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调查研究

2018-08-10 07:57韩立娟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7期
关键词:课余羽毛球体育锻炼

韩立娟

(北京大学医学部体育学系,北京 100191)

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提出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的教学、体育锻炼、竞赛等工作,并能从事科研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校大学生既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巨大挑战,而目前从学校大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来看,技能实践课需要掌握的动作多,但课时数较少,且课堂上多为教师教,学生体育锻炼少,所以对于基本技术能力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单靠课堂上的几次课是不能完全掌握的,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里,根据教师课堂上的讲授及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锻炼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巩固、提高和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培养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独立能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所以重视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战能水平起着有效的作用。本文从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内容、时间方面出发,进行了解和分析,为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参考依据,使学生更加科学合理的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等能力,为培养合格的、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查阅大量相关学报期刊及专著等书籍,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现阶段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为研究论文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结合所要研究的内容提出并经过指导教师的修改与建议,进行设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进行随机抽查各分发100分,总共分发400份问卷,共回收396份,回收率99%。

1.2.3 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调查的有效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1.2.4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法,分析课余体育锻炼在大学生的现状,以及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进一步提出结论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辩证唯物法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形成的。态度是个体对待外界对象为稳固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3方面成分构成。从表1中可以看出,88.08%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持有肯定态度,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在思想上有积极的认识。通过对没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学生访谈中得出,学校场地器材的不足影响了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没有习惯、没时间也成为了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理由,可是作为大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是充裕的,因此导致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运动价值。对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不理解,解决这一原因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心理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体育。理解体育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达到使学生从中参与的目的。

表1显示,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总体大于男生,男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率由大一的91.67%,到大二的82.61%,大三的78.36%,下降到大四的76%,下降幅度较大;而女生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保持稳定,大一至大四分别为96%、91.67%、96%、91.67%。女生参与率略高于男生的原因可能是:女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考试的压力高于男生,对自身的要求高于男生。大一刚从中学到大学,还保留体育锻炼的习惯,且体育必修课的考试压力大,在拥有较多的课余时间里大一男生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随着体育必修课的减少,注意力逐渐被网络游戏或者其他东西分散,甚至有些人连吃饭也不愿意迈出宿舍,所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越来越少;对于未来职业的模糊不定也是课余体育锻炼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学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

2.2 大学生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

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人的行为,将使这一行为只想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运动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调查显示,66.47%的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增加体质、增进健康,其次分别为兴趣爱好(55.76%)、全面发展(41.76%)、提高技能战术水平(33.53%)、解压放松调节情绪(32.35%)、娱乐身心(31.17%)、形体体育锻炼(24.71%)、提高社交能力(22.94%)、社会认可将来就业(16.47%)、休闲体验(14.71%)、应付考试(10.59%)、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得荣誉(10.59%),课余兼职、希望得到单位认可(9.41%),超越别人有成就感(9.41%)。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教学、课余体育体育锻炼工作,是可以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管理以及体育社会指导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具体要求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于技战术的熟练运用,并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语言精练、重点突出,动作示范准确,而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大多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以及兴趣爱好,与学校培养目标中的具备中技战术的掌握有较大的差异,说明大学生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理解不深,目的性不强,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开展各种课余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能真正地从专业各个角度去了解、认识课余体育锻炼,产生运动兴趣并坚持课余体育锻炼。

表1 大学生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 n=396

表2 大学生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内容 n=340

2.3 大学生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选择上,男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内容多为跑步、篮球、足球、羽毛球,女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多为跑步、羽毛球、健美操、体操。男女生在选择内容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生的喜好以及心理特点的不同,男生多喜欢对抗类、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女生多选择隔网类、运动强度较弱的体育项目。

不同年段学生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上也有不同:大一男生多选择跑步(88.81%)、篮球(40.91%)、散打(36.36%)、女生多选择跑步(83.33%)、健美操(54.17%)、羽毛球(45.83%),大一学校安排技能实践课有跑步、篮球、健美操、羽毛球等,因此跑步、篮球、羽毛球、健美操是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首选;大二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男生多选择跑步(77.78%)、篮球(45.45%)、自行车(42.11%),女生多选择跑步(81.81%)、羽毛球(40.90%)、健美操(36.36%),大二课程设置除已有的技能实践必修课,学生可依据自身素质以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专修课,因此,在对于课余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学生更具有了目的性;大三男生多选择跑步(77.78%)、篮球(66.67%)、足球(44.44%),女生选择跑步(75%)、羽毛球(29.16%)、排球(20.83%)和体操(20.83%),可能的原因是大三在课程设置以及专修课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基础竞技类内容,大三课时不多,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时间,所以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更倾向性专业技术;大四男生选择跑步(78.94%)、篮球(57.89%)、羽毛球(42.11%),女生更偏向于跑步(77.27%)、羽毛球(45.45%)、体操(36.36%),大四学生面临实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更加明白对于技术技能掌握和娴熟运用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时学生更愿意倾向于进行中小学教师必备的技能体育锻炼。

2.4 大学生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段

表3显示,44.71%的学生在周一至周五下午的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双休日占44.12%,周一至周五上午的课余时间占17.71%,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占11.18%,周一至周五早练占5.24%。学校课程安排时间上午大多满课且多为理论课,下午课程较少且为技能实践课,因此学生大多选择下午进行锻炼,上午进行课余体育锻炼较少;双休日时段,学生有大量可支配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并达到体育锻炼效果及提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大多社团活动及其他事情安排通知选择晚上进行,因此学生晚上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较少;学校早上上课时间08∶00,如要进行早锻炼且达到运动效果,至少要提前两个小时起床,对于习惯晚睡的大学生来讲起床时间太早,很少学生能做到,因此选择早锻炼学生少。

表3 大学生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段n=340

3 结论与建议

3.1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人数较多,但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理解不足,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清,因此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性、针对性较差,大多偏向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忽视了对技、战术的巩固与提高。

3.2 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多为跑步、球类、健美操等竞赛、健身等集体项目,大多选择周一至周五下午或者双休日时间进行且每周平均参与课余体育锻炼3次以上,但每次课余体育锻炼达到一小时以上人数较少。

猜你喜欢
课余羽毛球体育锻炼
学生课余羽毛球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羽毛球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打羽毛球
飞行的羽毛球
打羽毛球
课余,并非闲置的空间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