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的研究与实践

2018-08-08 01:34:18张海峰闫荣富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7期

张海峰, 徐 贺, 闫荣富

(东北大学 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辽宁 沈阳 110819)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随着国家高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的实施,实验室的教学、科研活动日益频繁,功能更加多样,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挑战显著增加[1]。

近年来,全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日益增长的安全意识、安全需求和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高度关注,为推动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能量,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加强。但在具体工作中,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仍然与高校事业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因此,构建一套科学有序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为高校全面发展和推进“双一流”建设保驾护航,是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

1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为有效应对新形势、新业态下实验室安全管理,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模式,均在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验室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事故偶有发生,反映出学校在落实相关工作中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3-4]。

1.1 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许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缺少实验室安全管理专职部门[5]。实验室安全由不同职能部门分块管理,形成多头管理、各司其职的局面。导致有些隐患或问题由于涉及多个部门而难以解决,发生事故相互推诿等管理混乱的情况时常出现[6]。理清高校职能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和专项监管的关系,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是许多高校亟须开展的工作。

1.2 责任体系有待落实

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环节存在一定的盲区,未能建立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安全责任体系,特别是未能认真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和“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衔接不到位,管理责任无法实现有效的层层传导,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缺少自我约束、系统监管和持续改进的内生机制。

1.3 制度体系有待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生物安全、化学安全、机械安全等各领域,应有针对性地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有的过于框架化、理论化,缺少具体实施内容、缺乏较强的操作性;有的内容比较陈旧,未能与时俱进,不能很好地适应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制度不健全容易导致安全管理工作者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承担者,如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明确,易使制度流于形式,无法落实到位[7]。

1.4 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实验室覆盖范围广、种类繁多,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和材料组成复杂,不同学科门类的管理重点和手段各不相同。近年来,各高校均出台了大量学校层面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但面向不同领域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二级单位在具体工作中,难以发挥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体作用。特别是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员多数为兼职,在这种情况下更难系统、规范地开展工作。同时,大部分高校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无相关的专业背景,面对日趋复杂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难免出现隐患发现不及时、安全管理不到位、整改措施不合理的问题,无法真正做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实验室安全并非是通过一项或几项工作可以简单实现的,需要校级层面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实验室安全的管理方向;职能部门精心部署,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基层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实验室安全的各项举措,举全校之力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2 高校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的内涵

在国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实验室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高校应积极面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主动转变管理理念[8]。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重点管控等领域逐步实现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见图1),从体制、机构、人员、机制、投入等多方面保障安全工作成效,以保障师生安全为重点,以遏制安全事故为底线,有计划、有步骤整体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图1 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

2.1 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顶层设计

实验室安全涉及化学、生物、机械、辐射、特种设备、水电气等多个专业领域,涉及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岗位、不同人员,针对这些复杂特点,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要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实验室安全综合治理,以科学化的方略和思路进行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并按照规划有重点、分步骤地全面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进而不断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整体水平,开创实验室安全新局面。

实验室安全规划的制定要与学校发展同向同行,必须要从全校的角度出发总体构思、统筹规划,切实发挥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我校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实验室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构建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管理从治标为主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转变,从事后的追责向事前的预防、源头治理转变,从一般的隐患整改向高水平综合治理转变,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发展。

2.2 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增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实现从学校高层到实验室基层的安全管理网格化。

(1) 学校设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书记、校长任主任,各副校长任副主任,主管实验室、公安保卫、后勤环保、教务、学生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成员参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下设安委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综合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并成立校安全督查组,负责全校的日常监督检查。

(2) 二级单位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体部位,须成立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党政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统筹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分管实验室安全的领导任副组长,具体负责本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3) 实验室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层单位,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安全直接管理者,负责执行学校及二级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承担实验室安全的日常管理工作,配合并组织各级实验室安全检查和自查,落实安全隐患整改。

2.3 完善实验室安全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制度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制度建设贯穿于整个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的全过程。高校应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认真梳理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可实施且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的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完善和修订,从而建立较为系统、全面的实验室安全制度体系[7]。

以我校为例,依据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出台“东北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基本实现从项目审核、准入培训到检查、监督、整改和责任追究的全覆盖,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验室安全网格状制度体系,推动实验室安全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依照学校相关制度的规定,二级单位、实验室也依照自身特点出台了相应的制度规范、操作规程、技术标准等文件,与校级制度共同构建了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的三级制度管理体系[9]。

2.4 建立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

学校要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构建由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组成的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学校副职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的安全管理工作承担领导责任。针对实验室安全涉及的不同专业领域,设立了多个职能部门为专项安全监管部门,分别对学生安全、实验室安全、消防安全等领域进行专项安全监管。

二级单位承担本单位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的主体责任。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负责指导建立本单位安全责任体系,每年代表单位与学校签订“学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直接责任人,对实验室安全负有直接责任。二级单位与实验室、实验室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层层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明确实验室及师生的安全职责。通过推行安全管理网格化建设,将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责任人明确到房间及重要设备,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寸土有人管、责任有人担。

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把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绩效与履职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制度,严格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一票否决”制度。

2.5 加强实验室安全重点领域管控

在扎实推进管理体系优化、制度体系完善、责任体系落实工作的前提下,高校应以实验室安全管理顶层设计为引领,以重点领域监管为突破口,科学的、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建设。

(1) 创新实验室安全监管方式。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10]。按照风险不同级别、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不同风险管控方式,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重点部位的安全防护技术手段和安全检查的频率,提高学校安全防护的能力和水平。我校将全校安全风险分为橙、黄、蓝、绿4级,并依据检查结果初步划定了各楼馆的安全风险等级。

(2) 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社会化、专业化建设。随着实验室安全形势的日渐严峻,为了保障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各高校都在努力提高实验室安全的管理水平,然而在某些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领域,高校职能部门很难达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技术要求,因此转换管理思路,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失为一种高效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3) 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管理。高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普遍存在采购流程不规范、储存方式不合理、使用过程无痕迹、废弃物处理不合法等问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针对此现象,我校搭建了化学品监督管理平台,实现危险化学品从请购、领用、使用、销毁的全过程的可控管理。建立了细化至房间和教师的危化品动态管理台账,实现危化品的精细化管理。对于有毒、易制毒、易制爆类危险化学品,我校采取分散管控的管理模式,即在二级单位建立危险化学品暂存库。安排专人负责入库、使用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五双”制度。

(4) 提高实验室安全基础保障能力。实验室根据实验面临的风险类别配备合理的个人防护用品和安全防护设施是保证实验室安全的基础条件,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同时为事故处理提供重要保障。依照学校应急实验室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学校为部分实验室配备事故应急处理车,作为实验室发生小型泄漏污染等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装置。除此之外,对于涉及到精密贵重仪器、电器设备等的实验室,我校为其配备了不同类型的灭火器,以减少由于事故处理对实验室造成的二次伤害。

3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思索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延续性、变化性的复杂系统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化、专业化、优质化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态度,以新思维谋新举措,以新举措创新成效。

3.1 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高校应根据立足当前实验室建设规划,着眼长远发展方向,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将实验室安全工作与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相结合,以科学化的手段不断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开展实验室设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和运行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形成设计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有序的标准化实验室管理模式,提高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严格执行实验室设计、管理与运行标准,规范实验室工作程序及工作行为,努力打造规范、高效的实验室,全面提高实验室“建、配、管、用”的整体水平。进而从源头抓起,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营造安全可持续的实验环境,保证师生人身安全,积极助推实验室建设。

3.2 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综合解决方案

围绕新时期安全管理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应当携手配合,不断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认真建立实行有关的综合性运行保障机制[11]。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步伐的加快,基于“互联网+实验室”等先进技术,建立全面、准确、动态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将会是未来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新方向。系统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综合运用,将消防安全、应急指挥、安全培训、风险防控、地理信息等子系统在统一的平台进行科学管理,智能研判。形成实验室安全信息的动态管理台账,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整体推进实验室安全管理“三大体系、四项治理”建设,实现实验室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技术安全监管,提高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工作效率,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12]。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学科专业水平的全面跃升,学科专业建设内涵不断丰富,高校实验室建设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外各高校积极创新实验室安全管理理念,采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均取得一定的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以东北大学为例,阐述了实验室安全系统治理的研究与实践。未来我校将以全面提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为目标,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实验室安全长效机制建设,为学校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营造安全稳定的教学、科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