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灵
【摘要】应用语言与文学语言有着各不相同的表述形式与语言特点,前者追求语言的准确、真实,而后者追求語言的多义性与想象性。本文主要从客观真实的构建与还原、语言风格以及语言中的贯穿性等方面阐述了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的差异。
【关键词】应用语言 文学语言 差异 修辞
【中图分类号】I045;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58-02
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是两大写作语言,它们都是作者为了表达一定内容而撰写的书面语,但是二者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应用语言简洁明了,反映客观事实,文学语言生动形象,富含鲜明的主观色彩,以下就针对二者间的差异进行探讨。
一、关于客观真实的构建与还原
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在客观真实方面的差异是巨大的,应用语言必须遵照客观事实,往往是有着特定用途的文章,不能有作者个人的主观思想,以会议纪要为例,要求如实反映会议的基本情况、议定事项,在撰写中要遵照会议的精神,不得进行个人加工。而文学语言可以融入作者的主观想法,在语言表现性上有更强的张力。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就可以发挥想象与联想,凭借形象的思维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语言所指的对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的意义,语义反映客观现实。语言的意义存在于结构关系中,并非固定在字典和语符之中。简单的讲,我们文学文本中的意义存在于上下文的联系中,单将词句拿出来理解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因此语义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构建的。关于语言的使用,理查兹曾表示可以分为情感性与科学性两种类型,前者说的话语并非对真实情况的转述,而是构建了一种情感上的氛围,能够激发人的情感与想象,属于艺术的真,而后者属于科学的真,是把真实信息如实的表述出来。
应用语言完全遵照客观事实,以新闻报道为例,完全体现着科学的真,以专业的新闻语言为载体,如实的记录与报道客观真实事件,读者通过读新闻可以看到还原的新闻现场,所以我们说应用语言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避免评价与倾向,以还原客观真实为目的。而文学语言使用文学笔法,在还原客观真实方面远不及应用语言,文学语言融合了作者的想象与联想,充分体现着作者的主观意识。最开始我们将文学语言等同于文学,这就将应用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距拉小了。我们很少关注文学语言中的故事,往往将关注点放在文学语言本身,这样一来难以正确理解文学创作的本质,只是单纯的认为对文字的加工与整理便是文学创作。这样的理解会缩短文学语言和应用语言之间的差距,二者都体现着客观的真实性。但是文学语言和应用语言的“真”到底还是存在差别的,文学作品的“真”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只要是符合逻辑哪怕是虚构的故事都是“真实”的,而应用语言要求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与现实关系密切的。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完善与合理化,人们开始认同文学不是单纯的故事而是一种语言,文学在精神层面与故事层面都得到了不断的充实,但是这时期我们对于文学语言的认识还是存在局限性,我们会疑惑进入我们视野中的作品究竟靠的是什么,丰富的语言到底是来自于哪里?很多人都喜欢读《福尔摩斯》,但是在厚重的法庭案卷里却找不到那位与华生并肩为伍,高智商的福尔摩斯,也找不到关于尼罗河上那一起扑朔迷离的谋杀案记录,那它到底从何处而来呢?在这场关系不明确的语言秀中,社会将会被这些词语改变,首先体现在社会的主导词库的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是由话语决定的,意识形态诞生于对审美语言的处理之中,参与到社会现实中并构建了现实。在与现实的指证关系上,文学语言在受命于意识形态的同时又试图重建意识形态,反抗意识形态,并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现实向前发展,而应用语言的职责只在于展示某种意识形态,本身受命于意识形态,并回应于社会现实。
二、关于语言风格
(一)应用语言平铺直叙,文学语言节奏鲜明
应用语言是一种运用型的语言,讲究平铺直叙,语言平实求真,没有过多的修饰,只要把要讲的内容如实传达出去就可以了。特别是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应用文的语言更要直截了当、简单明了,要将信息快速高效的传递出去,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我校《关于2018年清明节放假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学校关于清明节放假的通知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清明节假期为2018年4月5日(星期四)至4月7日(星期六),共三天。4月8日上班,补星期五的课。二、认真安排好节日期间的带班、值班工作。三、各系及各部门切实做好本单位防火、防盗、防重大事故等项工作,切实做好放假期间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这篇通知用陈述性的语言告知全校师生与工作人员清明节放假等有关事项,语言直白简练。
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相比就丰富了许多,节奏鲜明,语言修饰性较强。例如王蒙小说对语言是很注意推敲和锤炼的。他的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中,刻画了一个只会说套话、吃老本、思想保守而且官僚习气很重的干部形象,其中对这个人物有这样一段描写:“他悠悠地踱着步子,嘬着牙花子,慢吞吞地吐着每一个字。就好像在掂每一个字的分量,又好像是在咂每一个字的滋味。是的,他的话语就像五香牛肉干,浓缩,醇厚。”这段描写中用了“踱”、“嘬”、“吐”、“掂”、“咂”这五个字,将这个只想着保自己乌纱帽的人物形态很传神地表现了出来,语言运用就很精彩。再以郭敬明《小时代》里中的句子为例,“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你的爱人,无论你此刻正被光芒环绕,被掌声淹没,还是那时你正孤独地走在寒冷的街道上被大雨淋湿,无论是飘着小雪的微凉清晨,还是被热浪炙烤的薄暮黄昏,他一定会穿越这个世界上汹涌的人群,他一一地走过他们,怀着一颗用力跳动的心脏走向你。他一定会捧着满腔的热和目光里沉甸甸的爱,走向你、抓紧你。他会迫不及待地走到你的身边,如果他年轻,那他一定会像顽劣的孩童霸占着自己的玩具不肯与人分享般的拥抱你。如果他已经不再年轻,那他一定会像披荆斩棘归来的猎人,在你身旁燃起篝火,然后拥抱着你疲惫而放心地睡去。他一定会找到你,你要等。”当我们读起这段话的时候,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语言所营造的温暖的氛围,我们也许会想到我们在工作中一次次的被领导表扬却在回家的路上找不到一个可以分享喜悦的人,也许会想到忘记带伞的你在雨中狂奔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可以遮风挡雨的肩膀,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就好像作者所说,总会有那么一个人在路的拐角处等你,我们会跟着作者一起对未来抱有幻想,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让我们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应用语言直白,文学语言含蓄
文学语言的含蓄美在诗歌中表现最为明显,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乍看是写景,描绘了春雨中江南的繁花丽景,但是如果只看到景物描写,那理解就过于浅显了,寄情于景是诗歌的惯用写法,这首诗也不例外,我们如果联系历史背景仔细体会就会读出诗人寄寓在江南春景中的兴亡之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中所蕴含的意味通过留白落到了实处,这就是诗歌的含蓄美。在现代文学中同样可见文学语言的含蓄性,鲁迅小说《故乡》的结尾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用在小说的结尾,让读者读来感到非常含蓄意味深长:希望就像是远方的灯塔,即便现在看着有些遥远,只要我们肯迈出脚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终会到达彼岸。
而作为运用型的文章应用语言来讲,就不能和文学语言一样含蓄内敛,要简洁明了,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否则的话容易引起读者的误会或者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极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例如请假条,写清楚请假的缘由、请假时间就可,如果写的含蓄的话,就会让对方不知道你到底需要请什么时候的假,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请假,有可能就不会批准。又比如工作计划,要写清楚计划的内容,包括具体要完成哪些任务,在多长时间内完成,还要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如果写的含蓄就没有工作计划的意义了。
(三)文学语言灵活多变,应用语言相对固定
文学创作因为可由作者凭借想象与联想自由发挥,因此文学语言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文学语言也新鲜多变极具多样性。以“月亮”这个意象为例,在鲁迅《故乡》里月亮代表希望,在苏轼《水调歌头》里月亮代表冷寂,在李白《静夜思》里月亮代表家乡,同一个意象有不同的表达含义。在读一篇文学作品时,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感悟,比如在读完《红楼梦》之后,有人说林黛玉敏感自卑不好相处,有人却爱她真性情,有人说薛宝钗大方得体,有人却讨厌她圆滑世故,这都是文学语言灵活多样又极易引起读者联想的体现。
而应用语言的表现方式就较为单一固定,甚至在写作上有共同的“套路”,尤其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处有相对固定的语言。例如原因式应用文的开头一般为了让受文单位了解发文原因,会先阐明意义、提出问题或者介绍情况;根据式的开头常以“按照”、“根据”、“依据”等表示根据的介词引起;目的式的开头一般以“为”、“为了”引起。除了开头以外,各种行政文体的结尾也有固定的格式,如:请示结尾,一般就会采用“当否,请批示”、“以上请示,请批复”等惯用结语。
(四)文学语言注重修辞与细节,而应用语言相对忽视
修辞成就了文学,文学中的思想维度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常常可见意义、主题、象征、隐喻与暗示等。丰富的修辞加深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而力求真实的应用语言不隐喻、不暗示,不使用修辞,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这句话在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这是比喻,但是应用文中我们是找不到的这样的语言的。即便是病例中描述病人尿样颜色时也只能说“呈酱油样”,而不能说“尿像酱油”。这一点上文中已有提及。这里主要说二者在细节方面的差异。文学语言极重细节,常常用细节突出想要表达的效果。米开朗琪罗曾说“细节能够创造出完全”,巴乌斯托夫斯基也说过“缺乏细节描写的作者会失去生命力”,细节能够让文学作品更有丰满的意境。细节可以放慢叙事速度,防止话语的过快前进,让文学语言充实起来,给读者一种亲近又远离的感觉。而应用语言不重视细节,比如在写新闻通稿时,很少会写领导人打了什么颜色的领结,或者第一夫人穿了一双多高的高跟鞋。新闻追求实效性,要求把整个新闻事件再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出去,因此为了提高叙事速度会忽视掉细节。
三、语言的贯穿性
关于语言的“穿越”和“抵达”一直是文学界研究的重点,而文学语言与应用语言在贯穿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应用语言要完全如实的反映客观事实,要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传达的内容真实的表达出来,不能浮华与歪曲,要杜绝膨胀与夸张,因此我们可以说应用语言对客观事实是诚实的“贯穿”,没有新加任何需要人展开联想才能体会的东西。应用语言能够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想象的余地。应用语言的贯穿是对一个客观完整事件的贯穿,而文学语言的“穿越”要强于“贯穿”,作者既可以对客观事件进行全面转述,也可以选择一个细节进行描述,这是对事件的“贯穿”,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在于“穿越”,即用作者的联想与想象为读者营造一个平时不常见到的或者根本不会见到的情境,给读者以“穿越”的感觉。
文本是文学语言的载体,能够表述语言背后的内容,但是我们还是会思考引起读者阅读欲望的是生动的语言还是离奇的故事,同样,真正打动我们的究竟是支撑某个故事的语言,还是语言背后的故事,对于文学语言的本质,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三国演义》是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家争霸最后三家归晋的故事,可是这段文字究竟是来自何处呢?是文学本身记载了这段文字吗?答案是没有的,这全要依靠语言的张力,所以我们将这类贯穿对过去事情的穿越,从而重返语言的本真。生老病死、爱恨嗔痴是千百年来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故事线索,但是到今日我们仍然喜欢,这就是语言张力的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语言与文学语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只是从语言的贯穿性、语言风格与语言的纪实性方面进行了闡述,认为文学语言风格明艳灵活,多用修饰,包含作者个人主观色彩,而应用语言以反映客观真实为责任,语言凝练、规范、准确与真实,前者更多的是对人性与心灵的关注,而后者则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
参考文献:
[1]赵爱国.语言文化学基本理论构架论纲[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4).
[2]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2).
[3]马树芳,林森兰.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能力[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7).
[4]赵永刚.文学语言的特征及其认知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5]蒋才姣,肖肃萍.误读的文化成因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