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性格评价方法在乡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石阡楼上村为例

2018-08-10 01:37赵殿红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建筑群梯田性格

石 鼎,赵殿红

(1.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 200433;2.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92)

1 景观性格评价理论

2002年,Carys Swanwick 提出了“景观性格(landscape character)”的概念后,拥有广阔乡村地域的英格兰成为首个应用景观性格评价方法的国家。在由英格兰乡村署和苏格兰自然遗产部共同编制的《景观性格评价——英格兰和苏格兰地区操作手册》中,景观性格评价被认为是可为环境保护与谨慎使用资源作出重要贡献的工具,而这两大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1]。目前,景观性格这一概念已被国际文化景观研究领域广泛关注,成为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提名评估导则中的核心内容之一[2]1-2。

Carys Swanwick认为,“景观”是在人与场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复合形态——包括了自然、文化与社会、知觉与审美3个部分(图1)。人类的感知能力将土地变成了景观的概念,这不仅与视觉感受有关,不仅与我们看待土地的方式有关,还与我们如何听、闻、感受周围的事物,以及由此唤起的感觉、记忆或联想有关;此外,景观性格因不同景观要素的特殊组合方式而形成,是产生“场所感”的来源。

图1 《景观性格评价——英格兰和苏格兰地区操作手册手册》中对于景观的认识(来源:作者自绘)

在景观性格评价方法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景观性格类型(landscape character types),是指具有同一性格的景观,虽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但拥有相似的地质、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历史或居住模式;另一个是景观性格区域(landscape character areas),是指同一景观性格类型中的特殊区域,同一个景观性格类型中通常包含几个区域,它们具有同样的性格类型,却有不同的区域名称[2]17。值得注意的是,同一景观性格/区域经常被行政边界分割开来(图2),因此采用景观性格的研究方法可以打破行政边界的限制,基于景观特性重新界定景观单元与分区。

最后,景观性格评价的步骤可以分为:①确定合适的研究尺度与范围;②文献回顾与案头研究,对该地域景观性格有基本概念;③现场调研各景观要素的特征、关系、模式等;④划分与描述景观性格类型与区域,区别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差异,总结研究对象的景观性格。本研究即按照上述方法对楼上村文化景观进行性格评价。

图2 景观性格区域、类型与行政边界的关系(来源:作者自绘)

2 景观性格类型与区域划分

楼上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始建于明弘治六年(1494年)[3]。2008年楼上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楼上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楼上村的景观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合院式木构建筑群、大面积梯田以及周围山环水抱的态势。基于楼上村的尺度,本研究将景观性格评价设定为两个层级。

2.1 楼上村与周边山水环境层级

根据楼上村的景观特征,可以将本层级主要分为4种景观性格类型——A建筑群、B梯田、C树林、D水体;同时,根据自然或人为形成的边界,可以对图3中的对象地域划分出较为详细的景观性格区域。

第一,建筑群可以划分为12个主要的景观性格区域,基本上由自然形成的聚落(A1、A6、A10、A11、A12)、古建筑群(A4、A5、A8)、新建建筑群(A2、A3、A9)、新建公共建筑(A7)边界围合而成。从规模上看,楼上古寨所在的A4区域,是面积最大的建筑组群。

第二,楼上村及周边山水环境中的梯田主要分为稻作梯田(B1)、旱作梯田(B2)两个景观性格区域。同时通过田野调查的结果,将已经出现抛荒、种植果树等其他经济林木的稻作梯田(B1.1)与旱作梯田(B2.1)的区域标示出来。

第三,按照树种的特征、状态与位置,将对象范围内的林地主要划分为针阔混交林(C1)、风水林(C2)与针叶林(C3)3个景观性格区域。其中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楼上古寨等聚落的周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多;古树名木等树林较长的林木主要集中在风水林的范围内;而针叶林集中分布于峡谷两岸的喀斯特山体之上。

第四,廖贤河是流经该区域的主干河道,呈现出跨地区的带形景观性格区域(D),呈曲线状蜿蜒流淌。水体(D1)富含矿物质,呈青绿色。河床上的白色砂石滩(D2)是特殊的景观性格区域。

图3 楼上村及周边环境的景观性格区域划分(来源:作者自绘)

2.2 楼上村核心社区层级

对图3中相邻的景观性格区域A3、A4、A5(图4)进行进一步分析。选择该区域进行评价,是考虑到在村落文化景观中,建筑材质、色彩、造型是影响景观性格、塑造景观意象的重要因素。结合田野调查的成果,将该地区划分为12个景观性格区域(图5)。

图4 楼上村核心社区测绘图(数据来源:贵州省石阡县文物局)

图5 楼上村核心社区的景观性格区域划分(来源:作者自绘)

首先,楼上古寨的民居建筑群(A4)位于老新村与村口公共建筑群之间的中心位置,它可被划分为6个景观性格区域。其中,A4.1与A4.3拥有村落中最典型的三合院住宅形式,正房、厢房与院落的占地面积较大,造型规整。其中A4.1范围内始建于明清时期的马桑木古屋等文物建筑,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三合院建筑拥有传统时代楼上村建筑文化的基因。但同时,紧靠该区域的院落(A4.2)中也有被翻新为两层砖混结构的正房,不过依然保留了传统灰瓦屋顶。在靠近树林的景观性格区域(A4.5、A4.6)内,受地形限制,房屋的平面多为曲尺形或一字型,可被视为非典型三合院。

其次,在核心建筑群西侧建有老新村(A3)。老新村中A3.2是传统形式的木构建筑,受地形限制,建筑平面以曲尺形或一字型居多,建筑前晒场面积较小;而A3.1则出现了色彩、形制与传统三合院建筑完全不同的砖混结构建筑,形象突兀。

再次,位于古寨东侧,由风水林所包围的是村口公共建筑群(A5),主要由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古戏台所在的广场空间(A5.1)、梓潼宫所在宗教空间(A5.2)、村委会与游客中心建筑群(A5.3)与楼上古寨入口广场空间(A5.4)组成。该区域内建筑形制特别,体量较大。

3 景观性格的描述与概括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评价尺度综合景观要素的特征、意境、场所感等方面来描述对象地域的景观性格。

3.1 楼上村与周边山水环境层级

第一,根据景观性格类型A—D看整体山水结构与形态,会发现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意象神似。这种充满东方美学审美意趣的景观意象,是楼上村周边山水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第二,从景观空间的构成来看,秀美的自然林木景观与山水景观(C、D)与散居村落(A)、大面积梯田(B)相结合,形成和谐的山水田园风光,是该区域内景观环境的最大特征。同时,以天然涌泉灌溉的稻作梯田(B1)相比相邻的景观性格区域来说,具有稀缺性,十分珍贵。

第三,多层次的曲线美是产生和谐感的重要原因。曲线的柔美不仅体现在廖贤河与河岸砂石滩蜿蜒的形态上,也体现在峡谷两侧丘陵的形态之上。极目远眺,没有奇峰怪石,唯有层层叠叠的丘陵,形成具有韵律感的天际线;梯田的围堰形成了多层次且极富韵律感的线形;梯田中分布疏朗而均匀的乌桕树,则如同五线谱上的音符一般具有跃动感。可以说,山、水、梯田中多层次的曲线美彼此呼应,互为衬托(图6)。

第四,景观环境的色彩与质地对和谐感有重要影响。对象范围内的颜色种类比较少,主要为青绿、灰白。石灰岩山体裸露出来的岩体均为灰白色;建筑的屋顶为灰白色,人工构筑与自然山水在色彩上形成了呼应。

第五,由于峡谷的阻隔,该区域处在一个内向、半封闭的环境中,其田园风光给人的场所感是和谐优美,宁静悠远,如世外桃源一般在深邃的峡谷间豁然开朗,足以表达悠然的意境。

因此,该层级的景观性格可以被概括为:山水画般的意境,山水田园诗般的情境,丰富的曲线形态,多层次的韵律感,对立统一、和而不同的色彩与质地,内向、宁静、悠远、深邃的场所感。

图6 楼上古寨周围景观环境要素线描图(来源:作者自绘)

3.2 楼上村核心社区层级

第一,从功能性出发,现有核心建筑群主要可以分为公共建筑(A5)与居住建筑(A3、A4)两个类型。村落的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形成对比,喧闹与宁静产生反差,在空间上形成了公私分明,疏密有致的特征。

第二,穿斗式木结构、一正两厢的三合院布局、灰白色悬山式坡屋顶,共同构成了楼上村传统建筑群的景观意象。

第三,由于受风水学的影响,主要建筑空间中A4.1、A4.2、A4.3的正房统一朝向西南,三合院的“型”被不断复制,在平面上形成了多个“冂”字形铺陈的韵律感。这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形成的致密有序的建筑群像。

第四,在A4.1、A4.2、A4.3范围内,除了狭窄的石砌巷道是公共空间以外,村民的交往空间主要是在各家的院落内,这是半私密型空间。有时从一个院落到另一个院落,只需通过一条逼仄的通道,或者通过厢房的一扇门。因此除了主要巷道以外,有另一个更为隐蔽和复杂的、只有村民自己熟知的流线系统,它串联起了多个院落空间,起承转合,自由而流动。

第五,A3、A4的建筑群面对峡谷铺陈展开,与主要道路亦保持一定距离,因此保持了内向与宁静的场所感。每日早晚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平静祥和;夏日夜间在古寨边缘可以听到溪水潺潺、蛙声一片,看到明月映照、繁星点点,稻香随清风飘荡——这种传统农耕时代特有的宁静安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梓潼宫等公共建筑群被高大茂密的风水林围绕,清幽寂静,气氛肃穆。

由上可知,该层级的景观性格可以被概括为:公私分明、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不断生长的生命力,水墨画一般的建筑群像,多层次的院落空间与水平屋脊线形成丰富的韵律感,行人流线多样而自由,质朴的乡村氛围,内向、宁静、平和、悠然的场所感。

4 景观性格的变迁

基于文化景观的理论可知,景观的变迁是必然的。而景观性格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场所感的真实性——相比物质要素的可视表层,景观性格所形成的场所感是不可视的,同时也是最为脆弱的。基于前述分析发现,影响到楼上村景观性格的潜在因子正在逐渐出现。

(1)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村民对于厨房、卫浴设施有更高需求;同时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新建砖混结构的建筑单体或附属建筑逐渐出现(A4.2);极少数新建建筑从造型、材质和色彩上与传统建筑产生强烈反差(A3.1)。

(2)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外出务工取代传统农耕,成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生产资料的耕牛在减少;家禽、家畜的饲养也逐步减少;现有农业景观的维系主要依靠中老年人口;由于效益不佳及人手不够,靠近树林和廖贤河的、比较偏远的梯田被抛荒或种植果树(B2.1、B1.1),适合种植水稻的梯田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玉米地,正在逐渐蚕食如茵绿毯一般的传统稻作景观(B1)。

(3)即将到来的旅游业的发展、维修资金的进入、基础设施的完善都将给景观带来较大影响。入口广场周围的商业化氛围正悄然形成(A5.3、A5.4),村口古建筑已经被整修得焕然一新,历史感受到较大影响(A5.1、A5.2);整修后的道路的石砌铺地,采用了外来的浅红色的石材,与原来就地取材的灰白色石灰岩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反差(A4)。此外,廖贤河下游筑坝蓄水,水位升高后,河床上白色沙滩的面积将大大缩小(D2)。

以上所提到的景观性格区域是变化较大的,也是面临问题比较多的、比较脆弱易变的区域,是需要在将来根据遗产价值与规划目标进行重点调整与管控的区域。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告别自给自足的特征,与外界的联系越发紧密,是导致楼上村景观要素、形式、特征、性格变迁的主要因素。在整个社会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之下,这个过程几乎是不可逆转的。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需求,也需要被正视。作为外来者,不应该轻易对景观性格变化的好坏进行简单的判断,而需要基于楼上村文化景观的价值评价,来设定各利益相关方都能接受的规划目标,并针对各个景观性格类型与区域划定不同的变迁底线。

猜你喜欢
建筑群梯田性格
甘肃梯田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猫的性格爪知道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山区修梯田》
探秘布列斯特要塞建筑群
新堡庙古建筑群考察记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
性格描绘词
元阳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