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协调适配效率测度方法

2018-08-10 01:39邓淑芬江涛涛
统计与决策 2018年13期
关键词:省市服务业功效

邓淑芬,江涛涛

(常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0 引言

如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成为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任务。服务业的发展已列入国家战略计划及重要议事日程。已有研究主要从服务经济、服务业与城镇化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服务业集聚程度和产业效率等角度展开,且研究成果显著。而服务业与工业不同的是,受服务半径的限制,服务对象对空间距离比较敏感,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依赖性更强,撇开区域经济空间基础和容量,单独谈服务业集聚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如何测度双方的适配效率,以及在分析适配效率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显得尤为关键。

对于适配问题的研究,国外主要代表人物是Alvin Roth和Lloyd Shapley,Roth[1]提出了通过引导双边适配达到系统稳定,Shapley[2]则是利用多人博弈与系统动态匹配研究稳定市场问题,两人同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国内有杨爽(2010)[3],张延平和李明生 (2011)[4],姜雨(2012)[5],国胜铁和王林辉(2012)[6]等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适配性;刘友金和冯晓玲(2013)[7],霍影等(2014)[8],陈希等(2012)[9]分别研究了制造业成长与地域承载系统适配、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适配以及双边适配的各种数理模型。在实证研究中,主要借鉴了协同学耦合理论框架及数理模型,所不同的是有的提取了综合的适配指标体系[3-7],有的提取了双边适配指标体系[8]。已有文献对“区域经济空间”的研究不多,主要从人口和产业与之适配和耦合的角度进行研究[10,11]。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适配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 理论分析

服务业是典型的城市产业,发展过程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由城市中心向外围扩散。在空间上,服务业一般以嵌入式分布在人口集聚区和工业集聚区,主要是为了方便客户,减少因距离产生的服务不及时、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服务业的辐射半径不同于制造业,除电子商务和交通运输服务可直接面向跨区域的客户,其他服务业主要以服务本地区人口和产业为主,使得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空间依赖性更强,二者结合更为紧密。

1.1 研究问题界定

服务业:服务业是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服务业按服务对象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指交通运输、批发、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等,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含量;二是生活(消费)性服务业,指零售、住餐、房地产、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属劳动密集型与居民生活相关;三是公益性服务业,主要是卫生、教育、水利和公共管理组织等。

区域经济空间:经济活动发生的空间是有限的、稀缺的。可以把区域经济空间分成有形空间和无形空间。有形的经济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物质生产过程、物质消费过程等可观测的世界或经济活动。无形的经济空间是指市场空间等一些无法观测但又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外延概念及经济空间容量的有限性约束下,经济空间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特征。因此,本文借鉴文献[10]提出的概念,认为区域经济空间是指以区域为依托,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经济要素在一定空间的优化配置的结果。本文中区域经济空间主要指无形空间,包括区域资源空间、区域要素空间、区域市场空间、区域经济结构空间。

1.2 适配的机理分析

适配(Fit)一词来自于种群生物学和情景理论,主要指两个主体或系统之间具有一致或者互补的关系。本文将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适配定义为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内资源、经济要素、市场需求、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契合程度。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服务业的存在首先是方便当地人们,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服务业中的消费性服务业应与当地的消费需求形成供需适配;

(2)服务业的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应与当地的人才结构、资本构成结构、产业结构等形成结构适配;

(3)服务业的相关产出水平应与当地的交通运输及通信条件、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基础设施形成功能上的适配;

(4)作为服务业中的最具发展潜力的生产性服务业,应与当地的制造业升级形成产业耦合适配。

其中,服务业与居民消费需求是一种供需适配,服务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结构是一种结构适配,服务业与交通运输能力、通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功能适配,服务业与制造业是一种产业适配,这四种适配即是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适配路径(如图1)。

图1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适配路径

适配有静态适配和动态适配之分,静态适配是指系统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的适配,动态适配则主要研究系统在时间轴上持续和稳定的适配。限于篇幅以及作为研究动态适配的基础,本文主要研究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之间的静态适配。

2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适配效率评估模型

2.1 评价指标提取思路

根据协同学理论,复合系统要达到有序,需要各子系统在“要素和功能组合、时空结构组合和演化进程顺序”等方面达到可确定性、具有周期性、可预测性或规则性[7]。要促进两个系统协同并达到适配,则需要寻找影响系统适配的关键主导因素,即序参量。序参量源于系统间的协同适配,同时又支配子系统的运行。

按照协同适配理论思想,参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适配路径,在协调适配度一级指标下构造出供需适配、结构适配、功能适配、产业适配四个二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的内涵,并根据指标内容的双向匹配、指标形式恰当、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指标口径的统一性等原则,从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空间两个系统分别选择了17个三级适配序参量指标。具体选取的指标见表1,权重是在收集到全国31个省市数据之后,利用熵权法计算获得。

以上指标的选取,是从服务业系统和区域经济系统的四类适配角度来设计的,每一对指标都有对应适配关系。需要说明的是,服务业集聚水平是用服务业区位熵来代替,服务业产业效率采用DEA模型计算获得,投入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产出为服务业增加值。

2.2 适配度评价模型构建

参照协同学耦合理论中关于容量耦合的基本概念和模型框架,建立功效函数来分别测度服务业集聚和区域经济空间内部要素适配子系统的发展功效,构建耦合适配度函数及协调适配度函数,从单纯定量及“纳含定性的定量”两个角度测度子系统之间的适配效率。

2.2.1 功效函数

定义uij(i=1,2;j=1,2,...,17)为服务业集聚子系统和区域经济空间子系统各自内部的适配发展功效,即为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原值。适配系统的各个指标(序参量)都有方向明确的适配发展目标,把两个子适配系统合计34个基础评价指标的实际值与发展目标值通过某种关系转换,就能够得到反映该评价指标在子适配系统中内部的适配发展功效。

表1 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协调适配评价指标体系

功效指标分两类,一类功效要求越大越优,称之为“正功效”,正功效采用如下关系式对指标实际值与发展目标进行转换:

另一类功效要求越小越优,称之为“负功效”,转换关系式为:

式中,umax和umin分别为指标发展目标的上限和下限。本文中,分别定义每组指标实际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为指标发展的上限值和下限值。实际操作中可将每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上浮和下浮一定区间作为指标发展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以适应具体的评价要求。

2.2.2 三级指标熵权法赋权

根据熵权法的计算步骤,首先应该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的计算过程与功效函数计算步骤重合,因此直接利用功效函数计算指标熵值:

2.2.3 耦合适配度函数根据n维耦合系统耦合度的原始计算模型:降维得到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适配度计算关系式:

定义C2(以下简写为C)为“服务业集聚子系统”和“区域经济空间子系统”两个子系统的耦合适配度,由其计算关系式的数学表达性质可知,C值介于1与0之间。当C值接近于1时,代表U1与U2处于优质耦合适配状态;当C值接近0时,代表U1与U2处于耦合失配状态。

2.2.4 协调适配度函数耦合适配度函数对于计算U1与U2的适配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耦合适配度仅仅反映了适配程度而无法体现适配质量,在一些特殊采样点无法体现真实的经济状态。比如,当U1和U2取值均为0.9的情况,C的计算结果为0.85,能够反映出U1和U2的优质适配状态;但当U1和U2取值均为0.0001的情况,C的相应计算结果却为1,显然这样的适配效率是很低效的。从数理角度而言,C可以良好表征U1和U2取值的同步状态,但却无法全面表征U1和U2的实际适配质量。因此还需要构造一个“纳含定性的定量”函数,才能够反映U1和U2协调适配质量。定义式(6)为U1和U2耦合的协调适配度函数。

其中,k为U1和U2协调适配性的调和指数,学界通常将其取值为0.5;α和β为待定系数,本文侧重研究服务业集聚,因此α取值0.6,β取值为0.4。为使评价结论的给出更具有分级意义,将U1与U2所组成的耦合系统按照协调适配度的高低划分为3个一级评价等级和10个二级评价等级,同时观察U1和U2的计算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协调适配度评价等级与对应标准

3 评价结果与分析

3.1 评价结果

为消除表2涵盖样本的不同数据量纲,运用SPSS17.0对基础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进行Z标准化处理,选用Z-Score方式的原因是为了消除相同指标数据统计值近似的潜在影响及尽量使其逼近正态分布。Z标准化初级处理后,代入功效函数模型计算各省(市)分项(共计34个)指标的功效值,并累加获得U1和U2,继而代入式(2)、式(3)获得各级样本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发展效率评价结果(见下页表3)。

需要说明的是:表3中耦合适配度C列的数值有相当比例逼近在0.99附近,且区分度不高,因此保留了6位小数以使C值得到区分。高比例高C值的出现也在客观上佐证了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引导的耦合适配关系。其他列数据均保留了三位小数,但“排名”列结论数据的计算是根据协调适配度D列数据保留三位小数的四舍五入方式得出。

3.2 结果分析

3.2.1 全国维度

2015年全国服务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空间适配性评价中,U1和U2的均值分别为0.282和0.278,D的均值为0.510,处于勉强适配区间,属于临界适配类型,距离适配还有一段距离。U1和U2之间的差别仅为0.004,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基本同步,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服务业并没有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容量呈相互适配的关系。单纯从U1和U2来看,得分都偏低,说明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都需要提高,才能促进双方更好地协调适配。从协调适配度分类来看,全国只有6个省市达到适配(包括优质、良好、中级、初级),占比19.4%;19个省市属于临界适配类型,占比61.3%;6个省市处于失配类型,占比19.4%。说明中国绝大多数省市没有达到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协调适配。

从没有达到优质适配的原因来看,到达适配的6个省市除了北京、上海的服务业相对超前以外,另外3个老牌工业发达的地区广东、江苏、浙江则是因为服务业滞后导致的,山东省服务业与空间同步。与此相反,失配的6个地区除了青海和吉林是因为服务业滞后导致的失配,其他4个省市(海南、甘肃、宁夏、西藏)则是因为服务业相对于区域经济空间超前导致的失配,说明这4个省的服务业缺乏发展空间。临界适配的19个省市中有11个省市是服务业滞后,6个服务业超前,2个服务业同步。

3.2.2 区域维度

从D值的均值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0.628,中部地区0.512,东北部地区0.460,西部地区0.424。东部地区包揽了所有达到耦合适配的6个省市,即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北京、上海,另外福建、河北、天津属于临界适配,只有海南失配。作为旅游大省,海南的服务业系统功效远超区域经济空间,但区域经济空间功效得分只有全国均值的1/3,可见海南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抓好人才政策、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获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的空间。从U1和U2的均值来看,东部地区是唯一一个服务业集聚超前于区域经济空间的地区,其中北京、上海的服务业集聚以大比分超前于区域经济空间,显示出服务经济的领导地位,实践证明了服务业的超前发展将会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以及服务业人才和产业的集聚。但广东、江苏、浙江3个工业发达的省份服务业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体现了这3个省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迫切需要。

表3 2015年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空间协调适配度评价结果

中部地区D值达到勉强适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同。其中湖南与山西服务业系统功效超前于区域经济空间,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东北部地区D值低于中部地区,更接近西部地区的均值,属于濒临失配区间,其中尤以吉林最低,排在倒数第四名。说明东北三省城市空心化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服务业及区域经济空间的整体水平,二者功效函数都较低,尤其服务业集聚滞后。西部地区D均值属于濒临失配,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空间的功效相差无几,几乎是同步发展,属于服务业和空间经济、人才、基础设施都需要大力发展的区域。

3.2.3 省(市)维度

从U1和U2的大小比较来看,服务业集聚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的省市有16个,占51.6%,服务业超前于区域经济空间的12个,占38.7%,同步发展的有3个,占9.7%。从省市维度看,服务业集聚发展不平衡,多数省市的服务业集聚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的容量,这些省市的服务业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以U1和U2的差值超过10%为比较基准。差值较大的有北京(33.1%)、上海(16.9%)、西藏(12%)、浙江(10.3%),其他省市差值都比较小,再次证明了我国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整体适配,除了北京、上海浙江、江苏(9.1%)、海南(9%)等因为一直以来的产业侧重方向不同而导致进度上明显的差异,其他省市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进度基本保持同步。西藏则是因为区域经济空间太小,仅为满足基本需求的服务业也超过了区域经济空间的容量,耦合适配度C值只有0.85,是全国最低值,说明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极度不匹配,两者都需要长足发展,才能互为促进。

4 结论

从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适配测度结果来看(主要指D值),经过多年自主发展,中国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空间刚刚达到勉强适配的阶段,没有体现出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距离服务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这跟我国多年来更重视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方向有很大关系,随着近几年的经济结构的调整,D值的测度结果应该会有更好的表现。从D值的区域分布梯度来看,东部地区明显大于中部、东北部及西部地区,在中部、东北部及西部地区发展服务业具有更高的边际产出效应。从适配测度过程(主要指U1和U2的关系)来看,全国31个省市,有16个省市服务业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占51.6%,大部分省市服务业集聚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从区域均值来看,东部地区服务业超前于区域经济空间,西部地区服务业同步于区域经济空间,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服务均滞后于区域经济空间,可见服务业滞后占了大多数地区,总体水平的同步主要是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的服务业以大比分超过了区域经济空间,弥补了其他区域的失配。因此服务业应该在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的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重视,服务业集聚的培育仍然是多数地区政策投放的重点。

猜你喜欢
省市服务业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其他省市怎么做?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