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溪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是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实体经济、竞争力
一、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优势分析
(一)前期发展基础良好,为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提供稳固根基
自打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地委和行署积极探索林区转型发展的新道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讲话方向,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逐渐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业、森林生态食品业、生物医药业、森林碳汇业、水经济和绿色矿业、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六大产业。生态旅游业共有23个旅游景区,12600名旅游从业人员,其中国家5A级景区1处,国家3A级景区3处。生态旅游业收入效益呈逐年上升状态,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拉动大兴安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森林生态食品业拥有基地165个,总面积共计27.1万亩;生物医药业建成了古利库黄芪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壮志草苁蓉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呼中原麝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个省级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8万多公顷。形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6处;森林碳汇业拥有图强、十八站、松岭、西林吉四个碳汇项目,人工造林面积合计192.4万亩,预估碳汇量达到1601163二氧化碳当量;水经济和绿色矿业方面,目前全区有办理采矿许可证矿泉水开发企业3个,正在办理矿权的企业5个。文化产业方面,北极民俗文化村、漠河“北极人家”文化产业园被列为全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六大产业”积极蓬勃发展,在2016年共实现增加值33.4亿元,增长18.2%,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为进一步提升县域实体经济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市场前景空间广阔,为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提供十足后劲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时代我国人民的需求已经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转为对美好生活需求。这表明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对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的商品需求强烈。2016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883元,增长8.3%。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其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方面消费为1915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1.2%,比2015年增长0.2%;用于医疗保健方面消费为1307元,占消费总支出的7.6%,比2015年增长0.2%。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的消费结构向着质量型、享受型、健康环保型转变。而大兴安岭地区主打的绿色、生态、健康、环保的生态产业正是当前市场的主要需求。面对全国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面对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这为大兴安岭地区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满满的动力,为大兴安岭地区提升县域实体经济竞争力提供了十足的后劲。
(三)开发适度保护到位,为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提供环境支撑
生态是大兴安岭生存之基、发展之本。作為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全区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保护区14处,各类保护区总面积占行政区划面积的22.7%;出台了《大兴安岭林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实施依法治林,完善长效机制,至2015年,活立木总蓄积达到5.6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达到81.91%。不仅是国家东北“大粮仓”的绿色生态屏障,而且有力维护了东北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四、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劣势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实体经济持续发展
自十八大以来,虽然大兴安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态势良好,由2011年的40.5:22.5:37.0调整到2016年的49.4:9.2:41.4,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基础不牢,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与经济矛盾突出。人工林发展速度虽快,但是质量有待提高。第二产业林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初级产品多,核心竞争力弱,资源增值率低。产品结果单一,名优产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严重缺乏;支柱产业与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身服务需求不足,发展动力不强。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制约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结果升级。另外,资源依赖性产业所占的比重过大,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比重小。
(二)生态功能被弱化,不利于实体经济基础稳定
区域内草地面积幼1983年普查的296万公顷减至116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由1983年普查的284万公顷减至153万公顷;森林资源总量减少,质量下降。活立木由开发初期的7.3亿立方米减少到5.8亿立方米。成熟林蓄积由4.6亿立方米减少到不足1亿立方米;森林结构严重失调,天然林与人工林比重失调,人工林面积蓄积少;树木低龄化明显,幼、中龄林面积、蓄积比重达75%以上。土地利用结构失调,林业用地占90%以上,农、牧、渔、建筑用地所占比例太少,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水土流失严重。全区水土流失22735.32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为2622.81平方千米,冰融侵蚀为20112.57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近27%,并呈现扩大趋势。
(三)产业协作不充分,不利于实体经济形成规模
产业定位缺乏差异化,导致区内产业链残缺,产业链条尚未在区内实现闭合。产业、产品结构趋同,各个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不是靠产业特性相联系,通过上下游之间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单打独拼,自我完善。其结果是区内产业的产业链中间不能有效衔接,产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导致产业规模大不了,经济效益上不去,影响实体经济的基础稳定。
(四)企业发展能力不足,不利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2015年末全区仅有企业2667个,其中大型企业为0个、中型企业仅有3个,其余均为小型和微型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总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从全部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看,2015年全区为2667个,与2011年相比,五年间增加461个,年均增加92个;增长20.9%,年均增长4.9%。整体企业发展速度偏慢;大兴安岭地区现有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采掘业、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行业,多属于本地资源性和传统服务型企业,新兴行业和发展循环经济等高新尖领域比重小,市场竞争力不强;整个产业存在基础薄弱、产业链条短、产品整体水平偏低、技术含量较低、精深加工产品少等问题,资源型产品、初级产品仍占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怀仁,李建伟.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摆脱及其或然对策 [J].宏观经济,2014.2
[2]石易,赵斌,孟建锋.提升廊坊市县域实体经济竞争力的对策[J]. 职业时空,2014.7
[3]曾坚,张彤彤.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对策及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