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共融发展

2018-08-09 17:39郭春花
纺织服装周刊 2018年28期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吉林

郭春花

近两年,业内人士都能明显感受到有关“碳纤维”的会议、活动频频出现,其中的关键词从十年前的“技术壁垒极高”、“国际垄断”等字眼,转变为现在的T300、T700、T800、T1000级碳纤维全部产业化,M40、M40J、M55J高强高模碳纤维具备小批量制备能力,M60J、T1100等高性能碳纤维初步突破关键技术等。国产碳纤维在各方的努力下,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这让高性能纤维不再“高不可攀”。

为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材料产业发展决策部署,进一步搭建我国碳纤维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凝聚产业链协同发展共识,推动国产碳纤维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突破、应用领域拓展及新技术研究, 提高碳纤维产业核心竞争力,7月24~25日,2018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年会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在吉林省吉林市召开。会议以“协同上下游 共赢新时代”为主题,旨在通过上下游的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碳纤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俞建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处长李平、材料司原副处长罗其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吉林市副市长谢义,吉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德武等领导嘉宾应邀出席会议。全国碳纤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研究院所、行业协会、金融投资、媒体等各界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王玉萍主持。

此次会议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吉林市人民政府主办,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碳纤维分会、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吉林精功碳纤维有限公司承办。

国家高度重视碳纤维产业发展

王东为大会致辞时表示,多年來,发改委高度重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材料产业工作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适时研判形势,综合协调解决问题,大力推动碳纤维产业发展。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碳纤维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研发体系、市场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质量不稳定、产业链上下游联系不紧密、缺乏联动合作机制、关键装备依赖进口、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还不强、下游应用尚未规模化和产业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以此推动碳纤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下一步发改委将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大联合攻关力度,组织碳纤维上下游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碳纤维核心生产技术、关键装备国产化、专业助剂研发等问题开展联合重点攻关,突破制约瓶颈,进一步提升工艺技术和生产装备协调性;二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利用现有资金渠道,重点扶持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合理、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优势互补的产品体系,力争在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有质的突破;三是促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引导产业内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不断完善现有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进研发、生产、应用一体化发展,以下游应用带动上游生产,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当前,碳纤维产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吉林、山东和江苏等地为主的碳纤维产业集聚地,培育了吉林碳谷、吉林精功、威海拓展、中复神鹰、江苏恒神等碳纤维生产骨干企业和一批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企业。谢义在致辞中表示,2010年吉林市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基地内碳纤维产业相关企业已达25家,碳纤维原丝产能已达到15000吨、碳丝产能3500吨,现已规模化生产的碳纤维制品有4个系列、10余种终端产品,使基地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对于碳纤维产业今后的发展规划,谢义谈到,要以国家重大项目工程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全力推进吉林碳谷公司年产50000吨原丝扩能项目和吉林精功公司8000吨碳化线项目,建设碳纤维复合材料无人机结构件、覆盖件生产线,开展轨道客车车体研发,开展大型关键设备制造、辅助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国家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加强吉林省碳纤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等。

国家级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冷伟介绍了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碳纤维产业基地建设情况。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碳纤维产业具有产业、原料、集群、科研四大优势,始终把打造“中国碳谷”作为发展目标,目前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15000吨/年,碳丝产能达到2860吨/年,产品规格涵盖1K至48K各种规格,产品性能稳定达到日本东丽公司T400水平,并突破了T700级技术指标。吉林碳谷、吉林精功等多个企业走在了国内同行前列,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因此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和国内唯一的低成本、大丝束、工业级碳纤维生产基地。

为打造“中国碳谷”,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采取打造创新平台、建设标准厂房、出台扶持政策三大举措,促进相关资源向基地集聚。未来几年,吉林经开区将打造“原丝-碳纤维-复合材料-终端制品-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到2030年末,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20万吨,碳丝产能达到10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生产年消耗碳纤维8万吨,整体碳纤维产业实现千亿产值、百亿税收、万人就业,推动战略性新兴材料产业升级,建成“中国碳谷”。

全产业链发展才是真发展

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业界人士都很关注产业发展有哪些新政策、新模式、新思路?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军民融合之路如何走?碳纤产业如何与智能化融合,如何助力汽车轻量化,如何在资本市场占得一席之地?大丝束碳纤维怎样实现大规模应用?本次会议邀请碳纤维产业相关机构及上下游企业代表探讨了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徐华介绍道,经过近3个五年的“技术推动+应用牵引”式研究,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化工作成效显著、进展有序。对于如何布局国内碳纤维产业,他建议应从市场发展规划和生产企业布局两方面考量,在市场发展规划中,一段时期内要突出需求牵引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企业布局中,要关注技术链与产业链、知识产权与标准体系、产品多元化设计等几个要素,从基于合理产业链、支撑与配套能力的体系化建设、对应用市场的服务与快速响应能力等多方面来重点扶植建设国产碳纤维的龙头企业。

2017年,中国碳纤维需求共23487吨,其中体育用品占25%,风电用品占12%,航空航天占4%。从数据来看,碳纤维的主要市场是民用领域,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53研究所总工程师魏化震认为,碳纤维在军用领域虽然市场容量有限,但却非常关键。他分析,未来武器装备要向更轻、更快、更远、更猛、更坚、更灵以及更可靠、长寿命、低成本化方向发展,碳纤维凭借其优良特性将是我国国防领域最为关键的基础原材料,将发挥最为重要的作用,其用量将会显著增加。特别是国内无人机产业,预计2025年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这将是碳纤维的重要市场。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复杂性,对于碳纤维在军民领域的应用,魏化震建议要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组建国家队。具体来说,国家政策机制方面,要分工布局、竞争有序、联合发展;企业发展战略方面,要明确定位、协同创新、良性发展;技术产品发展方面,要完善体系、强化基础、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T700/T800级碳纤维的自动化连续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碳纤维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原料损耗率以及生产能耗等亟需实现产业跃升,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围绕碳纤维生产控制智能化、物流智能化,集成利用工业条形码、视觉传感器、微机电系统、立体仓库等实现碳纤维在制品及成品的物流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等方面介绍了碳纤维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材料与轻量化所所长郑虹分析了轻量化背景下汽车行业对碳纤维的需求,介绍了宝马、奥迪等汽车使用碳纤维的探索实践,并结合目前国际上最新的技术动向,对碳纤维在汽车上的应用发表了见解、提出了展望。

碳纤维产业在未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必将受到资本的关注和影响,资本也将对碳纤维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上,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王颖超讲解了如何利用资本市场的有利功能,避免或弱化其对行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吉林精功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庄海林从应用需求、降低成本等方面介绍了开发大丝束碳纤维的必要性。从2015年全球市场排名看,风电叶片第一次超越航空航天的用量,成为最大的分市场。很多碳纤维厂家的24K及更大丝束的生产线被风电巨头包销,这也应对了这几年来的迅猛增长。同时,碳纤维原丝K数越大价格越低。以国产小丝束PAN原丝为例,1K、3K、6K原丝比12K原丝的价格分别高316%、100%和38%左右。未来,大丝束、低成本化将是碳纤维产业需着力发展的方向。

四场对话指明产业着力方向

本次论坛特别设计了四个对话环节,围绕政策支持、轻量化、航天航空、先进技术研究,邀请来自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16位嘉宾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碳纤维产业发展之路把脉、出谋划策,冀望用好各方资源,协同碳纤维产业链上下游之力,为提升碳纤维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言献策。

在政策支持对话环节,蒋士成建议未来国家应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对碳纤维及制品产业链参与企业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俞建勇建議国家应多推出一些有利于碳纤维技术进步的项目,制定碳纤维应用计划,加快建设碳纤维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生产多种碳纤维产品。

罗其明则指出,碳纤维产业当前有三个“不变”,一是在新材料领域的地位不变,二是国家层面对碳纤维的重视程度不变,三是政府对碳纤维的支持力度不变。近两年,国家对碳纤维产业出台了各种支持政策,特别是今年把碳纤维作为六大重点材料来推进。

对于下游应用,工信部下一步将积极引导需求,目前设立了生产示范应用平台、检测评价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主要引导国产产品在下游的广泛应用,其中包括对碳纤维及制品的引导。

贺燕丽也建议在精准对接方面希望国家能给予政策支持,比如进一步对碳纤维应用领域做细化调研,了解下游需求。同时碳纤维产业要加大跨界发展,碳纤维行业要和复合材料及制品行业一起探讨,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此外,山东大学教授朱波、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德武、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谈昆伦、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刘韶庆、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刘玉针对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轻量化领域应用展开了探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敏、中航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廖子龙、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领域总师黎昱、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芳、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国明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性能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交流,东华大学教授孙以泽、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教授刘杰、威海光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陈洞、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旭升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先进技术研究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猜你喜欢
碳纤维复合材料吉林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从国产碳纤维的处境谈碳纤维“全产业链”
“碳痴”张国良: 攀上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
“碳痴”张国良:攀上碳纤维的珠穆朗玛峰
豪赌碳纤维,宝马是认真的么?
中国复合材料市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吉林冬季之旅
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建模和技术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