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淑平, 赵玉新, 于立君, 王 辉, 孙 蓉, 潘 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1-2]。
近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良好机遇,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突破口,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首批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在国家、学校大背景下,我校自动化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本科全过程为指导思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的风向标,基于自动化领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不断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引向深入,形成以创新创业启蒙、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完善条件和制度保障为支撑的工作模式。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3],高校教学实验室建设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实施中央修购计划、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计划等多项计划,推动了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4]。
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学实验室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学院针对实践平台不足,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开源、深融合,基于实验室资源有效整合、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密切联合建设方式[5],打破各专业实验室自成体系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融合学院在船舶导航、船舶控制领域形成的资源和优势,构建了课程实验—科技创新—科研训练—企业实践集约化实践教学大平台,形成船舶导航与船舶控制专业背景鲜明、实验平台与双创平台协同发展、企业参与与科研融入的实践育人环境。
依托平台课内开出基本训练—综合设计—工程实践—研究创新4个层次实验项目,每年面向全院4个本科专业开出实验课程46门、288个实验项目,其中综合设计及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占79%;课外开展学科竞赛—企业实践—项目研究—创新创业多元的实践教学活动,每年吸引本校及外校学生6 000余人次参与。依托平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高水平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差异和自主发展的需求,高效实现管理、资源和效益有机统一。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6]。我院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社会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校企、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方式。
在校内,与西门子、罗克韦尔等7家著名企业共建成8个联合实验室,企业累计投入1 500余万元,490余台套设备,有效地实现实践教学与实际工程的良好衔接。为此,共同建设了实验室,开出了“可编程控制器”等9门实验课程和多门课外研讨课,学科赛事企业累计赞助200余万元。
在校外,与中船重工368厂、大连船舶重工等17家单位建立实践、实习基地,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英国爱丁堡等7所国外大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关系,其中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联合培养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该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建设海洋强国”“造船强国”等一系列战略需求,选派学生赴德国交流学习,培养高水平自动化工程领域人才。
创业教育的基础是创新,创业的前提是要有创新思维[7]。我院早在2011年就面向二年级本科生开设了“创新认知与实践”必修课,把大学生创新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把科研训练教育纳入到学生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很好地解决了创新入门难问题,使学院低年级创新活动参与率达到100%,学院以此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就教育本质而言,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把每个人内在心智诱导出来[3]。课程以创新普及为关键点,以工程实践典型小范例设计与制作为主线,以“做中学”为指导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完成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课内以电子线路、传感器、单片机、PLC等开发与应用为普及教育,课外以开展竞赛、创新项目、科研立项为实战,循序渐进,把学生领入科技创新的大门。
课程组实施了一体化体系建设,课内开出实践项目70余项、选拔科研一线教师组建18人的教师队伍、编写《科研训练范例》教材、实施小班化教学和多元成绩评价方式,课外支撑学生科研立项,承办和指导校内外竞赛10余项,有力促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该课程连续3年被评为校示范实验课程,《科研训练范例》教材被大连海洋大学选用为“自动化科创导论(创新创业专业课)”教材。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多以专业化培养为主,对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重视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也很欠缺[8-9]。2016年我校为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启动了首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课程分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研讨类专业选修课程2大类,共开设21门课程。创新创业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创新研讨类专业选修课程,面向专业优秀学生开设。
我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10],有针对性地新增“创新与创业的理论与实践”“Control-lab创新研讨课”等5门涵盖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与创新启蒙必修课形成有机衔接,与学生专业课学习和创新创业实战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构成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通识课程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研讨类课程使学生养成批判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与学科前沿及科研问题相接轨,弥补现行教育体系中,缺乏对问题及学科前沿的深入探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单凭第一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科研项目层出不穷[3]。我院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地,通过大力宣传、树立典型、潜移默化,打造创新创业文化[11],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鼓励学生结成团队进入实验室。“极速挑战”智能汽车品牌赛已成功举办9届,从最初每届不足100人发展到600多人参与,那些自行设计的智能小车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线。
我院将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纳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建立大一“引导型”、大二“普通型”、大三、大四“重大型”的创新创业逐级立项计划;通过建立科创导航员、精品社团、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逐级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从普及到高端引领式训练模式,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同时学院成立创业服务中心,负责学生创业培训、承办SIYB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开展“创新+创业季”系列活动,辅助学生在大学生创业联盟申请虚拟子公司,扶持有一定运营资质和能力的团体申请注册实体公司。
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是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学科研究水平最高的场所[4]。我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部级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舰船组合导航技术、舰船减摇控制技术、船舶动力定位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许多科研成果在国防工业及国家经济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学院以此作为创新创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聚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
为发挥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学科优势、设备优势、人才优势、项目优势以及与企业对接优势,我院依托基层学术组织科研方向,由所长牵头,创业教师、一线科研人员、优秀博士组成指导团队,建立自动化技术等7个本硕博一体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我院以此为抓手,让学生深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来,通过“项目”牵引,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12],提升创业指导工作质量和水平,形成学院教师全员参与、全员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生态环境。
在校内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室,在校外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园,每年投入经费充足且及时到位。学院与学校形成培养合力,协同推进,把帮扶落到实处,培育出一批创新创业典型。
我院在国家、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大背景环境下,2016年,依托基层学术组织科研背景,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自主高端产品设计与核心技术研发为基石,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哈船导航、哈船智控、哈船减摇等6家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科技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服务行业的基础上,更是以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接纳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
学生通过“干中学”,使其将所学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创业体验。同时学生也利用在校期间学到的专业知识帮助公司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司的发展。这种“双赢”模式激发了学生创业潜能,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为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克服短视行为,从制度上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相互融合的长效机制[3]。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挖掘其学习潜能和兴趣[4],使拔尖学生脱颖而出。
学院在大类培养框架下率先开展学分制试点,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放宽修业年限,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学生自我规划、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学习进程,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腾出时间和空间。
学院出台了“教师岗位分类设置实施办法”,增设专职实践教学岗和高级实践管理岗,建立创新创业工作评价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作为聘用、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引导师资队伍向“双师型”发展;允许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解决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问题;学校在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交流培训、出国进修、岗位津贴、评优奖励等方面有政策倾斜。上述措施促进了专职实践教学队伍稳定和持续发展。
时至今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块。基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整合资源、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课创”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教研践”结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制度与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实践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