和提升学科素养而预设或生成的需探究的教学问题。研学问题具有下列属性:一是符合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理念的教学问题;二是课前预设或课堂生成的教学问题;三是供学生在课前或课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问题;四是能够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提升能力的教学问题;五是需探究的教学问题;六是经过探究能够建立有意义有价值的答案。所以,研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课前预设决定着佳偶额活动的预期价值和基本走向,体现着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而生成则不然,常常是在达成预设性目标过程中,由于偶发的教学情景,在一闪念间所引发出来的某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预设的基础性和集约性决定了它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因此,它具有确定性和主导性。生成决定了它只能根据教学过程中所偶然突发的教学情景来因势利导,即兴生成,它具有灵活性和辅助性。预设制约生成,生成丰富预设;预设因生成而深刻,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最优化的教学常常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而预设则是生成的必要途径。
从这个意义来看,预设是一种态度,生成是一种智慧。实践表明,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缺乏灵性;而只顾及生成的课堂,也许课堂会生动活泼一些,但可能会因失范而低效。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不要预设,而是使传统预设的指针有所转移有所提升,转移提升到为关注师生生命价值和教育质量的正道上。
教学中所有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地预设:不仅备课是预设,积蓄于校园生活的教师人文素养是预设,课堂上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何尝不是一种即时预设!生成也不简单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是在教师及其预设指导下的创生和建构。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有了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终身的“大预设”,才可能随机应变地生成教学的精彩纷呈:不断地反思自身教学,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对即兴生成信息正确把握、有效提取、敏锐捕捉生成话题并予以引导。
二、研学问题预设之“策”与生成之“略”
根据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的艺术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互动的火花。
策略一:预设之“策”——精于心,简于形。
“一盎司的预防,可以实现一磅的效果。”教师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备情境、备自己。在预设过程中,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整合,有效地激活教材,形成具有自己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要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等出发,找准他们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和生长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弹性预设,做到统观全局。总之,教师要预设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使预案更具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
1.预设要“精心”
(1)整合内容
要把“教教材”的做法变为“用教材”的理念。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很多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那我们就有必要把它们相互整合起来,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让教材显得简洁、明了,同时也为学生整体构建教材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2)弹性设计
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弹性。在制定开放性学习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外,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定的目标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有弹性。除了事先预设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把生成资源进行最大效率的利用。第三,教学时间的安排要有弹性。由于课堂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各个教学环节的用时上难以预料,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对时间的安排上要留有余地,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再随时调控。
(3)板块教学
教学内容“板块”化,“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板块式的教学方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进程中是可调整的,而单一的教学方案的流程是固定不变的。板块式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删减或换位。另外,大板块下面又分成许多活动的“小板块”,每个“小板块”代表一种方案。教学中究竟使用哪个“小板块”,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而定。
2.预设要“简形”
“大道至简”。有效预设同时不应深耕密植,不宜刻意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教学。而应以约驭博,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给予一定的弹性空间——“留白”。
“留白”是一门艺术,是有效预设的重要策略之一。
学生是一群有思想有创造力的生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何况我们虽然希望能尽可能的事先预设好种种情况,但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俗话说的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课堂上必然会有一些不可预知的不确定情况发生。同時没有预设时的留白,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
策略二:生成之“略”——成于智,止于随。
1.成于智
(1)智在——让学生先启齿,找准起点,因人施教
在新内容教学,让学生先说说对新内容已经了解了多少,能使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如何因人分层施教,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先“动口”,获得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生成新的教学起点和因人施教的切入点,它是教师“胸中有人”教学观的体现。
(2)智在——妙用学生的话,由此及彼,机不可失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捕捉学生回答中有意义的“接下茬”,教师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机不可失”的新教学思路,它是教师“胸中有整体”教学观的体现。
(3)智在——巧用学生的错,将错就错,顺水推舟
在新内容教学,因学生受制于有限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教师如果能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策略的特点是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错误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4)智在——利用学生的问,趁势延展,顺势追思
新时代的课堂活动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既有师生之间的,也有生生之间的。通过学生的问难质疑来推动教学,使其认识逐步深化便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该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通过乘胜追思,从而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它是“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组织”教学观的体现。
2.止于随
教师在把控课堂生成时,必须防止为了追求“生成”教学而造成教学“迷失”。我们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现实的情境、个人的风格等综合因素,把握生成的三个度:
(1)目标的生成度: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2)内容的生成度:不可偏离教学目标;
(3)过程的生成度:注意掌控火候,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回归时就回归。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也就变成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从于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J].余宗波.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5(5).
[2]精心预设灵动生成-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陈敏.宁夏教育.2013(2).
[3]预设与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成为数学教学的“两翼”[J].应荣华.小学教学研究.2012(10).
[4]预设的四种境界——例谈预设与生成关系[J].应荣华.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2(1).
[5]精心预设兼顾生成[J].王玲娣.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5).
[6]精心预设精彩生成[J].况红梅.教育教学论坛.2013(41).
[7]精心预设实现精彩课堂[J].杨勇.运动.2012(12).
[8]数学课堂提问精心预设的策略研究[J].孙春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4).
[9]精心预设动态生成[J].迟亮.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2).
[10]有效生成根植于精心预设——新课程视阈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审思[J].吴玲,吴支奎.课程.教材.教法.2007(07).
[11]精心预设问题,上精彩的历史课[J].李志宏.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