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飞,胡浩霖,吕建鑫,张亚男
(1.东南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2.东南大学 附属中大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9)
人们最初认为胶原的作用是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而最近数年来的研究证实胶原能够激活某些生理、生化信号,影响细胞的黏附、迁移与组织修复等。在乳腺癌中,胶原呈现出交联状态的纤维束,纤维束激活整合素信号传递、促进黏着斑的形成,促使肿瘤细胞向细胞外基质迁移[1]。
与Ⅰ型胶原的合成有关的还有Ⅰ型胶原α1链(COL1A1),van’t Veer等[7]通过对117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COL1A1基因研究发现,其可能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相关。Doebar等[8]通过对12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和原位、浸润同步存在的乳腺癌患者基因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大部分COL1A1基因在原位、浸润同步存在的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P=0.006)。Barcus等[9]通过研究催乳素诱导的8周龄野生型和胶原-致密的雌性小鼠移植2种克隆绿色荧光蛋白(GFP)后肿瘤的发展发现,后者通过胶原蛋白1A1“敲入”到COL1A1基因位点,允许COL1A1积累,检测循环肿瘤细胞、肺转移情况、活跃的信号通路、胶原结构等方面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在生长速率、组织学类型、ERα或催乳素受体表达之间无差异,然而COL1A1积累显著增加了循环肿瘤细胞,最后提高了肺转移灶的数量和大小。
EMT是一个复杂的程序,上皮细胞通过一系列生物事件获得间质表型和运动性,是生长发育、组织再生以及恶性肿瘤侵袭的基础。而在肿瘤发生期间,EMT调节途径的变化导致细胞粘连的丧失,细胞和细胞骨架发生极化、分离、迁移,最后细胞外渗、转移[10]。
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烈的血管生成因子,能特异性地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具有促血管通透性作用,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基质[23]。
当然,除了上述所提及分子外,还有诸多与乳腺癌侵袭相关的分子。
当前,乳腺癌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根据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GLOBOCAN显示,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21/10万。据预测,到2050年,全世界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每年将达到约320万例,因此女性早期筛查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44]。乳腺癌细胞的局部浸润、远处转移则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是导致患者最终死亡的重要因素[45]。因此,在罗列上述导致乳腺癌侵袭的分子研究基础上,可以指导进一步研究侵袭分子的相互影响机制,单独的侵袭分子对乳腺癌的影响较为片面,只有通过对多种分子标志物的监测,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指标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才可对影响乳腺癌侵袭方面的标志物有更为全面和精准的判断。在研究侵袭性分子的同时,有望找到更多与乳腺癌转移、治疗、预后相关的标志物。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患病后心理因素的变化,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46]。随着2015年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对逆转胶原纤维化、靶向治疗EMT、抑制肿瘤外泌体分泌等方面进一步研究,不失为未来寻找到侵袭性乳腺癌治疗策略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