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神将
有怪兽,有怪兽,有怪兽,缠着我;
有怪獸,大怪兽,丑怪兽,粘着我;
一口又一口吃掉,我本来很愉快的生活……
这是徐怀钰唱过的一首老歌《怪兽》的歌词,今年的大片《环太平洋II》和《狂暴巨兽》里那些酷炫披风的大块头们都让我想起了这首化石般的老歌。通常而论,怪兽片被分为恐怖电影中的—个流派。它以描述人类和怪物对抗为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经大行其道。
电影“追猩”九十年
1933年,由梅里安·C·库珀执导的电影《金刚》可谓是早期最著名的怪兽电影,当硕大无朋的大猩猩金刚攀上帝国大厦楼顶的时候,它就成为日后无数怪兽晚辈在星光大道上的方向标和纪念碑。
由此开始,进入怪兽电影“追猩”九十年的心跳历程。
在电影特技还处于萌芽期的时代,怪兽那狰狞扭曲的面容和硕大无朋的体型就像求职简历一样,直截了当地告诉观众自己的属性:皮糙肉厚力大无穷蛮横无理嗜血残暴。
金刚一出,猩猩题材怪兽片便大行天下。
它在不同的国度被借鉴翻拍,例如1977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也翻拍了港版金刚《猩猩王》。这部影片的剧情套路山寨了《金刚》,最后就连猩猩王也一样攀上城市制高点——虽然没有帝国大厦,那就让猩猩王勇攀香港当时第一高的康乐大厦好了……
顺便提一句,在片中扮演猩猩王的演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动作片导演袁和平。
到了2005年,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新版《金刚》虽然故事依旧遵循了前辈的老套路,却带来了全新的特技效果和拍摄模式,这部大片重新定位了对猩猩巨兽的演绎模式。
核弹催生的哥斯拉
“二战”尾声,原子弹分别在广岛和长崎落下,结束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最后的本土决战幻想。见识过原子弹轰炸的日本人对核武器自然极为敏感,这种情绪很快反映在文艺作品当中。《金刚》早给日本电影人以启示,而原子弹更给了他们脑洞大开的刺激。
1954年,本多猪四郎执导的特摄怪兽电影《哥斯拉》上映了。
哥斯拉是金刚之外在巨兽界的一个标杆形象,与古典派纯肉搏系的金刚大哥不同,哥斯拉是个因核辐射变异而诞生的,内置生物核反应堆,能喷吐毁灭性白热光的“科幻界人士”。
从它的形象问世开始,这只巨兽便牢牢占据了大怪兽—哥的位置。在日本影迷的狂热欢呼之中,一代代的哥斯拉翻来覆去地蹂躏东瀛三岛的土地。从东京湾到富土山,要是哥斯拉没来自己老家折腾过几回的话,日本人出门简直都不好意思跟同胞打招呼。
哥斯拉这个形象从日本辐射到全世界,从《哥斯拉》系列影片的拍摄数量也能看出它的受欢迎程度——整整32部!
2014年,加里斯·爱德华斯执导的《哥斯拉》上映,这是好莱坞对日本文化符号的再度致敬(1998年就已经翻拍过一部了)。
随着时间推移,哥斯拉的能力在不同的剧本中茁壮成长。当年摧毁东京的那头巨兽已经成为身高三百米,体重十万吨的庞然大物。到这份上连老前辈金刚见到哥斯拉,也只能仰视了——你还别说,传奇影业的《金刚VS.哥斯拉》再过两年真的要上映了,两位巨无霸将在银幕上一较高下!
2015年,哥斯拉在东京新宿区正式落了户口,得到了区长吉住健一颁发的“特别住民票”。当然哥斯拉这个户口也不是白捡的,从它获得的另一头衔“新宿旅游大使”就知道吉住君的醉翁之意了。
异形和它的朋友们
除了那些大块头之外,电影世界中还有很多体型较“正常”但同样令观众为之胆寒的狠角色,例如异形就是其中代表。
1979年出品的《异形》开启了恐怖电影新模式,成功地将科幻与恐怖结合在一起,并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哲学思考。
异形不像金刚那样高大狰狞,但这种潜伏在黑暗中的异星寄生杀手更令人胆战心晾:这种生物的诞生始于人类的死亡,它的外壳强悍无比,强酸血液能腐蚀一切金属,它的外形更是充满了神秘主义和黑暗暗示的意味,这些新奇设定加在一起的效果,就是在北美首映时把观众吓得魂飞魄散。
异形出现之后,很多蹭热度的片子纷至沓来。但多年以来小型(类人体型)怪物中还是没人能撼动它的铁血宝座。
对怪兽的恐惧究竟是什么?
人的机体在受到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时,会马上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睾酮、雌激素等激素。正是这些银幕怪兽带来的生物化学反应,让我们在恐惧之余又品尝到刺激亢奋的奇妙感受。弗洛伊德在他的《论恐惧》中提到,人会不自觉地迷恋恐惧感,因为由此可以体验到回到幼年时期的错觉。在小的时候,孩子们会怕黑,会不敢独自睡觉,会恐瞑自己幻想中的陉物……
早在18世纪末,恐怖神秘类小说就已经成为西方通俗文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被通称为哥特小说。哥特小说可以说是现代恐怖电影的文学鼻祖,那些大西洋上毁灭船只的巨型鱿鱼、黑暗森林里的吃人魔怪,都是今天电影世界中怪兽的滥觞。
随着逐渐长大,人们懂得的事情越多,害怕的东西越少,但感受到的压力却逐渐增强。正是这些怪兽电影带来的恐惧,让观众重新体会到幼年时代单纯亲切的感觉。
就让我们彻底放轻松看一回电影,就算吓得大叫也开心——谁还不是个宝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