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生
摘要:随着森林资源的日渐减少,人工造林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林业生产及发展过程中。森林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而且极具生态效益。政府和林业部门要结合区域森林资源特征,优选人工造林技术,保护森林资源。本文通过论述常用的人工造林方法,具体分析造林过程,以期达到良好的造林效果。
关键词:森林资源;人工造林;林业部门
人工造林会使森林面积增加,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提升。无论是对环境美化,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都非常关键,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政府和林业部门要致力于森林资源保护,借助专业的人工造林技术,扩大我国森林种植面积。
一、人工造林常用方法
(一)播种造林法
该造林方法别名直播造林,具体实施方法是直接在造林地播撒种子。其简单易行,无需育苗,适合被应用到大面积造林工程中。倘若采用播种造林法,造林地应具备非常好的立地条件,完成造林工作之后,幼林抚育也非常关键。核桃、油桐、山杏等树种颗粒大,易发芽,种源充足,适合采用这一造林方法。但造林地土壤应水分充足,灾害少。通常情况下,会采用撒播、块状播种、缝插等播种方法。正式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消毒、浸泡、催芽处理,从而使幼苗具备较好的抗旱性,规避鸟兽危害等。
(二)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过程中往往会选用根系完整的苗木,其生长过程稳定,能够抵御不良环境,造林立地环境要求不高。但造林过程中常常会损伤或挤压苗木根系,使其出现变形或脱水情况。播种之前,先做好育苗工作。植苗造林因优势明显,经常被应用到人工造林过程中[1]。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的操作过程是选用树枝、树干、树根等与竹子的地下茎一起作为造林材料,开展造林工作。育苗时间短,费用低,实施过程简单,幼苗成长很快,成活率高,而且遗传过程中仍能保持母本优良基因。但该造林方法对立地条件要求很高,而且分殖造林材料容易受限。松树、杨树、泡桐或竹子等都可采用该种造林方法。
二、造林整地与翻垦土壤
整地不仅能够清除杂草、灌木等,也能够对立地条件进行改善,使得造林前后地面透光度增加,并通过小地形更改,减少或增加透光度。整地使地表植被层被清除,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透光度和地表温度。同时,整地也使土壤物理性能和温度发生改变,不仅改善了幼林生长状况,也能够提高林木成活率。该项工作有助于水土保持,使土壤侵蚀情况减少,有助于造林施工质量的提高。该过程中应采用全面、带状或块状清理方式,清除造林地上的枯枝、站杆、伐根等,既可以运用火烧的方式,也可以使用化学除草剂直接将灌木和草类植物杀死,或者采用割除清理的方法。完成清理工作之后,烧毁清除。
三、全面整地与局部整地
人工造林整地方式有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之分。前者指的是对造林地的全部土壤进行翻垦,该整地方式在平坦地区极具适用性;后者对造林地部分土壤进行翻垦即可,又可细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具体而言,山地带状整地方式包括水平带状、水平沟、反坡梯田等;平坦地区可采用带状、高垄、犁沟等方式进行整地;山地可用穴状、块状、鱼鳞坑等块状整地方式,平原区则多用坑状、高台、块状等。
四、种子处理及人工播种
(一)种子处理
人工造林过程中之所以要进行种子处理,主要是为了促进种子发芽,使留土时间缩短,增强出苗整齐度,对动物和病虫害问题进行有效预防等。林业人员可对种子进行消毒、浸泡、催芽处理,尤其是春天播种时,一定要对深休眠种子进行催芽处理。春播时需要浸种,倘若造林地区存在干旱、低温、晚霜等情况,不需要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雨季往往不需要浸种,除非能够准确掌握天气情况。倘若将播种季节定为秋季,既不需要浸泡种子,也不需要做催芽处理。如果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可用消毒液对种子进行浸泡、拌制等[2]。
(二)播种方法
(1)撒播。在造林地均匀播撒种子。播种初期不需要整地,完成播种工作之后也不需要覆土,种子在裸露环境下发芽,播种效果好,资金投入少。该作业形式粗放,虽说播种效果好,但种子常常会受到风、水等影响,四处飘散,或者被鸟兽吃掉,发芽之后的幼苗根系脆弱,很难将地被层穿透。一些造林地区交通不便,绿化要求迫切,使用的又是中小粒树种,可采用该方法播种。(2)条播。往往按照特定行距,呈单行或双行播种。完成播种工作之后需要覆土,种子用量大,以机械播种方式居多。灌木树种或者一些乔木树种都会选择这一播种方式。(3)穴播。该播种方式会考量行距和穴距。每穴播种数量为10粒左右,播种之后,覆土压实,实施过程简单,灵活度高,不需要耗费太多劳动力。任何立地条件及各粒径种子都可采用该种播种方法。(3)块播。采用密集或分散方式,将很多种子播撒在大块状整地上,实施过程复杂,以植生组状态存在。一些天然更新迹地有阔叶树种,可引入一些针叶树种,进行沙地造林。
五、人工造林后期管理
完成人工造林工作之后,也应注重后期管理。林业部门要结合地区实际造林情况,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以免人畜对造林成果破坏。造林工作结束后,定期开展松土和除草工作。通常,将松土除草深度控制为5-10cm,而且不能伤害苗木根系。倘若造林地比较干旱,可适当增加松土除草深度,一些丘陵山区可依据实际抚育情况,进行扩穴,并同时开展扶苗、除蔓工作。部分树木长势不佳,或者已经死亡,要及时对其进行修剪、清除,使树木具备较强的抗蟲性。与此同时,根据树种的物候期和土壤特性,及时开展补植工作,最好将补植时间定在发芽前。在造林地开展防火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使用植物性农药或无机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依据区域情况对树种进行更新和调整,改善树种单一的情况,降低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概率,通过合理间伐,对森林透光条件进行改善,提高林林区抗病力,保质保量完成造林工作,将人工造林效益发挥到最大[3]。
六、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造林能够增加我国森林资源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识到人工造林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地区环境及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要求,选用科学的种子处理和人工播种方法,加强后期管理,提高造林工作质量和效率,实现林木种苗培育技术水平的提高,确保林木成活率,丰富我国森林资源,改善区域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继光.浅谈人工造林技术和方法[J].工业b,2015,(41):220-221.
[2]郭晓丽.人工造林技术及成活率提升的措施浅谈[J].中国林业产业,2017,(4):32-33.
[3]邓瑞兰.小陇山林区人工造林技术浅议[J].现代园艺,2016,(2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