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全,薛朝浪 ,高军波,张兴国
(1.信阳师范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2.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空间分异特征,引起了学界持续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基于经济学、生态学等视角,综合空间统计与GIS等方法[1-3],开展了多尺度多区域研究[4].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域,近十年来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长.同时在资源禀赋和地域区位差异影响下,区域间社会经济差异日渐显现.一些学者基于城镇化[5]、产业结构[6]、经济发展[7]等视角探讨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经济学视角,运用工业化阶段理论、产业结构论、劳动力就业结构论、霍夫曼比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理论式、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等经济学理论模型,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从地理学空间视角探讨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区域空间耦合及其效应特征,认知和理解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为今后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和空间数据.其中2005、2009、2013年统计数据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6、2007、2008、2010、2011、2012、2014年统计数据来自于河南省统计官方网站(http://www.ha.stats.gov.cn);空间数据来自于地理数据共享云平台(http://www.geodata.cn/).为了实现不同年份城市之间指标的可比性,解决统计口径与统计方法异同造成的偏差,本研究按汇率法对人均GDP进行了折算.
1.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在构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时分别基于工业化阶段理论、产业结构论、劳动力就业结构论、霍夫曼比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等经济学理论,构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进一步确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等级.构建指标体系如下:X1是根据钱纳里人均GDP划分的经济发展水平阶段;X2是根据西蒙•库兹涅兹产业结构划分的工业化阶段;X3是根据配第—克拉克不同产业的就业比重划分的工业化阶段;X4是根据钱—塞模式得到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划分阶段;X5是依据霍夫曼设定的轻重工业产值比值划分的工业化阶段;X6依据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比值获取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所处的阶段[8].以上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城乡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等角度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阶段.
1.2.2 加权综合指数法
综合评价方法常用的有TOPSIS法、综合指数法、RSR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9].本文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即个体指数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总指数,是一种基于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公式如下:
(1)
式中:Hi表示城市i综合评价指数;Pj表示指标j的权重;Sij表示城市i指标j等级.
1.2.3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自相关能反映一个区域单元上某一属性与邻近区域单元上同一属性相关程度,是空间域内聚集程度的一种量度,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其常用指标有Moran’sI、Getis’sG、Geary’sC[10].
全局空间自相关表征区域空间单元上某种现象的整体分布状况,以判断该现象是否存在集聚性,常用全局Moran’sI表示,其公式如下[11,12]:
(2)
(3)
统计的Zi得分检验按以下公式计算:
(4)
其中:E(I)与Var(I)分别为Moran’sI的期望值与方差.通常,当|ZScore|>1.96 (α=0.05),说明变量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I)的值域为[-1,1].当I> 0表示空间正相关性,其值越大,空间相关性越明显,空间属性呈集聚状态当;I< 0表示空间负相关性,其值越小,空间差异越大,空间属性呈离散状态;当I=0,空间呈随机性.
根据工业化阶段理论、产业结构论、劳动力就业结构论、霍夫曼比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等经济学理论将构建的指标分为准备期、初期、中期、成熟期、后期5个由低到高五个发展阶段,分别赋值1、2、3、4、5.选择2005、2009、2013年的统计数据分别得到各地级市X1、X2、X3、X4、X5、X6等指标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
参考何强[13]在群组评价中指标最优权重设计的研究结果,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权重,赋予X1、X2、X3、X4、X5、X6各指标的权重值为1.0、0.8、0.7、0.8、1.0、0.7.利用表1结果,通过加权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18个地市2005、2009、2013年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如表2所示.
表1 河南省2005、2009、2013年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等级Tab. 1 The development index level in each municipalityof Henan province in 2005、2009、2013
表2 河南省2005、2009、2013年各地市发展综合指数Tab. 2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index in each cityof Henan province in 2005、2009、2013
研究时段内,郑州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大, 2005年平顶山市最小,其余年份均为周口市最小.为了表征区域空间差异特征,统计分析各地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频数分布.研究时段内河南省各地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全距、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偏度、峰度(表3).
表3 河南省2005、2009、2013年各地市发展综合指数频数分布Tab. 3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ndex in each city of Henan province in 2005、2009、2013
由表3可知,中位数小于平均数,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市比较高的地市多,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各年份全距均≥8.60,表明各地市综合指数分布较分散,各地市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标准差年份变动较小,说明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呈聚集分布;偏度系数均>0,呈明显右偏态,其中2009年较2005年向左偏态回落,2013年回归上升右偏态且达到1.28,说明经济发展企稳回升;峰度系数均<3,最小值为-0.058,最大值为1.97,正态分布明显.
分别计算2005年、2009年、2013年Moran’sI指数和Z(I)值(表4).2005年、2009年、2013年Moran’sI指数分别为0.314、0.399、0.307,均为正并且值大于0.3;Z(I)值分别为2.45、2.99、2.53,值均大于1.96.表明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同类型区域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相邻接,反之亦然;另一方面,Moran’sI在研究时段呈现出倒U型,说明这种空间聚集的态势在逐渐减弱.
表4 河南省2005、2009、2013年Moran’s I、Z(I)值Tab. 4 The value of Moran’s I and Z(I)of Henan province in 2005、2009、2013
其原因可能是区域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地市之间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基础存在的差异造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平均利润率高的地市转移和集聚.当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平均利润率降低,欠发达地市的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就会逐步显现出来.在“涓滴效应”和“扩散效应”作用下,生产要素会向欠发达地市转移,加之政府的引导,从而缩小了各地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空间聚集的程度有减弱的趋势.
为了反映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及变化,参照文献[14]将2005、2009、2013年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分位数法划分为低水平区、中低水平区、中高水平区、 高水平区(图1).比较不同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等级格局,可看出近10年来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
图1 河南省2005-2013年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数等级演变图Fig. 1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s development level in Henan Province
整体上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扇形”的核心—外围格局,核心区为郑州、洛阳、济源,外围为豫南、豫东两大低水平发展区.发展方向上,濮阳南阳一线以西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以东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高水平、低水平发展区又存在镶嵌交叉的空间特征,如洛阳、郑州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与之相邻的平顶山一直处于中低发展水平.
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发展呈现波动状态.研究期间豫东地区相对发展程度长期处于低水平区;豫南地区整体上发展水平不高,但与高水平发展区差距波动中降低;豫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区域内差异逐渐增大;豫北地区发展水平比较复杂,相对发展等级呈现出从高等级跌入低等级趋势;豫中区总体发展水平高,但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三个研究时间断面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从西北向东南呈条带状梯度递减,并随着发展类型由高到低过渡,空间范围呈现出波动变化的特征.高水平发展区数量减少,空间范围变小,其中郑州、济源稳定处于高水平发展层次.中高水平发展区数量上基本保持稳定,空间上位于高水平发展区外围,局部空间范围内发生变动,呈现数量稳定与空间变动同步的特点.中低发展水平区数量波动,研究期间经历了4-3-6跳跃式变动,空间上在中高水平发展区形成“两翼”的空间分布格局.低水平发展区数量呈现波动中减少的特征,空间上主要位于豫东及豫南地区.
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空间集聚特征,空间相关性较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差异逐渐减小,但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豫东-豫西二元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化.空间上呈现以郑州为核心区的带动与外围塌陷区牵制的二元空间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强,经济发展类型关联紧密的地市呈条带状和团状分布.
后续研究工作中需进一步完善河南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厘清不同指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县域尺度上河南省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探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内在机制与机理,从而为河南省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