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維持整體經濟高速成長並平衡區域經濟,大陸近年來陸續推出振興東北、西部開發、中部崛起、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自貿區等大型規劃,而每一個大規劃也都伴隨著高力度的配套招商方案,令人心動不已。而整體經濟結構在前一段時間服務業快速發展後,經歷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電子金融等輪番洗禮,如今關注焦點又轉回實體經濟,並朝「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前進,展現一種不同的節奏與風貌。
與此同時,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就像舟行峽谷,一會向左一會向右,忽而順流急下,忽而激湧而上;特別是上一波「轉型升級」的沖刷又勁又急,至今有些台商仍在調整適應,有些則順利通過考驗正待重新出發,此刻回望,只見時代的大潮如牆聳立,渾然已無退路,但前行卻又雲霧瀰漫,道路分歧,讓人為如何選擇未來的方向而踟躇再三。
「營商環境」是投資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掌握發展趨勢與投資時機是企業的重要功課。我由於本身的專業及與台企聯和台商協會職責攸關,曾多次參與大陸重大經濟規劃案的前期實地考察,也曾探訪沿線佈點的台商,了解他們創業與營運的艱辛歷程,深刻體認在任何投資策略執行的最前線,決定成敗的既不是政策規劃如何完整,也不是政府補助的多寡,而是當地「營商環境」的狀況。回想90年代第一波台商西進大潮,當時大陸處處都是投資機會,至今仍讓許多人有「一錯過即是永恆」的感歎。但其實台資企業多屬中小規模,在偏鄉異地既沒有金融奧援,又缺乏人脈關係,摸爬滾打之餘,只能先求站穩腳步,才有機會擴大發展。所以台商圈一直流傳著「不要看招商條件,要看人;要看執行人能否真正落實計畫,也要看企業發生困難時是否有人能真正幫忙;如果沒有,就絕對不要投資」的說法,這是許多台商朋友的親身體驗,也是對新進後輩的善意提醒,一言以蔽之,現實的「營商環境」是企業投資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世界銀行對「營商環境」設定了開辦企業、申請建築許可、獲得電力供應、註冊財產、獲得信貸、投資者保護、繳納稅款、跨境貿易、合同執行、辦理破產等10個指標體系,只要評估相關申請程序、花費時間與成本,就可以了解投資基本風險。以此逐項審視,大陸的表現長短互見。以開辦企業為例,地方政府為招商引資,三天至一周就能辦妥相關手續,申請建築許可通常也只需一個月,效率驚人;而供電系統的施工、設備與費用雖是由電業局說了算,就獲得電力供應而言並沒有什麼大問題。但要提到正式開工生產就沒那麼簡單了,因為企業投產需取得合法營運許可,其間可能涉及環保、消防、水、電、下水乃至人防等事業單位,這些都是獨立體系,從法規制定、設計方案、設備安裝到驗收檢查各有一套作業系統,地方政府及招商單位既不能也不願主動介入,而營運後的商檢、質檢、海關、進出口、外匯等專項證件取得難易不同,耗時無法掌控,更讓天天「燒」錢的台企心焦如焚。如何能在透明、公平的前提下合理縮短行政流程、增進執行效率,是打造優良「營商環境」的積極表現,也是地方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些年大陸稅制改革有成,「繳納稅款」的進步幅度值得稱許;而就「註冊財產」、「跨境貿易」而言大陸也都能有序、有效處理,即使「辦理破產」的手續略微複雜,對投資也不會造成干擾。
「合同執行」和「投資者保護」是重中之重
從「獲得信貸」的指標考量,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是大陸不易改變的現況,地方政府對企業融資無法直接提供協助,大家都能理解。但除此以外,「營商環境」絕對和當地政府的行政效率息息相關。舉例來說,許多合同規定事項涉及多個地方行政或事業單位,必須仰賴主管部門居中協調,而若涉及司法,由於法律裁決可能存在專業認定、地方保護主義和人性關說的灰色地帶,容易產生爭議,如何能公平、公正對待投資方並協助處理,這是招商引資部門最常面對的質疑,所以「合同執行」和「投資者保護 」是「營商環境」重中之重的考核指標。
台資企業除了可依據上述指標謹慎評估當地的「營商環境」外,也要向投資地台商協會、台商前輩,特別是同行業的朋友多方打聽,了解當地商委、主管領導以及台辦領導的執行能力與態度。一般來說,快速發展地區不但市面繁榮、人民友善,公務人員也更會展現一種敬業、樂業且充滿自信的朝氣,再加上主管領導誠懇務實願意擔當,有了這些切身的觀察後再來確定投資計畫應該比較穩妥,不但可以少走彎路,也比較容易成功。值此大陸新一波工業投資潮,期望台商朋友善用前人的經驗和智慧,積極掌握良機進行佈局,開創企業最大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