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学华
【摘要】: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肩负着面向基层,推广新的科学技术的重担,也是基层农技推广者施展才华的地方,没有这看似平凡但又不可缺的队伍,什么科学种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新的科普下乡,也就无从实施,更谈不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参加工作就一直在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年来的摸爬滚打,见证了基层农技推广这项工作的难难和乐处,现记录下来,予以抒发。
【关键词】: 基层现状;体制;人才稀缺
1、 现状
1.1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的地位低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刚刚实行改革开放,自上而下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重视,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经验丰富,实干能力强,从基层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但随着社会的發展与变革,官场上贪腐愈演愈烈,重视人才是假,买官卖官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常态,作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再有潜质,无能去巴结上层,自然没有你的份。
1.2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者待遇低
本人行伍出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参加工作一直在乡镇农业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近30年,刚参加工作五十多元一月,尚能维持生计,自九十年代起的财政体制改革到2016年,本是全额拔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编内人员,却变成了创收的差额拔款的事业单位编内人员,每年拿到手的收入,不到行政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的十分之一,即自1994年到2005年每年只有1200元的薪水,自2006-2014年,每年到手的收入也只有档案工资的70%,绩效工资也不到60%,而公务员和机关单位的3+2就相当于我们全年的收入,真可谓天壤之别。
1.3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者,职称评审门坎高
目前邵阳县乡镇农技推广这块的工作人员200多人,符合晋级的却在等待中,中级中的相当一部分应该是符合条件晋高级,却因种种原因,被拒之门外。
1.4乡镇农技推广工作人才稀缺
就我们邵阳县而言,在编乡镇工作人员200多人,大中专院校毕业的占比不足60%,而40%多的都是复退军人,学识水平别说和正规院校毕业的就相差甚远,以本人所在的黄塘站为例,全站11人,其中正规院校的5人,复退军人就有6人,复退军人占55%。而他们能做的在本人看来,技术方面的工作能独当一面的没有一人能胜任,而正规毕业生基本上是50多岁的接近退休,年龄偏大,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想而知,专业出身的退下来后,真可谓是青黄不接,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21世纪以来,因待遇差,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不愿从事这项工作,只能以复退军人充数。
1. 5体制,机制不健全
本人参加工作30年来,见证了乡镇农技推广站体制建设的变迁,八十年代初,每个乡镇只有一名聘请的农民技术员,户口在村组、由村分配工分到组,恢复高考后,慢慢由正规大中院校毕业生代替,人员由乡镇统一管理,主管局只管业务,待遇跟公务员一样的,到八十年代未,因乡镇工作量大,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每个乡镇又从农村聘用了2-4名学历较高的年轻农民技术员,待遇由省市县乡级四级负责,而正规院校生由财政全额拔款,到了九十年代初,由于财政体制改革,把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者又剥离出来,人、财、物统一由主管局管理,待遇就由全额拔款变成差额拔款,更不用说什么科技推广费了,这一模式一直延续到本世纪的2016年,因而在这段时间内,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没有谁还愿意进入农门,就是在位的也是人浮于事,没有心思上班干正事,可以说人在心不在,正因如此,因工作需要,只能安排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复退军人来充数,这种模式,难以激发推广工作者的主动性。
2、 前景
2.1完善健全体制、机制建设
体制、机制建设如何,是乡镇农技推广工作做的好坏的关键,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是最基层,基地的工作,只要县级政府重视,主管局协调,将体制机制理顺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工作起来也就干劲足了。
2.2利用现有政策、法规,提高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作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的都明白,国家对乡镇农技推广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颁布实施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是有法可依,只要当地政府重视,主管局协调理顺关系,同时作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提正好自己的位置,积极主动,发挥好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相信,我们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者的前景是美好好。
2.3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以防青黄不接
当前,乡镇农技推广这一块,真可谓是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复退军人占比过高,不懂技术业务,没有机会学习,正规院校毕业的又趋于老龄化,力不从心,基于此,只有政府加大经费投入,让那些有心从事这项工作的复退军人有足够的时间专心学习,还是有希望的,同时,加强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正规院校毕业生进基层,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的待遇,要象对待乡村教师一样对待乡镇农技推广工作者,我想,那么乡镇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景是多么的广阔。
总之,放眼未来,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我们是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范冬根,袁子鸿.永丰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12,03:13-15.
[2]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技推广,2009,01:4-14.
[3]王学荣.农技推广体系与实现粮食高产途径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3,12:14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